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

更新时间:2022-07-30 10:36:32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
Add 河南师范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河南师范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河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河南师范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来自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河南师范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你的考研报考有用。

以下老师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网站,如有错误,可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更新或删除。建议导师将更新的简历尤其对研究生招生的要求发送给我们,以便考研学子了解导师的情况。(导师建议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续随时更新网页或发布调剂信息??佳信赏竞虯PP流量巨大)查看联系方式>>。

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可用 Ctrl+F 进行搜索)

王忠民 卢荣华 聂国兴 乔志刚 陈会克 曹香林 朱广云 赵冠峰 张建辉 杨建国 饶本忠 贾延宾 那朝英 张西瑞 王宇锋 王飞 毛向嵘 刘臻 李治勋 李琪 冯建新 张建新 赵晓进 孔祥会 李学军 李莉 张乐 黄娟 陈俊杰 常宝莲 李铁根 张传先 魏天辉 尹成波 王晓慧 韩久龙 巫修社 张荣现 李佳勋 黄延廷 张在范 李宏 吕军书 王鹏祥 韦留柱 黄进才 贺书霞 何爱琴 陈酉宜 李敬 石五学 吕未林 崔保军 李胜坤 楚金桥 刘新同 任鸣鸣 吕玉广 杨玉珍 李群峰 张东云 侯明利 张秋 乔俊峰 朱秀芹 康建英 胡国恒 任太增 苏晓红 杨翔宇 李丽霞 马小能 原瑞琴 赵振 张志鹏 孙燕 孟祥晓 吕小琴 李海红 鞠明库 李永芳 王盛恩 王记录 李峰 朱美娣 崔洪健 陈灿 蔡蕾 巨永明 邱九凤 郑利霞 席新 张英丽 刘晓红 冯喜英 李玉芳 李醒东 宋晔 魏俊彪 王小新 段宝霞 刘冬梅 金绪泽 李帅军 汤跃明 吴忠良 李振亭 孙士杰 陈俊珂 穆岚 朱天利 周相录 赵荣栓 赵黎波 张正君 张翼 张喜田 张富春 翟会锋 许相全 王绪霞 王慧刚 佟玉华 孙先科 平原 马治军 连晓霞 连晓玲 李永贤 李钦彤 李波 黄果泉 郭运恒 耿红卫 段勃 丁永祥 崔应贤 程丽芳 陈文勇 陈鹏 曹书文 张保伟 李洪河 孙景峰 张淑萍 单培勇 金俊岐 王荣阁 赵西方 赵文亮 张向战 赵成福 张田水 张树业 谢彩霞 王玉福 王海琴 邵兴国 孟轲 刘怀光 梁立明 李翠荣 范德章 陈异慧 暴元 安道玉 艾昆鹏 冷天吉 郭根山 李清富 张晓敏 巴志鹏 宋卫平 赵海山 刘科 程秀波 杜灵来 王桂兰 岳贤锋 王恒 张战毅 张勉 赵艳玲 李玉周 李小兰 罗艳蕊 毛爱华 吉灿忠 孟国正 曹庆雷 蔡端伟 赵彩红 岳晓燕 陈自旺 关朝阳 王建珍 李柳 岳新坡 焦现伟 崔浩澜 张建 韩勤英 陈万珍 朱小平 刘献国 许瑞勋 王广涛 戴宪起 常方高 杨宗献 孙金锋 刘玉芳 王学雷 曹俊杰 杨婧 孙育宏 冯志红 杜丽君 王磊 罗晓莹 吴栓友 赵文静 张志强 王彩琴 梁晓冬 侯林梅 陈运香 孙海燕 裴雅娟 马照谦 娄宝翠 李文中 李素枝 郭英珍 王云龙 姬生栋 樊晋宇 徐存拴 李勇 马剑敏 宁黔冀 李效宇 王文晟 杜启艳 常重杰 王太霞 李景原 段红英 王俊丽 李金亭 卜艳珍 杨太有 杨洪 梁卫红 李芬 邱宗波 邵强 王林嵩 王海磊 杨清香 邓传良 高武军 周延清 刘国生 卢龙斗 张合彩 吕九全 翟心慧 李卫国 张红绪 张新胜 张文学 张顺利 陈晓虹 牛红星 陈广文 刘海英 姜丽娜 李春喜 陈明霞 李万昌 赵喜亭 刘萍 李明军 邢新艳 刘玉民 梁蕊 王晓兵 宋世理 李新娟 姜玉钦 郝二军 徐桂清 岳园园 吴呈珂 叶存玲 刘奇 冯素玲 王慧勇 刘建明 赵培正 闫长岭 汤宏伟 高书燕 赵扬 魏献军 吕庆章 李凌君 时蕾 张志国 郭胜海 张倩 王华杰 张晓鹏 李晓川 李建平 靳建华 袁振东 高志永 岳红云 李慧珍 徐芳 曹莹 白正宇 马晓明 王新军 尹艳红 杨小丽 魏梅林 郭玉明 李兴毅 侯新杰 张瑜 张兴国 王芳 王长清 彭玉峰 牛有田 高金辉 魏山城 王克栋 焦照勇 杨海刚 夏从新 王天兴 危书义 马淑红 马恒 路庆凤 喻浩朋 朱遵略 张现周 徐国亮 李文强 李润思 杨明波 杨会生 王红军 田长安 宋文彦 张建海 左敬亮 李晓爱 孟燕玲 侯学萍 柴新宽 陈翠花 王跃进 李钧涛 刘霞 卢建立 毕卫萍 刘利敏 苗雨 刘文安 庞善起 刘晓 任宗修 申培萍 陈彦昌 李浩 高福根 赵先鹤 马天水 许瑞伟 李海英 黄广月 左红亮 王世英 马力 杨长森 焦争鸣 李兴校 郭宗明 郑公平 许文娜 孙俊峰 马春旺 李新强 李文君 鲁公儒 常钦


常钦 博士
1981年1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能物理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粒子物理理论,尤其是重味物理唯象研究工作。首次引入张量、标量耦合解释了过程中的反常极化困惑,著名的的“ puzzle”问题和混合的反常大相位等问题。并首次完整地引入动力学胶子质量处理了QCDF方案中端点发散问题。近四年来,在相关领域共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HEP (SCI一区期刊,影响因子:6.049)发表论文5篇,Phys.Rev.D (SCI一区期刊,影响因子:4.964)发表论文1篇,Nucl.Phys.B (影响因子:4.642)发表论文2篇和 Phys.Lett.B (影响因子:5.255)发表论文1篇。这些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引用86次,其中部分重要成果被国际著名实验组BABAR的实验报告引用8次,CDF的实验报告引用1次。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4项。2010年中国高能物理学会“晨光杯”优秀论文三等奖(是当年十位获奖者中唯一来自非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博士)。

研究领域: 粒子物理理论,重味物理

研究组: 理论物理研究所

发表的主要论文和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Constraints on the anomalous tensor operators from and decays.
Qin Chang,Xin-Qiang Li,Ya-Dong Yang
JHEP 0706:038,2007.Cited:20 times
Revisiting and Decays:Direct CP Violation and Implication for New Physics.
Qin Chang,Xin-Qiang Li,Ya-Dong Yang
JHEP 0809:038,2008.Cited:12 times
Constraints on the non-universal couplings from and Decays.
Qin Chang,Xin-Qiang Li,Ya-Dong Yang
JHEP 0905:056,2009.Cited:18 times
Family non-universal effects on mixing,and Decays.
Qin Chang,Xin-Qiang Li,Ya-Dong Yang
JHEP 1002:082,2010.Cited:12 times
decays in a family non-universal model.
Qin Chang,Xin-Qiang Li,Ya-Dong Yang
JHEP 1004:052,2010.Cited:8 times
Probe a family non-universal boson effects in decay.
Qin Chang,Yin-Hao Gao
Nucl.Phys.B845:179-189,2011.Cited:3 time
The Effects of a Family Non-universal Boson in the Decays and mixing.
Qin Chang,Ya-Dong Yang
Nucl.Phys.B852:539-552,2011..Cited:1 time
Rare decay as a sensitive probe of light CP-odd Higgs in NMSSM.
Qin Chang,Ya-Dong Yang
Phys.Lett.B676:88-93,2009.Cited:7 times
The effects of a family non-universal boson on decays.
Qin Chang,Xin-Qiang Li,Ya-Dong Yang
I Int.J.Mod.Phys.A26:1273-1294,2011.Cited:3 times
主持项目情况:
B 介子稀有衰变唯象研究及新物理探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105043

联系电话
传真
邮件 Changqin@htu.cn
地址 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邮编 453007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鲁公儒 教授
男 1945出生 教授 华中师大博士生导师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 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物理学会理事长 最终学历:国内 新乡师范学院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获四川大学理学硕士 国外 1988.1一1989.1 美国Iowa州立大学合作研究 研究领域动力学对称破缺与新物理探索. 一九九七年以来课题鉴定和获奖情况: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河南省优秀专家;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承担的科研项目: “Technicolor理论的唯象研究与粒子的探索” 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结题验收,评为优秀项目。 "人工色理论与顶夸克物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8.1-2000.12 8万元)主持人"对称性破缺与超出标准模型的探索" 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971-1998·122万)主持人 "胶球与BEPC物理" 国家重大项目,北京谱仪国示合作组,参加者

研究领域:

研究组:

发表的主要论文和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Measurement of rare decay of B→K(*)l+l- in the topcolor and the technicolor models Nucl.Phys.B487(1997)43 1997年 SCI收录
2.Multiscale technicolor and topquark decay Phys.Rev.D56(1997)135 1997年 SCI收录
3.Rare decays of the top quark is the topcolor-asslsted multiscale technicolor model Phys.Rev.D57(1998)1755 1998年 SCI收录
4.Semilepton decay of B mesons into τντin a technicolor model J·Phys·G24(]998)745 1998年 SCI收录
5.Inclusive η' production in B decays and the enhancement due to charged technipions J.Phys.G25(1999)L85 1999年 SCI论文
6.Rare decay B→K(*)l+1- in test of the standard model Commun.Theor.Phys.31(1999)277 1999年SCI论文

联系电话
传真
邮件
地址 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邮编 453007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李文君 博士
1976年9月生,博士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毕业于中科院理论物理所。
从事tau轻子稀有衰变、B介子稀有衰变和新物理模型唯象研究,河南省高??萍即葱峦哦又饕稍?。到目前为止,已在Phys.Rev.D、J.of Phys、Mod Phys.Lett.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被SCI收录8篇。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

研究领域: 粒子物理,新物理唯象研究

研究组: 理论物理

发表的主要论文和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项目:
主持,轻子味破缺的新物理效应研究(No.105471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2006.1-2006.12。
主持,τ轻子稀有衰变与新物理模型唯象研究(No.110050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11.1-2013.12。
参与,动力学对称破缺理论与B介子物理(No.0060476002),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2006.1-2008.12。
主持,τ轻子稀有衰变中的轻子味破坏过程与新物理探索(No.2011A140012),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2011.1-2013.12。
主持,SO(10)超对称大统一理论中的τ轻子稀有衰变(No.2011A140012),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2006.1-2008.12。
论文:
Wenjun Li,Yingying Fan,et al.,lepton flavor violationτdecays in the Two-Higgs-Doublet Model III.IJMPA,25(2010)4827-4837.
Wenjun Li,Yadong Yang,Xiangdan Zhang,τ- → μ- π0 (η,η′)Decays in New Physics Scenarios beyond the Standard Model.Phys.Rev.D73 (2006)073005
Wen-Jun Li,Yuan-Ben Dai,Chao-Shang Huang ,Exclusive Semileptonic Rare Decays B → K(*)l+l- in a SUSY SO(10)GUT.Eur.Phys.J.C40 (2005)565-577.
Yuan-Ben Dai,Chao-Shang Huang,Wen-Jun Li,Xiao-Hong Wu ,CP asymmetry in B → Φ KS in a SUSY SO(10)GUT .Phys.Rev.D70,(2004)116002.
Yuan-Ben Dai,Chao-Shang Huang,Jian-Tao Li,Wen-Jun Li.,CP violation in Bd,s → l+l- in the model III 2HDM.Phys.Rev.D67,(2003)096007.

联系电话
15837303721
传真
邮件
Liwj24@163.com
地址 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邮编 453007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李新强 博士
◆基本情况:
姓名:李新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9-8-6
民族:汉
职务:
职称:校一级特聘教授
最终学位: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是
专业:理论物理
研究方向:粒子物理

◆学习经历:
1997年9月至2001 年7月,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师从鲁公儒教授和杨亚东教授。
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师从戴元本院士和杨亚东教授。

◆工作经历:
2008年1月至2009 年12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博士后,洪堡学者。合作者为国际著名粒子物理学家Martin Beneke教授。
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 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博士后,合作者为国际著名粒子物理学家Antoni Pich教授。
2010年1月至今,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校一级特聘教授。

◆科研项目:
2011.01-2013.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005032),《B介子稀有衰变中高阶QCD效应的理论研究》,主持人。
2011.01-2013.1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0410412000),《B介子非轻衰变中高阶QCD修正的理论研究》,主持人。
2010.01- 2012.12,河南省高??萍即葱峦哦又С旨苹?010IRTSTHN002),《高能对撞机物理研究》,研究团队骨干。
2007.0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675039),《B 介子无粲非轻衰变与CP 破坏唯象研究》,第一参加人。

◆研究领域:
粒子物理理论和唯象研究,具体包括:重味物理和CP破坏,高阶QCD修正的计算,新物理唯象等。

◆发表论文:
注:本人一直以来遵循本研究领域的国际惯例,即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名,论文被引用情况,可以从高能物理数据库查的:HUhttp://inspirebeta.net/UH。
1)The Rare anti-B0(d)---> phi gamma decays in standard model and as a probe of R parity violation.
By Xin-qiang Li, Gong-ru Lu, Ru-min Wang, Y.D.Yang.
[hep-ph/0305283].
Eur.Phys.J.C36(2004)97-102.
2)Charmless anti-B(s)---> VV decays in QCD factorization.
By Xin Qiang Li, Gong-ru Lu, Ya Dong Yang.
[hep-ph/0309136].
Phys.Rev.D68(2003)114015.
3)Revisiting B --> pi pi, pi K decays in QCD factorization approach.
By Xin-qiang Li, Ya-dong Yang.
[hep-ph/0508079].
Phys.Rev.D72(2005)074007.
4)Reexamining charmless B ---> PV decays in QCD factorization approach.
By Xin-qiang Li, Ya-dong Yang.
[hep-ph/0602224].
Phys.Rev.D73(2006)114027.
5)Constraints on the anomalous tensor operators from B ---> phi K*, eta K* and eta K decays.
By Qin Chang, Xin-Qiang Li, Ya-Dong Yang.
[hep-ph/0610280].
JHEP 0706(2007)038.
6)Contribution of DK continuum in the QCD sum rule for D(sJ)(2317).
By Yuan-Ben Dai, Xin-Qiang Li, Shi-Lin Zhu, Ya-Bing Zuo.
[hep-ph/0610327].
Eur.Phys.J.C55(2008)249-258.
7)Revisiting B ---> piK, piK* and rho K Decays: Direct CP Violation and Implication for New Physics.
By Qin Chang, Xin-Qiang Li, Ya-Dong Yang.
[arXiv:0807.4295 [hep-ph]].
JHEP 0809(2008)038.
8)Two-loop QCD correction to differential semi-leptonic b ---> u decays in the shape-function region.
By M.Beneke, T.Huber, X.-Q.Li.
[arXiv:0810.1230 [hep-ph]].
Nucl.Phys.B811(2009)77-97.
9)Hadronic $B$ decays in the MSSM with large tan(beta).
By M.Beneke, Xin-Qiang Li, L.Vernazza.
[arXiv:0901.4841 [hep-ph]].
Eur.Phys.J.C61(2009)429-438.
10)Constraints on the nonuniversal Z-prime couplings from B ---> pi K, pi K* and rho K Decays.
By Qin Chang, Xin-Qiang Li, Ya-Dong Yang.
[arXiv:0903.0275 [hep-ph]].
JHEP 0905(2009)056.
11)Family Non-universal Z-prime effects on anti-B(q)- B(q)mixing, B ---> X(s)mu+ mu- and B(s)---> mu+ mu- Decays.
By Qin Chang, Xin-Qiang Li, Ya-Dong Yang.
[arXiv:0907.4408 [hep-ph]].
JHEP 1002(2010)082.
12)NNLO vertex corrections to non-leptonic B decays: Tree amplitudes.
By M.Beneke, T.Huber, Xin-Qiang Li.
[arXiv:0911.3655 [hep-ph]].
Nucl.Phys.B832(2010)109-151.
13)$B \to K^{\ast} l^+ l^-$, $K l^+ l^-$ decays in a family non-universal $Z^{\prime}$ model.
By Qin Chang, Xin-Qiang Li, Ya-Dong Yang.
[arXiv:1002.2758 [hep-ph]].
JHEP 1004(2010)052.
14)The effects of a family non-universal Z-prime boson on B--->pipi decays.
By Qin Chang, Xin-Qiang Li, Ya-Dong Yang.
[arXiv:1003.6051 [hep-ph]].
Int.J.Mod.Phys.A26(2011)1273-1294.
15)Heavy-to-light currents at NNLO in SCET and semi-inclusive $\bar{B} -> X_s l^+ l^-$ decay.
By G.Bell, M.Beneke, T.Huber, Xin-Qiang Li.
[arXiv:1007.3758 [hep-ph]].
Nucl.Phys.B843(2011)143-176.
16)Determination of the strong coupling $g_{B^* B\pi}$ from semi-leptonic $B\to \pi \ell \nu$ decay.
By Xin-Qiang Li, Fang Su, Ya-Dong Yang.
[arXiv:1011.0269 [hep-ph]].
Phys.Rev.D83(2011)054019.
17)Anomalous $tq\gamma$ coupling effects in exclusive radiative B-meson decays.
By Xin-Qiang Li, Ya-Dong Yang, Xing-Bo Yuan.
[arXiv:1105.0364 [hep-ph]].
JHEP 1108(2011)075.

◆获奖情况:
2008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学者奖学金”;
2008年,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传真:
邮件:xqli@itp.ac.cn
地址: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邮编:453007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马春旺 博士
1980年3月生,博士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 主要从事中高能重离子核反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在丰中子核素的性质(结构)理论和实验测量、核技术的环境应用方面开展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在 Phys. Rev. C、J. Phys. G和Nucl. Phys. A等国内外重要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目前承担国家科学基金一项。

研究领域: 重离子核反应/核技术的环境应用

研究组: 核物理与核技术

发表的主要论文和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能区远离稳定线炮弹碎裂反应的同位旋效应研究(10905017)”
论文:
Chunwang Ma et al.,Isobaric yield ratios in heavy-ion reactions,and symmetry energy of neutron-rich nuclei at intermediate energies. Physical Review C 83,064620 (2011).
Chunwang Ma et al.,Reexamination of the neutron skin thickness using neutron removal cross sections. Physical Review C 82,057602 (2010).
Chunwang Ma et al.,Isospin dependence of projectile-like fragment production at intermediate energies. Physical Review C 79,034606 (2009).
Chunwang Ma et al.,THE SYSTEMATIC BEHAVIOR IN THE FRAGMENTS OF THE CALCIUM ISOTOPES PROJECTILE FRAGMEN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E-Nuclear Physics,19 1545-1552,(2010).
Chunwang Ma et al.,Systematic behavior in the isospin dependence of projectile fragmentation of mirror nuclei with A=20-60. Journal of Physics G-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37,015104 (2010) .
Chunwang Ma et al.,The isospin dependence of the projectile fragmentation of mirror nuclei at intermediate energy. Nuclear Physics A 834,581C-583C,(2010).
Wei Hui-Ling,Ma Chun-Wang*,The calculation of the 140 A MeV (40,48)Ca and (58,64)Ni projectile fragmentation by the statistical abrasion-ablation model. Acta Physica Sinica,59,5364-5368,(2010).
Chunwang Ma et al.,A revisit to the neutron skin thickness of neutron-rich nuclei in the statistical abrasion ablation model". Chinese Physics C 34,1469-1471,(2010) .
马春旺,魏慧玲,王俊阳,刘高杰,Disappearance of isospin effect in projectile fragmentation at intermediate energy,Chinese Physics B,18,4781-4785 (2009).
马春旺等,A possible experimental observabl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eutron skin thickness,Chinese Physics B,17,1216-1222 (2008).

联系电话
传真
邮件 machunwang@126.com
地址 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邮编 453007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孙俊峰

研究领域: 粒子物理唯象研究

研究组:

发表的主要论文和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发表的主要论文
1.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mless Decays with QCD Factorization.
Jun-feng Sun,Guo-huai Zhu and Dong-sheng Du.
Published in Phys.Rev.D68,054003(2003)
2.Charmless Two-body B :Global Analysis with QCD Factorization.
Dong-sheng Du,Jun-feng Sun ,De-shan Yang and Guo-huai Zhu
Published in Phys.Rev.D67,014023(2003)
3.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mless Decays with QCD Factorization.
Dong-sheng Du,Hai-Jun Gong,Jun-feng Sun,De-shan Yang and Guo-huai Zhu.
Phulished in Phys.Rev.D65,094025(2002),and Erratum ibid.D66,079904(2002).
4.Analysis of Beyond Na?ve Factorization.
Hai-Jun Gong,Jun-feng Sun and Dong-sheng Du.
Published in High Energy Phys.& Nucl.Phys.Vol.26,No.7,655(2002)
5.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Dedays with QCD Factorization.
Dong-sheng Du,Hai-Jun Gong,Jun-feng Sun De-shan Yang and Guo-huai Zhu.
Published in Phys.Rev.D65,014023(2002)

联系电话
传真
邮件
地址 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邮编 453007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许文娜 博士
许文娜,女,1979年2月出生,博士,副教授
1997,9---2001,7 在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攻读物理教育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1,9---2004,7 在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攻读理论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4,9---2007,12 在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攻读理论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8,1至今 在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参加工作。

研究领域: 凝聚态物理,表面理论

研究组: 计算材料理论中心

发表的主要论文和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The productions of the top-pions and top-Higgs associated with the charm quark at the hadron colliders.
Wenna Xu,Xuelei Wang,Zhen-jun Xiao,Eur.Phys.J.C51(2007)891-897.
2.The Single t-quark productions via the flavor-changing processes in the topcolor-assisted technicolor model at the hadron colliders.
Wenna Xu,Xuelei Wang,Zhenjun Xiao,Commun.Theor.Phys.49(2008)193-198.
3.Charged top-pion production associated with a gluon jet at the LHC.
Xue-Lei Wang,Wen-Na Xu,Zhen-Jun Xiao .Chin.Phys.Lett.25:3196-3199,2008.
4.The associated production of the neutral top-pion with a pair of third family quarks at the hadron colliders.
Xue-Lei Wang,Li-Li Yu,Na-Hong Song,Wen-Na Xu,Mod.Phys.Lett.A21 (2006)2833 -2843.
5.Single charged top-pion production at the next generation e+ e- colliders.
Xue-Lei Wang,Lin-Lin Du,Wen-Na Xu,Commun.Theor.Phys.43(2005)133-138.
6.The Study of the charged top pion decay processes
Xue-Lei Wang,Wen-Na Xu,Lin-Lin Du,Commun.Theor.Phys.41(2004)737-740.
7.强子对撞机上中性Top-pion产生过程pp \to \Pi_{0t} .
陈兰莉,许文娜,王学雷,《高能物理与核物理》,Vol.31(2007)232
8.强子对撞机上top-pion介子与t夸克的关联产生
陈兰莉,许文娜,王学雷,《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7(2009)No.4,59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河南省教育厅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

联系电话
传真
邮件
地址 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邮编 453007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郑公平 博士
1975年9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7月毕业于山西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获理论物理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2007年曾赴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参加有关冷原子气体中奇异量子相和非平衡现象的学术活动; 2011年7月- 9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和冷原子物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已在 Phys.Rev.A、Phys.Rev.B、J.of Phys.B、Ann.of Phy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六篇,其中被SCI收录十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对外交流与合作基金项目各一项,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两项?;竦煤幽鲜〉谑熳匀豢蒲в判阊趼畚囊嫉冉焙秃幽鲜〗逃判憧萍悸畚囊嫉冉比?,二等奖一项。

研究领域: 凝聚态物理理论;冷原子物理理论

研究组: 理论物理研究所

发表的主要论文:
1.G.-P.Zheng,Q.-C.Zhao,and Z.-H.Li,Inter.J.of Theor.Phys.,50,114(2011).
2.G.-P.Zheng,Y.-G.Tong,and F.-L.Wang,Phys.Rev.A,81,063633(2010).
3.G.-P.Zheng,J.-Q.Liang,and W.M.Liu,Phys.Rev.B,79,014415(2009).
4.Q.-C.Zhao,G.-P.Zheng,Z.Wang,Commun.Theor.Phys.52(2),365(2009).
5.G.-P.Zheng,J.Phys.B: At.Mol.Opt.Phys.40,4493(2007).
6.G.-P.Zheng,J.-Q.Liang,and W.M.Liu,Annals of Physics(N.Y.)321,950(2006).
7.G.-P.Zheng,J.-Q.Liang,and W.M.Liu,Phys.Rev.A,71,053608(2005).
8.G.-P.Zheng,J.-Q.Liang,Commun.Theor.Phys.43(5),819(2005).
9.G.-P.Zheng,J.-Q.Liang,and W.M.Liu,Annals of Physics(N.Y.)308,652(2003);Corrigendum-ibid.320,260(2005).
10.G.-P.Zheng,J.-Q.Liang,Y.-H.Nie and W.Yin,Eur.Phys.J.B 36,215(2003).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0647118),主持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批准号:10711240120),主持人;
3.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计划项目(批准号:114100510021),主持人;
4.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批准号:2007140009),主持人;
5.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批准号:2011B140010),主持人;

联系电话 13839082291
邮件 zhenggongping@yahoo.com.n
地址 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邮编 453007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姓名:郭宗明
电话:0373-3326148
传真:0373-3326174
电子邮件:gzm@htu.cn
通信地址: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邮编:453007

个人简历
郭宗明,男,1959年3月生,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2年6月在新乡师院数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6月在中科院数学所毕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12月获英国Glasgow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 1992年9月至1994年3月在澳大利亚New England大学和Sydney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6年1月为河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河南省数学会理事长,主持过国家教育部科技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

社会兼职

研究方向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科研成果与奖励

在研项目
2006-2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类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的解的结构及性质研究,23万元 主持人 项目编号:10571022
论文著作
截至目前为止,发表论文66篇(SCI收录43篇,论文引用次数325次)。近期部分代表性论文如下:
1.On the Cauchy problem for a reaction–diffusion equation with a singular nonlinearity,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240 (2007),279-323
其它论文正在添加中...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李兴校 ,男,1958年10月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河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一级学科(数学)重点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通信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邮编:453007
Email Address:xxl@htu.cn

个人简历
1982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新乡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专业并获学士学位,其后留校在数学系任助教;1983年9月至1984年1月参加复旦大学全国青年教师拓扑进修班学习;1987年4月任讲师;1990年9月至1991年6月在四川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1991年9月至1994年6月在四川大学基础数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微分几何;1994年6月毕业获博士学位;1994年7月任副教授,1997年9月任河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副主任,2000年5月任教授,2000年6月转任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2002年11月任河南是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曾先后多次到北京大学(1996年、1998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公派访问学者,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瑞典马尔默大学(国际交流计划,2007年9月至10月)、日本佐贺大学(受邀,2008年7月)作学术访问。主要从事特殊几何结构及子流形几何的研究。
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参研人员,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与北京大学陈维桓教授合作出版《黎曼几何引论》上、下册两部。在Tohoku Mathematical Journal,Manuscripta Mathematica,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Results in Mathematics,Archiv der Mathematika,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Kodai Mathematical Journal以及《中国科学》(中英文版)、《数学学报》(中英文版)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要工作包括利用全纯曲线理论对球面中极小浸入曲面的研究、六维球面中具有常数Kaehler角的一类极小浸入曲面的分类定理、欧氏空间中高余维浸入曲面的G*-形变、空间形式中具有平行平均曲率向量场和常数量曲率的子流形的Moebius刻画、球面中具有平行Blaschke张量的超曲面、具有平行仿Blaschke张量的超曲面的完全分类、以及有关Blaschke等参超曲面的分类定理、超曲面上诱导SU(3)结构的挠率研究等。部分研究成果曾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和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奖。

社会兼职
河南省数学学会副理事长
河南省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
微分几何
近期最感兴趣的三个研究方向: 黎曼几何、物理学中的微分几何和子流形几何。

荣誉与奖励
河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河南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河南师范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
河南师范大学“优秀老师”。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2012-2015)
自然诱导的特殊几何结构及其分类研究
编号:11171091 资助总金额:48万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二完成人,2008-2010)
滑模变结构控制及其在混沌同步、混沌反控制中的应用
编号:60850004 资助总金额:20万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完成人,2007-2009)
黎曼泛函及其相关的曲率与拓扑问题的研究
编号:10671181 资助总金额:24万
4.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主持人,2009-2011)
流形上G-结构的几何与分析
编号:092300410143 资助金额:2万
5.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2009-2011)
流形上G-结构的微分几何
编号:2009A110010 资助金额:1万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0-2002,主要参研人员)
Hall代数和Canonical基
编号:19971060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6-1998,主要参研人员)
子流形的几个问题研究
编号:19571059
8.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2000-2002)
整体微分几何与M?bius几何
编号:004051900
9.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1996-1998)
流形上的分析与整体微分几何
编号:964050700
10.河南省教委项目(主持人,1997-2000)
黎曼几何与子流形几何
编号:9711006

合作交流项目:
1.河南师范大学与瑞典马尔默(Malmo)大学交流项目(2007年至2008年)
2.国家公派(2005年批准计划)访问学者项目: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德国柏林洪堡(Humboldt)大学

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学术访问
1.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学术报告,2006年11月
2.捷克Snri冬季学校(Masaryk University主办:Winter School:GEOMETRY AND PHYSICS),
2007年1月
3.捷克Olomouc,Palacky University,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2007年8月
4.瑞典隆德(Lund)大学,学术报告,2007年10月
5.日本佐贺(Saga)大学,学术访问,2008年8月
6.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子流形几何与相关拓扑问题国际研讨会,2010年4月
7.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几何与物理国际学术会议,2010年7月
8.浙江大学(杭州),黎曼-芬斯勒几何国际会议,2011年7月
8.重庆理工大学(重庆),黎曼-芬斯勒几何国际会议,2012年5月
9.波兰Banach国际会议中心(Bedlewo),Conference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2012年6月
10.四川大学(成都),中日微分几何国际会议,2012年9月
11.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子流形几何与拓扑问题国际研讨会,2012年11月
12.日本福冈大学,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ifferential Geometry,2013年3月

论文著作(带*号为通讯作者)
1.黄广月,李兴校,曹林芬,Universal bounds on eigenvalues of the buckling problem on spherical domains,Journal of Mathematics,31(2011),no.5:840-847.
2.胡泽军,李兴校*,翟书杰:On the Blaschke isoparametric hypersurfaces in the unit sphere with three distinct Blaschke eigenvalues,Science China,Mathematics,54(2011),no.10:2171-2194.
3.黄广月,李兴校*,Estimates on eigenvalues for the biharmonic operator on a bounded domain in H^n(-1),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Ser.B,31(2011),no.4:1383-1388.
4.李兴校,彭业娟,单位球面S6 中的Blaschke 等参超曲面,中国科学,40,2010:827-928.
5.成庆明,李兴校*,齐学荣:A classification of hypersurfaces with parallel para-Blaschke tensor in S^{m+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s,21(2010):297-316.
6.李兴校,彭业娟:Classification of the Blaschke isoparametric hypersurfaces with three distinct Blaschke eigenvalues,Results in Mathematics,58(2010):145-172.
7.黄广月,李兴校*,齐学荣:Estimates on the first two buckling eigenvalues on spherical domains,Journal of Geometry and Physics,60(2010):714-719.
8.李兴校,张凤云:On the Blaschke isoparametric hypersurfaces in unit sphere,Acta Mathematica Sinica,English Series,25(2009),no.4:657-678.
9.黄广月,李兴校*,许瑞伟:Extrinsic estimates for the eigenvalues of Schrodinger operator,Geometriae Dedicata,143(2009):89-107.
10.黄广月,李兴校*: Estimates on eigenvalues for higher order Laplacians on spherical domains,Journal of Mathematics (PRC),29(2009),no.4:449-453.
11.李兴校,张凤云:Immersed hypersurfaces in the unit sphere S^{m+1} with constant Blaschke eigenvalues,Acta Mathematica Sinica,English Series,23(2007),no.3:533-548.
12.李兴校,许瑞伟:On the stability of stationary surfaces in S^4_1,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25(2007):258-265.
13.李兴校,曹林芬:The Uniqueness and Nonexistent Results for Some Nonlinear Partial Equa-tions on Riemannian Manifolds,Chinese Quaterly Journal,22(2007),no.3:344-351.
14.李兴校,张凤云:A classification of immersed hypersurfaces with parallel Blaschke tensors,Tohoku Mathematical Journal,58(2006):581-597.
15.李兴校,黄广月:球面间特征影射的一些新结果,数学杂志,26(2006),no.3:243-249.
16.李兴校,许建楼:四元空间形式中具有常数角的浸入曲面,数学的实践与认识,36(2006) ,no.9:281-286.
17.李兴校,张凤云:A Moebius characterization of submanifolds in real space forms with parallel mean curvature and constant scalar curvature,Manuscripta Mathematica,117 (2005),no.2:135-152.
18.李兴校,黄广月,许建楼:Some inequalities for submanifolds in locally conformal almost cosymplectic manifolds,Soochow Journal of Mathematics,31(2005),no.3:309-319.
19.郭宗明,李兴校:Solutions with isolated point ruptures for a sem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 in R^2 with a non-Lipschitz nonlinearity,Appl.Math.Lett.,Vol.17(2004),no.5:519-526.
20.李兴校,曹林芬:欧氏空间和球面子流形中Yang-Mills场的一类不稳定性结果,数学研究与评论,Vol.24(2004),no.3:461-472.
21.李兴校:R^{2+p} 中浸入曲面的共形G* -形变,数学学报,46(2003),no.1:153-160.
22.李兴校:A uniqueness theorem for nonsupermimimal surfaces in S^6 with constant Kaehler angles,Chin.Quart.J.Math.,15(2000),no.1:43-52.
23.李兴校:A classification theorem for complete minimal surfaces in S^6 with constant Kaehler angles,Archiv der Mathematica,72(1999),no.5:385-400.
24.李兴校:Minimal surfaces in S^6 with constant K?hler angles and constant curvature,J.Math.Res.Expo.,Vol.19(1999),no.2:317-324.
25.李兴校,李安民:Explicit representations of minimal immersions of the 2-sphere into S^{2m} ,Acta Mathematica Sinica,English Series,13(1997),no.2:175-186.
26.李兴校,李安民: S^6 中具有常数Kaehler 角的极小曲面,数学学报,39(1996),no.2:196-203.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27.陈维桓,李兴校:黎曼几何引论(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28.陈维桓,李兴校:黎曼几何引论(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29.焦争鸣,王栓宏,李兴校:近世代数,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联系方式>>

河南师范大学

添加河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河南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河南师范大学报录比、河南师范大学考研群、河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河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河南师范大学专业目录、河南师范大学排名、河南师范大学保研、河南师范大学公众号、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河南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河南师范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