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医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

更新时间:2022-07-30 10:35:25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沈阳医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
Add 沈阳医学院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沈阳医学院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沈阳医学院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沈阳医学院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沈阳医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来自沈阳医学院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沈阳医学院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你的考研报考有用。

以下老师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网站,如有错误,可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更新或删除。建议导师将更新的简历尤其对研究生招生的要求发送给我们,以便考研学子了解导师的情况。(导师建议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续随时更新网页或发布调剂信息??佳信赏竞虯PP流量巨大)查看联系方式>>。

沈阳医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可用 Ctrl+F 进行搜索)


为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有效实施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的有关精神,我校引入和运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杜绝学位论文写作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环境,促进学术诚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检测范围
当年申请硕士学位的所有人员,包括:应届毕业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研究生。
二、检测流程
1、研究生提交论文
参检研究生在提交论文初审材料同时,将学位论文的电子版(word格式)上交到研究生院。学位论文电子版命名格式必须统一为“学号_姓名_论文题目”,电子版必须与纸质版在格式及内容方面完全一致。为确保检测结果真实性,自然科学学科学位论文提交时须剔除“材料与方法”部分。
2、研究生院检测论文
研究生院对论文进行逐一检测,完成检测后由研究生院学位办统一发布检测结果。
三、检测结果处理
自然科学学科:
1、按照“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检测范围,如果学位论文的重合率超出整篇论文的30%但不足50%比例者,视为不合格,给予其一周修改时间;修改后经导师签字可再次提交检测,论文进行第二次检测重合率仍超出整篇论文的30%及以上比例者,延期一年答辩(当年每篇学位论文最多参检两次);
2、重合率超出整篇论文的50%比例者,延期一年答辩;
3、延期毕业研究生,若延期一年后对论文进行第三次检测时,重合率仍超出整篇论文50%比例者,取消其申请学位资格;
4、申请提前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仅检测一次,检测重复率超过整篇论文30%比例者,取消其申请提前毕业资格。
(二)争议的处理
当出现争议时,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指定3名相关领域专家对提交的论文进行评估,形成专家评估意见报告上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四、补充说明
1、对学位论文不端行为的检测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系统得出的检测结果,仅具有参考价值。学位论文检测结果不能完全依据系统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学校将综合专家鉴定等方式做出最后判定。
2、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将与论文初审同时进行,论文审核通过与否将以两项检测审核结果综合判定。
五、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12月13日下午,由辽宁省科协、辽宁省教育厅、中科院沈阳分院主办,沈阳化工大学承办的“2016年辽宁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集中宣讲教育报告会(沈阳分区)”在沈阳化工大学图书馆召开。我??萍即ηM?,硕士研究生导师杨智航副教授及新入职教师、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2016级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共8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中国科学院闻邦椿院士作了题为《良好的思想和品德是获取成功的前提》的报告。闻邦椿院士结合切身经历,就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方法论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呼吁广大师生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集体主义思想,敢于坚持真理,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坚守高??蒲У赖?,加强严谨的学风和作风建设,并强调学习好科学哲学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基础,鼓励师生充分将科学方法论应用到做人、做事、做学问中,并在实现个人理想和目标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以及增进身体健康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次报告会强化了教师和研究生对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理解,引导其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维护学术尊严,坚决摒弃学术不端行为,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用科学方法论做事提高成功概率,全面实现“对、好、省、快、保、便”的要求,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做更多的工作。
科技处
2016年12月22日
沈阳医学院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实施细则(试行)
校内各有关单位: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科技三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中国科协、教育部、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定于2017年11月14日(星期二)15:00-17:30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2017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设主会场,邀请李晓红、邱勇、周琪三位院士作报告。报告会将通过新华网等媒体采用网络视频方式实时直播报告会,请各有关单位届时组织新入职教师通过网络视频观看报告会直播。直播网址: http://www.xinhuanet.com/interview/ksh/zhibo/201710/3726029.html
科技处
2017年11月1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弘扬科学精神,加强道德建设,2017年11月14日,由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2017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代表主办单位致辞,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主持报告会,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晓红,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作宣讲报告。来自首都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部队高校等40余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新生近6000人到现场聆听报告,全国31个?。ㄇ?、市)及200余所高校设立分会场通过网络视频同步收看报告会。
11月14日,学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接到关于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学习观看“2017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的通知》后,即刻在全校发布通知,要求各二级学院和研究生院组织新入职教师、广大研究生通过网络视频观看报告会直播。经统计,学校共有新入职教师18人、研究生新生50人观看了报告会直播,并参加了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组织的网络调查问卷活动。通过参加宣讲报告会,进一步让师生坚定了科技报国信念,坚持了科研诚信理念。报告会后,与会师生畅谈聆听感受,纷纷表示,将在今后的学术活动中坚持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维护学术尊严,坚决摒弃学术不端行为,用青春和智慧为建设创新型强国贡献全部力量!

  为加强我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全面改革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办法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沈阳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以下简称硕士生导师)遴选方案。
  一、遴选原则
  1、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公正合理,按需设岗。
  2、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有利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有利于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
  3、学校定期对硕士生导师进行考核评估和新增遴选,并提出对硕士生导师进行调整的意见。

  二、遴选范围
  结合学校和二级学院实际情况遴选硕士生导师。遴选硕士生导师限于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硕士生导师所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方向应属于学校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且原则上限在一个授权学科申报和审定。

  三、遴选条件
 ?。ㄒ唬┗咎跫?br />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治学严谨,作风正派,有良好的师德教风,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有团结协作精神,身体健康,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
  2、能够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展具体研究工作,完成学位论文,关心硕士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原则上距法定退休年龄三年以上(时间从2014年9月1日算起),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现职教学科研人员(45岁以下申请者应具有硕士学位,40岁以下申请者应具有博士学位)。
 ?。ǘ┛蒲泻徒萄跫?br />   1、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曾经主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且公开发表论文2篇以上,所承担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均属于申报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所在学科领域。
  2、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近三年(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下同)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可支配经费在3万元以上;或主持市级科研课题,可支配经费在5万元以上。
  3、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活跃在本学科研究前沿,已形成较稳定且能反映出学科在当前国内外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先进性的研究方向。近三年取得成绩,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在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最新版为准)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以上;
  (2)主编1部或参编2部以上公开出版的专著或教材;
  (3)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的第一完成人;
  (4)作为第一完成人获1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或两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
  4、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每学年均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至少承担一门以上本学科领域的课程教学或指导一届本科生生产实习,具备开设一门或两门本学科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程或其研究方向上的选修课程的能力。在教学方面有突出贡献者优先考虑。
  5、担任兼职硕士生导师,曾有研究生培养经历者优先考虑。
 ?。ㄈ┲逼柑跫?br />   1、符合基本遴选条件,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同时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以上的教师,直聘为硕士生导师。

  四、遴选办法和程序
  申报硕士生导师,由教研室负责推荐,报所在的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由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组织专家评选,报学校通过。原则上每位申请者只能在一个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
  1、本人提出申请,填写《沈阳医学院申请硕士生指导教师简况表》,由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评议推荐。
  2、各二级学院根据硕士生导师的条件,对申请者进行评议、审核,将推荐的硕士生导师名单报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
  3、学校成立专家组,对申请人进行评审。
  4、专家评审结果报学校批准后予以公布。
  5、获得某学科专业硕士生导师资格的申请人被聘任后,可列入下一年该学科专业硕士生招生计划。
  6、每位导师原则上只在一个硕士点担任指导工作,如确有必要,申请跨学科专业兼岗的导师,须在已任导师的学科和申请兼岗的学科同时具备上述遴选条件,并按程序重新参加兼岗学科的导师遴选。兼岗学科专业最多不得超过2个。
  7、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必须真实、准确。如发现虚假情况,即取消其本次遴选资格。

  五、其他说明
  本办法从公布之日开始执行,由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负责解释。

  1.丁晓慧,女,1971年出生,教授。2005年于日本三重大学医学部获得形态学博士学位。现任辽宁省解剖学会理事,《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审委。从事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承?;虿斡牍壹?、省市级和院级科研、教研课题近十项,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SCI收录10余篇。研究方向: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发病和治疗机制的研究。

  2.王旭光,女,1971年出生,副教授。2005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现任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创伤骨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目前主持辽宁省科技厅项目一项,参与省市课题多项?;窳赡】萍冀饺冉币幌?;沈阳市科学进步三等奖二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一项。参编规划教材和专著3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数篇。研究方向:肿瘤病因及生物学标志物研究。

  3.王杰,男,1964年出生,教授。2002年于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大学院获博士学位。吉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辽宁省检验专业带头人,沈阳市政府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民进辽宁省委和沈阳市委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医药数学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营养师协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湖南省自然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生物技术通讯杂志理事会理事,中国组织工程及临床康复杂志责任编委。主持和合作承担日本国家基金、日本宇宙财团科研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十余项国际、国内科研课题,在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核心期刊6篇、CA和EM收录11篇,EI、ISTP收录3篇。主编、参编国家十一、二五规划教材13部。研究方向:肿瘤转移机制及抗肿瘤治疗研究。

  4.王俊平,男,1968年出生,教授。1996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药理学学会会员代表,药理学学科带头人。1998年-2002年,日本星药科大学JSPS(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2002年-2004年,赴美国东北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代表性研究论文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tuics”“Journal of Phamceutical Science”、“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研究方向: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及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

  5.王效杰,女,1961年出生,教授。2007年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获医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硕士学位。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科带头人,吉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主持省、市、院级科研及教改课题10余项,科研经费达20余万元;承担辽宁省科普基地“人体科学展览馆”的建设项目,科研经费55万元;近5年在解剖学杂志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担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系统解剖学”教材主编,“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教材副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人体解剖学”教材主编,主编、副主编及参编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20余部。现任辽宁省解剖学会理事,辽宁省精品课程“系统解剖学”主讲人。研究方向:表皮干细胞修复器官缺损。

  6.王翠芳,女,1961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1993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病理学硕士学位。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工作27年,兼职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现任中华医学会辽宁省病理学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辽宁省细胞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沈阳病理分学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肿瘤细胞生物学理事、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病理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辽宁省肿瘤防治专家库成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及主持省市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十余项。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五十余篇,其中SCI论文两篇?;穸嘞钍?、市政府科技进步奖及医疗成果奖。研究方向: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和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

  7.韦星呈,男,1957年出生,教授。2002年于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获免疫学博士学位。任中国免疫学会会员、辽宁省微生物与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微生物检验专业委员会和副主任委员及辽宁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免疫学学科带头人。首次发现RAG2增强子(D3),以及转录因子C/EBP对D3的特异性调节作用,发表于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揭示了D3增强子控制RAG2在T和B淋巴细胞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的转录调控机制。有关研究结果也在美国分子生物学国际会议,东京T细胞国际会议,世界华人免疫学大会等作专题报告和发表。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专著10余篇,其中在国外著名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现主持2012-2014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L2011180)《基因转录水平控制RAG的组织和细胞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机制研究》。研究方向:免疫基因调控机制。

  8.任群翔,女,1967年生,教授。2009年于东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持市科委课题两项,省教委课题一项,辽宁省科技厅自然基金一项,学院课题两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从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工作,主持承?;诙又δ芑┑奈奘约列土槊舳瓤傻鞯哪擅籽谴衅鞯难芯康榷嘞羁翁?,科研经费13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近5年在中国稀土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承担辽宁省科技厅项目一项和沈阳市科技局项目一项。担任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教材副主编。研究方向:生物传感器。

  9.刘新,女,1961年出生,教授。1991于辽宁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获肿瘤免疫学硕士学位。辽宁省微生态学会常务委员,病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检验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通过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研究,致力于解析泛耐药不动杆菌结构基础与耐药的关系,通过选择适当理化因素干预耐药基因表达及转移,达到降低或限制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目的。研究方向:细菌耐药性机制与防控。

  10.朱启文,男,1963年出生,教授,沈阳医学院副院长。2002年于中国医科大学神经生理学获博士学位。辽宁省认知学会、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研究方向:疾病动物模型和学习记忆的发育变化及其分子和电生理机制研究。

  11.吴敏范,女,1963年出生,生理学教授。2001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辽宁省生理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抗衰老委员会副理事长,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等。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及市科技局项目3项;在中外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6篇?;裆蜓羰锌萍冀饺冉?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6项。研究方向:神经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特别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幻肢痛的研究。

  12.张丽艳,女,1970年出生,博士后,教授,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学科带头人。2004年于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会员,省病理生理学会理事,沈阳医学院引进人才,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选。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课题10余项。目前承??蒲邢钅坑校汗易匀换鹈嫔舷钅?;省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项目;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SCI收录论文多篇。参编《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教材两部。研究方向:1.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电压门控机制研究;2.TRP通道的膜拓扑机构研究;3.TRPC通道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13.张忠,男,1968年出生,教授。2005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辽宁省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承担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和第一完成人获?。ú浚┛萍冀揭坏冉?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主编、副主编教材和专著7部。兼职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曾获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沈阳市优秀专家等称号。研究方向:胃癌病因及生物学标志物。

  14.张玲,女,1961年出生,教授。2008年于中国医科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辽宁分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世界肿瘤杂志》等杂志的特约编委。先后主持省科研计划项目2项、省十一五教学改革项目2项,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科学研究、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获省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等多种奖项。兼职培养研究生11名。研究方向:肿瘤的血管形成、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及抗肿瘤治疗药物研制的研究。

  15.张量,女,1970年出生,教授。2004年于中国医科大学生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辽宁省生物技术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康复医学会第三届听力语言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参编规划教材编写9部。主持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教育厅、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4项,累积科研经费3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SCI收录1篇?;窳赡】萍冀饺冉?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荣获沈阳市优秀教师等称号。研究方向:神经细胞损伤与中枢源性发热治疗研究。

  1.马晶茹,女,1970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2002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得心血管内科硕士学位,现任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分会常委,沈阳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曾先后主持辽宁省科技厅课题、沈阳市科技局课题、沈阳市卫生局及沈阳医学院课题多项,并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2项,先后获得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沈阳市科技成果奖及沈阳市卫生局应用推广新技术二等奖。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冠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及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2.王实,男,1956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1992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内科学硕士学位。现任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主任。2003年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UCLH)睡眠中心留学。2007年,受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ASM)邀请,在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睡眠中心留学。现任中华医学会辽宁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委、中华睡眠研究会理事、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审稿专家、辽宁省高级职称评定委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科技厅项目1项。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被INDEX MEDICUS、CHEMICAL ABSTRACT等收录。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沈阳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沈阳市医疗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主编《睡眠呼吸病学》及《睡眠与睡眠疾病》等4部著作。被沈阳市政府评为领军人才,沈阳市优秀专家。研究方向:呼吸睡眠障碍、肺栓塞诊治。

  3.王一沙,女,1966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2008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内科学硕士学位。现任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省康复协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癫痫与脑电图学会委员,沈阳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沈阳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等职。主持完成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课题及沈阳市卫生局课题各1项,参与省市各级科研课题多项,获省、市科技成果奖2项。发表国家级核心论文20余篇,SCI收录论文1篇。研究方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研究。

  4.王彦生,男,1966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1996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人体解剖学硕士学位。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手外五科主任。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第四、五届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第五届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再植再造分会委员,辽宁省手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学会辽宁省骨科手外科学会常务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创伤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实用手外科杂志》编委。在手外科医疗研究及临床工作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手部损伤修复及功能重建、骨关节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擅长断肢断指再植手术肢体移位再植手术游离皮瓣肌皮瓣骨皮瓣、穿支超薄皮瓣移植手术足部小关节移植手术拇指手指再造手术主持省市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十余项。近年来完成国家级学术论文20余篇,获多项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及医疗成果奖。研究方向:周围神经损伤,手部骨关节损伤。

  5.朴成哲,男,1962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1985年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从事骨科临床工作30年,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现任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组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辽宁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医学会运动医疗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骨与关节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沈阳医学院医学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沈阳市医学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沈阳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国家医师资格技能考试辽宁考区首席考官。撰写专著2部,参编国家级医学教材2部。主持卫生部及省市级科研课题3项?;穸嘞钍?、市政府科技进步奖及医疗成果奖。研究方向:创伤骨科、关节外科及运动医学。

  6.刘伟,女,1963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1994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妇产科专业硕士学位。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妇幼保健工作27年,妇产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兼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现任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理事,卫生部妇科内镜培训基地基地主任、考评专家,辽宁省围产医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委,省围产医学分会危重救治学组副组长,辽宁省肿瘤协会第二届妇产分会常委,辽宁省肿瘤协会第一届妇科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委,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幼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沈阳市医学会第五届计划生育分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医学院法医司法鉴定所妇产科专家,沈阳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妇产科专家,沈阳市孕产妇、围产儿死亡评审专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及主持省市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穸嘞钍?、市政府医疗成果奖及科技进步奖。研究方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DM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

  7.刘芳,女,1971年出生,主任医师,副教授。2006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美国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 Center Neuroscience硕士,Ph.D candidate。现任美国SOCIETY for NEURO SCIENCE科学协会会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康复医学会第三届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沈阳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神经病学学术带头人?!吨泄窨狄窖?心脑血管专版》编委。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省、市及学院科研课题6项,参加国际合作课题多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3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与痴呆及神经退行性变的机理研究。

  8.刘东举,男,1964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1996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曾经担任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腹部外科主任,广东省肝病学会理事,广东省肝病学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辽宁省抗癌协会理事,辽宁省抗癌协会胃癌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医学会肿瘤学会委员,沈阳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会员。从事普外科和肿瘤外科多年,对普外科及肿瘤外科有较深入的研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解决疑难重症的能力??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及胃肠癌联合脏器切除等重大复杂手术。创立了应用胃回肠瓣修复十二指肠手术,经腹同时缩窄及部分栓塞脾动脉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手术。曾主持过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省市课题的研究,曾获得1项省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及多项市级研究成果。在中华系列等核心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结直肠癌肝转移癌的综合治疗和转移性皮瓣在软组织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9.刘丽敏,女,1968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2002年于中国医科大学内科学获硕士学位,现任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沈阳医学会第七届心血管病分会委员,沈阳市医师学会委员,荣获2012年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20余年,曾在德国洪堡大学进修,在冠心病、高血压病特别是在重症心衰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市级科研立项3项,沈阳医学院科研立项1项,沈阳市卫生局科研立项1项,获市科学进步三等奖1项、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内科辅导教材1部。研究方向:冠心病、高血压诊断及治疗。

  10.关琪,男,1969年出生,副教授,主任检验师,检验科副主任,2006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常务委员,沈阳医学院临床检验学术带头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层次人选。2009年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习。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沈阳医学院优秀人才基金课题等8项?;裆蜓羰屑际豕ス匾坏冉?、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收录1篇。主编、参编国家卫计委规划教材2部。研究方向: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临床应用。

  11.孙艺,男,1962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1993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从事肾内科临床工作30年。现任辽宁省肾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肾脏病医师协会委员、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委、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编委。近3年承担省课题1项。近5年在国家级核心杂志上发表文章10余篇。对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高尿酸肾病、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慢性肾衰竭、尿毒症、高血压性肾病、药物性肾损害、多囊肾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多脏器衰竭的血液净化的器官支持治疗及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的建立。曾获辽宁省老百姓可信赖的好医生,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优秀教师,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医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基础研究。

  12.孙成林,男,1971年出生,副教授,主任医师,2004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外科专业博士学位。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2007年赴日本富山大学第二外科研修。现任辽宁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实验外科学组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沈阳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特约编委。主持辽宁省科技厅、医学院、卫计委等各级科研课题共8项,先后在《中华外科杂志》等国家级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研究方向:血管外科疾病及消化道肿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研究。

  13.孙奡燕,女,1973年出生,副教授,主任医师,1996年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循环内科副主任,心血管内科学术带头人。现任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沈阳市医保中心门诊规定病种专家组专家,沈阳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库专家。从事临床工作18年,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科研经验。撰写专业性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市院级课题。研究方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14.吴桂平,女,1966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1999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二病房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沈阳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沈阳心电分会委员,《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专家编委,辽宁省、沈阳市高级职称评委,辽宁省络病专业委员,沈阳市优秀专家。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等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在冠心病支架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治疗、射频消融术方面具有较高造诣。曾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率先开展三腔起搏器治疗心衰填补沈阳市级医院空白。主持辽宁省、沈阳市科研课题多项,开展新技术多项。参与编写《全科医师手册》等书籍,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40余篇。被评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沈阳市优秀专家,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沈阳市卫生局优秀专家,沈阳市卫生系统医德医风先进个人,沈阳市卫生局百名科技人才,优秀科主任等多项荣誉称号。研究方向:冠心病的防治和介入技术。

  15.李潞,女,1961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2001年于日本香川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委员会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省心血管分会及介入分会常委,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心血管分会及心电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等职。先后承担省、市各级课题20余项,获省、市科技成果及进步奖9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10多项技术项目。研究方向:冠心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16.李润辉,女,1971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2003年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硕士学位。职吉林大学兼硕士生导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教研室主任。现任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病专业主任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沈阳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杂志》常务编委,《中国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曾获省市局课题6项,获资助20.4万元。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SCI收录文章),并参与《神经病学》教材的编写。并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层次人才。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病。

  17.沈春健,男,1975年出生,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012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华医学会辽宁省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省胸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高值医用耗材评审专家,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沈阳考点总考官,沈阳市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沈阳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组专家,沈阳市医疗质量与管理督导专家。入选沈阳医学院“131人才建设工程”“百层次”人才。曾获沈阳市十佳青年医生,沈阳市青年岗位能手,和平区十佳青年岗位能手,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2010年至2012年教育部公派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高级访问学者,从事心血管外科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3项、973子课题1项、国际合作课题1项,目前主持辽宁省自然基金课题1项、沈阳市科技基金课题2项、沈阳医学院博士启动基金1项、沈阳市卫生局课题1项,获沈阳市科技进步奖3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1项,共在国家级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2篇。参编著作1部。研究方向:心血管外科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18.沈静雪,女,1972年出生,副教授,主任医师。2001年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剖腋敝魅?。内分泌代谢科学术带头人。现任沈阳市医保中心门诊规定病种专家组专家,沈阳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库专家。从事临床一线工作18年,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科研经验。在甲状腺疾病以及血脂、尿酸代谢紊乱疾病的诊治上具有独到的见解。撰写专业性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市科委课题。曾获得“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19.宋宁,男,1969年出生,副教授,主任医师。2003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外科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外固定架工作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多肢(指)体离断,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复合皮瓣修复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肢体功能重建,应用外固定技术治疗骨缺损,骨延长,瘢痕挛缩,皮肤软组织延长等疑难病症研究。主持省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省级课题1项。曾获得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研究方向:神经损伤修复,骨延长,肢体再植。

  20.张曼,女,1973年出生,副教授,主任医师,2005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外科学专业医学博士学位。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循环内科科室副主任,沈阳医学院心血管内科学术带头人。现任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层次”人才,沈阳市“学术带头人”,是中国睡眠研究会青年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细胞生物学分会常务理事,沈阳医师学会流行病和循证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是沈阳市医保中心门诊规定病种专家组专家、沈阳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库专家。于2006年、2011年赴韩国、日本进修学习。先后承担省科技厅课题、市科技局课题多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均为负责人)。曾获沈阳医学院“优秀科研工作者”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的机制学研究。

  21.张春阳,男,1971年出生,副教授,主任医师。2007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外科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华医学会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辽宁省综合招标委员会医药类常务委员。从事消化道肿瘤病因学及治疗学的研究,主持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省级及市级课题研究多项。曾获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消化道肿瘤的病因学及治疗学研究。

  1.马明月,女,1970年出生,教授。2007年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社会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初审评审专家,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生殖缺陷专业委员会及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毒理学学科带头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层次人选。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省市科技基金等11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收录5篇。研究方向:发育毒性与出生缺陷。

  2.王艳,女,1978年出生,副教授。2011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专业博士学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辽宁省教育厅课题1项,沈阳医学院优秀人才基金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参与辽宁省教育厅等省级课题3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目前承担的课题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将近年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用于砷智力损伤机制的研究,提出D-丝氨酸-NMDAR-CaMKⅡ信号通路在砷致学习记忆损害中的作用,研究探讨砷智力损伤的初始靶作用位点。研究方向:环境污染物的神经毒性。

  3.王慧文,男,1965年出生,教授。1993年于中国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医学统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辽宁省预防医学会情报专业委员会常委,沈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和2004年先后赴瑞士巴塞尔大学和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访问学习。主持、参与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及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多项?;窳赡∽匀豢蒲а醭晒坏冉奔傲赡「叩冉逃芯坑判阊醭晒冉钡?。主编、参编教材各一部。研究方向:慢性病流行病学。

  4.张越,女,1973年出生,副教授。2010年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2011年9月到2013年8月在清华大学发育生物学专业做博士后。2010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面上项目资助。2011年获得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支持计划资助。2012年获得教育部留学启动基金支持。2011年获得沈阳医学院优秀人才基金。2012年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研究方向:心力衰竭的预防与治疗。

  5.李鹏飞,男,1961年出生,教授。1989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流行病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辽宁省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科带头人。承?;虿渭硬⑼瓿煽蒲邢钅慷嘞?,获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环境流行病学。

  6.周波,女,1963年出生,教授。2006年于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2002年英国医学会人类营养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任辽宁省营养学会理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带头人。主持辽宁省教育厅课题3项,沈阳市科技局项目1项,国际合作课题3项,横向课题2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营养与慢性病预防。

  7.孟斐,女,1972年出生,副教授,主任医师。2010年于中国医科大学妇产科获博士学位。现任辽宁省预防医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委。近年来一直从事宫颈癌的研究,主持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1项,医学院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省级及市级课题研究多项。曾获得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及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发表与课题相关的中英文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主编著作1本。研究方向:宫颈癌的病因学及治疗学研究。

  8.金焕荣,女,1965年出生,教授。2002年于中国医科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获硕士学位。现任辽宁省核学会理事。近年来主持和参加省级、市级、国家级课题十余项,其中辽宁省自然基金1项,沈阳医学院科研基金1项?;袷】萍冀蕉冉?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8篇被CA收录。参编教材及专著3部。主要研究方向:工业污染物对人健康损害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研究。

  9.金喆,女,1973年出生,副教授。2007年于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辽宁省公共营养师协会理事。主持辽宁省科技厅课题1项,横向课题2项,获市科技局科技成果奖1项,主持参与学院科研课题3项,主编参编专著3部,参编教材2部,发表国家级论文多篇。与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对沈阳市卫生改革进行探索研究,为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有力的调查依据。研究方向:基层卫生服务与卫生政策研究。

  10.段志文,男,1965年出生,教授。1994年于中国医科大学劳动卫生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毒理学会免疫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沈阳市属高校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内容为:①雄激素受体的功能和细胞定位;②DEHP及BPA对雄性生殖和发育的影响;③DEHP及BPA联合染毒对雄性生殖的影响;④DEHP及BPA在雄性生殖系统的Hormesis。研究方向:生殖毒理学。

  11.夏书月,女,1962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2009年于中国医科大学呼吸内科获博士学位。现任辽宁省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沈阳市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沈阳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内镜医师协会中国协会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承担省、市及学院科研课题五项,参加国家攻关及国际合作课题多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第一作者30余篇,SCI2篇。研究方向:慢性气道性肺疾病发病及关键技术的研究。

  12.景汇泉,女,1971年出生,教授。2010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获博士学位。2012至2014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做博士后。现任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委员,辽宁省重大决策咨询项目评审专家,沈阳市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专家,《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编委。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等各级教学管理与科学研究课题30余项,主持参与国家医学考试中心、教育部、卫生部的重大改革项目,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20余项成果奖励,发表教学、科研和管理论文4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和教材12部。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层次人选,获得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百佳科技创新能手,沈阳市“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卫生统计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13.韩松,男,1962年出生,教授,沈阳医学院副院长。1995年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教育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公共教育分会委员,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辽宁省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和吉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窳赡〗萄Φ热儆坪?。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有机磷农药宫内暴露对婴幼儿神经发育的影响及其易感基因的筛选,辽宁省科技基金项目(产妇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对新生儿神经发育影响)等多项课题,近5年在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妇幼保健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2篇。担任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临床流行病学》副主编,高等教育公共卫生管理教材《预防医学》副主编,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预防医学》编委。学科领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研究方向:慢性流行病学研究。

  14.裴秀丛,女,1975年出生,副教授。2005年于中国医科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专业获博士学位。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人层次人选。从事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的免疫、生殖毒性研究,探讨EEDs调控T细胞功能的Ca/NFAT信号传导通路;并从免疫-内分泌的角度,以巨噬细胞为切入点,分别从功能基因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角度,研究EEDs的生殖毒性机制及其联合作用模式。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700371,NO.81373029)和三项沈阳医学院课题。研究方向:环境污染物的免疫生殖毒性研究。

  15.潘秀丹,女,1963年出生,教授。2008年于吉林大学获免疫学硕士学位。现任辽宁省卫生信息学会理事,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医学统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辽宁省统计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副主编、编委编写《医学机能实验学》、《卫生统计学》、《医学现场调查技术与统计分析》、《医学统计学》等教材6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疾病统计与肿瘤防治研究。

  沈阳医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ㄒ唬┧妒垦芯可傅冀淌Γㄑ跣停?br />   基础医学(2人):
  李鲁平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张桂荣  沈阳市口腔医院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人):
  孙晋科  解放军第202医院
  陈昌海  解放军第202医院

 ?。ǘ┧妒垦芯可傅冀淌Γㄗㄒ敌停?br />   临床医学(21人):
  于月新  解放军第202医院
  王  杨  解放军第202医院
  王静波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卢  巍  解放军第202医院
  孙  晓  沈阳市妇婴医院
  孙  刚  瓦房店市中心医院
  孙  锋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孙怀宇  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
  孙竹波  瓦房店市中心医院
  许  春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邬  波  沈阳市骨科医院
  李元耿  瓦房店市中心医院
  李宏伟  解放军第202医院
  张明香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陈  红  解放军第202医院
  陈震宇  解放军第202医院
  金香兰  解放军第202医院
  姜  力  解放军第202医院
  侯明晓  沈阳军区总医院
  蔡相军  解放军第202医院
  薛  丹  解放军第202医院

沈阳医学院

添加沈阳医学院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沈阳医学院考研分数线、沈阳医学院报录比、沈阳医学院考研群、沈阳医学院学姐微信、沈阳医学院考研真题、沈阳医学院专业目录、沈阳医学院排名、沈阳医学院保研、沈阳医学院公众号、沈阳医学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沈阳医学院考研信息或资源。

沈阳医学院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