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

更新时间:2022-07-30 10:34:52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
Add 云南农业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云南农业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云南农业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云南农业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来自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云南农业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你的考研报考有用。

以下老师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网站,如有错误,可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更新或删除。建议导师将更新的简历尤其对研究生招生的要求发送给我们,以便考研学子了解导师的情况。(导师建议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续随时更新网页或发布调剂信息??佳信赏竞虯PP流量巨大)查看联系方式>>。

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可用 Ctrl+F 进行搜索)

赵明 周红杰

周红杰: 男,1962年11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984年本科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1997年云南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毕业,2001年到泰国农业大学交流(访问学者),2005年8月到马来西亚、新加坡进行普洱茶学术交流,2006年7月到香港进行进行普洱茶学术交流,2008年9月到韩国进行普洱茶学术交流,2008年10月到台湾进行普洱茶文化交流。

一、人物简介

现任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副院长、云南普洱茶认证中心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普洱茶研究中心副主任;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常务理事;云南茶业学会理事;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理事长,云南普洱茶研究中心主任;云南茶叶商会理事;云南省专家协会会员;云南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云南省专家库专家;国家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际标准化领域专家;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教学方面,获得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主讲硕士研究生《茶叶加工原理》和《茶文化学》及本科生《茶叶贸易学》、《茶叶综合利用》、《茶叶包装与设计》、《风味茶调制》、《茶道、茶艺》、《茶文化学》等课程。主编《茶叶贸易学》本科生教材和全校选修课《茶文化学》教材。2003年组织首创云南茶艺师资质培训及认定工作,培训鉴定茶艺师500余人。主编有《茶艺师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及教学VCD。参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的《中国茶文化》教材、茶叶协会主编的《茶文化学》和云南省农函大《茶叶生产技术》以及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世博园艺百科全书——茶艺篇》。

撰著、主编了《云南普洱茶》、《普洱茶健康之道》、《普洱茶加工技术》、《云南名茶》、《云南茶叶冲泡技艺》、《茶文化学》、《中国茶文化》等多部著作,其中《云南普洱茶》一书构建了普洱茶科学系统体系,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科技类优秀畅销书”。目前该书已重印19次其数量达十一万册,2005年4月繁体版在台湾出版,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它标志着云南普洱茶的科学体系走出了国门。国内外社会反响巨大,在推广普洱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撰著的《云南名茶》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2007年度科技类优秀畅销书”。

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被中国茶叶学会第三届全国青年茶学学术讨论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发表在《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在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中分别获评为一等奖,并入编《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袷谌ㄆ斩柩芯砍晒ɡ?项。

科研方面,目前在研主持和参与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云南特产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58B00,2007-2010;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60116,2006-2009;云南普洱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云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发展计划项目,2006NG16,2006.10-2009.12;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3C0007Z,2003-2007;普洱茶风味特征成分与品质关系的研究,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4-2006等9项,其中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研究成果获2008年云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并入选云南省2008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6年以来,先后获“优秀班主任”;创业计划“优秀指导教师”;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并获“茶马奖”;云南农业大学第二届伍达观“优秀教师”奖;云南农业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等荣誉。

二、获奖情况

[1]2012年10月,获得“云南省弘扬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功勋奖”;

[2]2011年11月,“利用微生物提高云南普洱茶品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2011年10月,“利用微生物提高云南普洱茶品质”获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4]2010年12月,中国首届茶商大会荣获“全国弘扬茶文化突出贡献奖”;

[5]2010年6月,《茶与生活》课件获云南农业大学2010年多媒体课件比赛三等奖;

[6]2010年,获云南农业大学红云红河“优秀教师”奖;

[7]2009年12月,“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获中国茶叶学会首届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8]2009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

[9]“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获中国茶叶学会首届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12;

[10]2009年,“云南普洱茶质量标准颁布实施”入选“2008年云南省10大科技进展新闻”

[11]“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获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中国发明协会2009年10月;

[12]2008年,撰写“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一文,获“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一等奖”

[13]2008年,“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14]2007年,主编《云南名茶》一书,获中国书刊行业协会评选为“2007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科技类)

[15]2007年,《云南普洱茶》获“昆明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排名第一)

[16]2007年,获联合国计划开发署“2007年度UNDP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奖

[17]2007年,获云南农业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称号

[18]2006年,获得云南农业大学第二届伍达观“优秀教师”奖

[19]2005年,被评为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并获“茶马奖”

[20]2004年,主编《云南普洱茶》一书获“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度全国优秀畅销书”

[21]2004年,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被中国茶叶学会第三届全国青年茶学学术讨论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排名第一)

三、发表论文

发表论文50余篇,近5年发表论文如下:

[1]周红杰,李家华等.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

[2]周红杰,李家华,甘月明等.普洱茶渥堆过程化学成分变化与品质形成的关系.茶苑,2004(1):6-8

[3]赵龙飞,周红杰.酵母菌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25(4):29-32;安文杰.云南普洱茶保健功效的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2):114-117;陶勇.普洱茶酒生产技术研究.中华医学论坛,2005,23:56-57;云南普洱茶保健功效的现代研究探讨.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29-234;茶多酚的保健功效.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35-240;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初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

[4]周红杰,龚加顺,赵龙飞等.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13-223

[5]袁文侠,周红杰.渥堆过程中茶多酚含量变化与普洱茶品质的关系.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24-228

[6]龚加顺,周红杰,张新富,宋姗,安文杰.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固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茶叶科学,2005,4

[7]周红杰,龚加顺,赵龙飞,安文杰,袁文侠.云南普洱茶的学科地位和现实意义.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普洱茶专辑,2006增刊,21Sup:38-44

[8]周杨,胡小静,周红杰,张新富,龚加顺.云南普洱茶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变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9]赵龙飞,徐亚军,周红杰.微生物固态发酵提高普洱茶品质风味的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4

[10]周红杰,龚加顺.云南普洱茶的养生机制分析.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普洱茶专辑2006增刊,21Sup:98-103

[12]周红杰,龚加顺,安文杰,袁文侠.云南普洱茶中风味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普洱,2007,2

[13]龚加顺,陈文品,周红杰,董兆君,张以芳.云南普洱茶特征成分的功能与毒理学评价.茶叶科学,2007,3

[14]周杨,段红萍,胡小静,周红杰,张新富,龚加顺.云南普洱茶多糖提取工艺及翻堆样中含量测定的研究.食品科技,2007,6

[15]刘本英,周红杰,王平盛,安文杰.茶叶灰分和水分与品质关系.热带农业科技,2007,3

[16]赵龙飞,徐亚军,周红杰.黑曲霉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生长特性的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10

[17]张春花,单治国,周红杰.云南普洱茶加工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茶叶通讯,2008,1

[18]张新富,龚加顺,周红杰,吕才有,胡小静,周杨.云南普洱茶中多酚类物质与品质的关系研究.食品科学,2008,4

[19]周红杰,张春花,单治国.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5(1)

[20]张春花,周红杰.对云南普洱茶专利技术发展的研究.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5(1)

[21]张春花,单治国,周红杰.云南普洱茶加工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茶叶通讯,2008,01:7-9+13

[22张新富,龚加顺,周红杰,吕才有,胡小静,周杨.云南普洱茶中多酚类物质与品质的关系研究.食品科学,2008,04:230-233

[23]张冬英,黄业伟,袁文侠,周红杰.普洱茶渥堆中α-淀粉酶抑制剂含量变化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08,21(5):1282-1285

[24]赵明,马燕,周红杰等.他汀体外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9,30(3):122-126.

[25]张春花,单治国,周红杰等.不同有益菌固态发酵对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研究.茶叶科学,2010,30(4):251-258.

[26]周斌,任洪涛,周红杰等.云南9个产地台地茶与老茶树香气成分对比.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54-60;

[27]魏珍珍,赵明,周红杰等.比色法测定茶叶GABA含量的可行性研究.江苏农业学报.2011,22(8):56-58;

四、出版专著

主编和参编专著9部(主编5部),其中《云南普洱茶》一书构建了普洱茶科学系统体系,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科技类优秀畅销书”,目前该书已重印19次其数量达11000册,2005年4月繁体版在台湾出版,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它标志着云南普洱茶的科学体系走出了国门,国内外社会反响巨大,在推广普洱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撰著的《云南名茶》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2007年度科技类优秀畅销书”。

[1]周红杰执行主编《云茶大典》.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2]周红杰副主编.《普洱茶保健功效科学揭秘》.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3]周红杰著.《普洱茶健康之道》.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4]周红杰参编.《中国普洱茶百科全书》.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5]周红杰主编.《普洱茶加工技术》.昆明: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培训教材,2006年12月第一版.

[6]周红杰著.《云南名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7]周红杰主编.《云南茶叶冲泡技艺》.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8]周红杰副主编.《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茶文化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9]周红杰主编.《云南普洱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五、授权专利

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11项,获授权8项;以第二发明人申请专利4项。

[1]周红杰,龚加顺等.一种米曲霉真菌及其在普洱茶生产中的应用.

[2]周红杰,龚加顺等.一种黑曲霉真菌及其在普洱茶生产中的应用.专利号:ZL200510010941.4.

[3]周红杰,龚加顺等.一种酿酒酵母真菌及其在普洱茶生产中的应用.专利号:ZL200510010940.X.

[4]周红杰,秘鸣.紫外光灭菌技术在普洱茶加工中的应用.专利号:ZL200510010973.4.

[5]龚加顺,周红杰.普洱茶提取物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0510010871.2.

[6]周红杰,龚加顺.包装纸(普洱茶).专利号:ZL200530021201.6.

[7]周红杰,龚加顺.包装盒(普洱茶).专利号:ZL200530021201.1.

[8]周红杰,杨兆麟.郭睿南,包装盒(普洱茶).专利号:ZL200530021385.1.

六、申请专利

[1]周红杰,龚加顺,袁文侠,等.一种绿色木霉真菌及其在普洱茶生产中的应用.专利申请号:200710065786.5.

[2]周红杰,龚加顺,袁文侠等.一种少根根霉真菌及其在普洱茶生产中的应用.专利申请号:200710065787.X.

[3]周红杰.标贴(普洱茶)专利申请号:200730109076.9.

[4]龚加顺,周红杰等.一种具有降血脂活性的普洱茶色素及其应用,200910094021.3.

[5]龚加顺,周红杰等.一种用发酵法制备茶褐素的方法,200910094020.

七、主持项目

主持科研项目8项,累计科研经费5000万元。

[1]主持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与质量标准研究,2003C0007Z,2003-2007.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30660116,2006-2009.

[3]主持云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发展计划项目,云南普洱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NG16,2006.10-2009.12.

[4]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云南特色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07BAD58B00,2007-2010.

[5]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普洱茶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07BAD58B02;

[6]主持省教育厅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及保健功效的研究,2002-2005.

[7]主持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普洱茶风味特征成分与品质关系的研究,2004-2006.

[8]主持昆明市科技局创新基金,利用微生物提高云南普洱茶品质的研究CJ2005059,2005-2007.

[9]主持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08年度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项目“普洱茶发酵新技术研究与推广”,[2008]1657-2,2008.7-2011.7.

[10]主持昆明市科技局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降脂普洱茶的研究与开发研究NG2009006,2009-2012.

[11]主持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重点项目“普洱茶加工工艺与品质关系研究”,2009CC005.

一、基本情况

赵明,男,博士,教授 [1]? ,硕士生导师。担任食品微生物学和茶学专业英语(茶艺茶道专业)的本科课程教学,参与茶叶生物化学本科课程教学。参与高级茶叶生物化学、茶学实验技术等研究生课程教学 [2]? 。

参加工作至今(2015年9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SCI收录8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文章4篇,发表会议论文7篇;其他作者发表论文数篇。参加中国茶叶学会学术会议并作报告5次。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授权2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项。荣获“云南省第四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优秀指导员”和“第四届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等称号和奖项 [2]? 。

二、教育经历

(1)1998.09--2002.07:四川师范大学,生物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

(2)2002.09--2005.07:四川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学习;

(3)2003.09--2005.09: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ぱ芯克?,客座研究生;

(4)2005.09--2008.07: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三、工作经历

1. 2008.09--2012.10: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讲师;

2. 2012.10--2016.07: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副教授;

3.2016.07--今: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教授。 [1]

四、研究方向

1. 多组学茶学研究

(1)普洱熟茶固态发酵机理的多维宏组学研究

应用宏基因组学、宏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微生物、微生物产生的蛋白以及化学成分变化,并应用多变量统计方法分析三者之间的联系,以揭示普洱茶固态发酵机理,为认识普洱茶品质形成以及加工工艺改进提供科学基础。

(2)茶树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调控的多组学研究

应用转录组和蛋白组学技术研究花色苷、儿茶素等茶树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调控。

2.茶叶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1)富含gamma-氨基丁酸茶叶研究

gamma-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是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神经传递、改善脑机能、增强记忆、抗焦虑、治疗癫痫、控制哮喘、调节激素分泌、防止肥胖、促进生殖、活化肝肾、改善神经细胞性老年呆痴、缓解脑血栓、脑动脉硬化造成的头疼、耳鸣等生理功能。研究应用厌氧等技术处理茶树鲜叶、辣木鲜条,加工制备高gamma-氨基丁酸的茶叶和其他功能产品。

(2)高香茶膏、速溶茶加工

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萃取茶叶进化加工保留茶叶原香的茶膏、速溶茶等产品。

五、在研课题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紫娟茶树调控花色苷生物合成的MBW转录因子复合体研究”(31560221),经费 51.0万元,起止时间:2016.01-2019.12。

[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酶组成与来源的蛋白质组研究”(31160174),经费55.0万 元,起止时间:2011.01-2015.12。

[3] 主持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普洱茶发酵过程未知成分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研 究”,经费3.0万元,起止时间:2014.04-2016.4。

[4] 参与云南省教育厅基金“普洱茶中放线菌研究”(2015Y189),经费1.1万元,起止时间:2015.09- 2017.12。

六、代表性成果

1.近五年主要论文

[1] Zhao M., Zhang DL, Su XQ, Duan SM, Wan JQ, Yuan WX, Liu BY, MaY, Pan YH.. An Integrated Metagenomics/Metaproteomics Investigation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Enzymes in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of Pu-erh tea.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5), 10117 (SCI, IF=5.6). [3]

[2] Ming Zhao, Yan Ma, Lei-li Dai, et al. 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21 Free Amino Acids in Tea. Food Analytical Methods, 6(1): 69-75, 2013,(SCI, IF=1.8) [4]

[3] Zhao Ming, Ma Yan, Wei Zhenzhen, et al. Determination and comparison of GABA content in pu-erh and other types of Chinese tea [J]. J Agr Food Chem, 2011, 59 (8):3641–3648. (SCI, IF=2.8)

[4] Zhao Ming, Xiao Wei, Ma Yan,, et al.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Fermen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st-fermented Pu-erh Tea Revealed by 16S rRNA Gene Clone Library.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9(10):1877-84, 2013,(SCI, IF=1.3)

[5]M Zhao,JY Zhou, ZD Li, WW Song, T Gong, H Tan. Boty-like retrotransposons in the filamentous fungus Botrytis cinerea contain the additional antisense gene brtn [J]. Virology, 2011, 417(2):248-52., (SCI, IF=3.3)

[6] Ming Zhao, Yan Ma, Ying-Hong Pan, et al. A hevein-like protein and a class I chitinase with antifungal activity from leaves of the paper mulberry [J]. Biomed. Chromatogr. 2011; 25: 908–912. (SCI , IF=1.6)

[7] 马燕,张冬莲,苏小琴,段双梅,赵明*. 茶叶中真菌毒素污染国内外研究概况[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4,26(6): 627-632.

[8] 张冬莲,杨灿琼,苏小琴,马燕,赵明*. 高温高压提取茶汤加工普洱茶膏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35(4): 242-245.

[9] 马燕,张冬莲,李家华,袁文侠,赵明*. 市售普洱熟茶与绿茶、红茶咖啡碱含量的测定与比较[J]. 云南农业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8(5), 745-745.

[10] 赵明,李家华,周玲,张冬莲,苏小琴,马燕. 普洱茶英文科技论文研究概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35), 400-408.

[11] 李家华,赵明,张广辉,丁瑕,胡艳萍,沈雪梅,邵宛芳. 茶树新品种“紫娟” 茶中杨梅素、槲皮素和山柰酚的 HPLC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27(2): 235-240.

[12] 李家华,赵明,胡艳萍,张广辉,李华,肖云香,邵宛芳.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黄酮醇类物质含量变化的研究[J]. 西 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4 (2): 59-65.

[13] 马燕,赵明,周玲,袁文侠,刘议聪,董燕梅,周红杰. 普洱茶样中“金花”微生物的分离鉴定[J]. 茶叶通讯, 2011, 38(2):17-20.

[14] 孙婷婷,赵明,李亚莉,张春花,梁丽,袁文侠,周红杰. 普洱茶发酵样品细菌和真菌DNA同时提取方法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5): 249-253.

[15] 卓婧,赵明,周红杰. 普洱茶降脂功能及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02): 345-348.

[16] 魏珍珍, 赵明, 李双容, 杨四润, 周红杰. 比色法测定茶叶GABA含量的可行性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 8): 56- 58.

[17] 朱广鑫,周红杰,赵明. 普洱茶发酵技术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23( 5) : 76- 81

2.论著

[1] 赵明,马燕,段双梅,万晶琼,赵恒,马啸. 辣木γ-氨基丁酸产品研究开发. 盛军主编, 现代辣木生物学[M]. 云南昆 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pp276-286.

3.专利

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授权2项),获授权实用型专利1项。

[1] 赵明,田洋,盛军,王宣军,吕才有,马燕,段双梅,万晶琼,苏小琴,赵恒.富含gamma-氨基丁酸辣木产品及其加工工艺和应用[P]. 发明专利: CN201510060639.3.

[2] 赵明,萧阳,马燕. 含有gamma-氨基丁酸糕点[P]. 发明专利: 201510271058.4.

[3]赵明,马燕,张冬莲,苏小琴,段双梅. 一种同时制备大蒜多糖与蒜氨酸的方法[P]. 发明专利: 201410354130.5.

[4]马燕,赵明,夏斐,苏小琴,张冬莲,段双梅. 一种保留原茶香气滋味的茶膏及加工工艺[P]. 发明专利: 201410347669.8.

[5] 潘映红,赵明,刘建勋,邵俊明,马燕,范龙泉,胡新明,孟庆石,潘诚,张冬莲.一种保留天然色香味的浓缩茶 产 品及加工工艺[P]. 发明专利: 201210362577.8.

[6]周红杰,卓婧, 魏珍珍,赵明,李亚莉, 袁文侠,李家华,秘鸣.一种产洛伐他汀真菌及其在普洱茶生产中的应用 [P]. 发明专利: 201010182965.9

[7]周红杰,卓婧, 魏珍珍,赵明,李亚莉, 袁文侠,李家华,秘鸣.一种近平滑假丝酵母真菌及其在普洱茶中的应用 [P]. 发明专利: 201010182948.5

[8]周红杰,黄云战,赵明,郝强,黄鹤,李亚莉,周同燕,赵永洁,熊同强,袁文侠,杨明容,吴绍帅,马振纲.一种真空厌氧处理茶鲜叶设备[P]. 发明专利: 201120132521.4

七、荣誉称号

1. 云南省“第四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优秀指导员”,云南省委省政府。

2.“第四届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茶叶学会。

周红杰:男,1962年11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984年本科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1997年云南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毕业,2001年到泰国农业大学交流(访问学者),2005年8月到马来西亚、新加坡进行普洱茶学术交流,2006年7月到香港进行进行普洱茶学术交流,2008年9月到韩国进行普洱茶学术交流,2008年10月到台湾进行普洱茶文化交流。
 
一、人物简介
 
现任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副院长、云南普洱茶认证中心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普洱茶研究中心副主任;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常务理事;云南茶业学会理事;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理事长,云南普洱茶研究中心主任;云南茶叶商会理事;云南省专家协会会员;云南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云南省专家库专家;国家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际标准化领域专家;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教学方面,获得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主讲硕士研究生《茶叶加工原理》和《茶文化学》及本科生《茶叶贸易学》、《茶叶综合利用》、《茶叶包装与设计》、《风味茶调制》、《茶道、茶艺》、《茶文化学》等课程。主编《茶叶贸易学》本科生教材和全校选修课《茶文化学》教材。2003年组织首创云南茶艺师资质培训及认定工作,培训鉴定茶艺师500余人。主编有《茶艺师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及教学VCD。参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的《中国茶文化》教材、茶叶协会主编的《茶文化学》和云南省农函大《茶叶生产技术》以及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世博园艺百科全书——茶艺篇》。
 
撰著、主编了《云南普洱茶》、《普洱茶健康之道》、《普洱茶加工技术》、《云南名茶》、《云南茶叶冲泡技艺》、《茶文化学》、《中国茶文化》等多部著作,其中《云南普洱茶》一书构建了普洱茶科学系统体系,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科技类优秀畅销书”。目前该书已重印19次其数量达十一万册,2005年4月繁体版在台湾出版,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它标志着云南普洱茶的科学体系走出了国门。国内外社会反响巨大,在推广普洱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撰著的《云南名茶》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2007年度科技类优秀畅销书”。
 
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被中国茶叶学会第三届全国青年茶学学术讨论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发表在《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在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中分别获评为一等奖,并入编《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袷谌ㄆ斩柩芯砍晒ɡ?项。
 
科研方面,目前在研主持和参与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云南特产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58B00,2007-2010;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60116,2006-2009;云南普洱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云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发展计划项目,2006NG16,2006.10-2009.12;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3C0007Z,2003-2007;普洱茶风味特征成分与品质关系的研究,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4-2006等9项,其中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研究成果获2008年云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并入选云南省2008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6年以来,先后获“优秀班主任”;创业计划“优秀指导教师”;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并获“茶马奖”;云南农业大学第二届伍达观“优秀教师”奖;云南农业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等荣誉。
 
二、获奖情况
 
[1]2012年10月,获得“云南省弘扬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功勋奖”;
 
[2]2011年11月,“利用微生物提高云南普洱茶品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2011年10月,“利用微生物提高云南普洱茶品质”获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4]2010年12月,中国首届茶商大会荣获“全国弘扬茶文化突出贡献奖”;
 
[5]2010年6月,《茶与生活》课件获云南农业大学2010年多媒体课件比赛三等奖;
 
[6]2010年,获云南农业大学红云红河“优秀教师”奖;
 
[7]2009年12月,“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获中国茶叶学会首届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8]2009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
 
[9]“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获中国茶叶学会首届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12;
 
[10]2009年,“云南普洱茶质量标准颁布实施”入选“2008年云南省10大科技进展新闻”
 
[11]“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获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中国发明协会2009年10月;
 
[12]2008年,撰写“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一文,获“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一等奖”
 
[13]2008年,“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14]2007年,主编《云南名茶》一书,获中国书刊行业协会评选为“2007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科技类)
 
[15]2007年,《云南普洱茶》获“昆明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排名第一)
 
[16]2007年,获联合国计划开发署“2007年度UNDP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奖
 
[17]2007年,获云南农业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称号
 
[18]2006年,获得云南农业大学第二届伍达观“优秀教师”奖
 
[19]2005年,被评为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并获“茶马奖”
 
[20]2004年,主编《云南普洱茶》一书获“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度全国优秀畅销书”
 
[21]2004年,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被中国茶叶学会第三届全国青年茶学学术讨论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排名第一)
 
三、发表论文
 
发表论文50余篇,近5年发表论文如下:
 
[1]周红杰,李家华等.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
 
[2]周红杰,李家华,甘月明等.普洱茶渥堆过程化学成分变化与品质形成的关系.茶苑,2004(1):6-8
 
[3]赵龙飞,周红杰.酵母菌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25(4):29-32;安文杰.云南普洱茶保健功效的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2):114-117;陶勇.普洱茶酒生产技术研究.中华医学论坛,2005,23:56-57;云南普洱茶保健功效的现代研究探讨.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29-234;茶多酚的保健功效.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35-240;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初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
 
[4]周红杰,龚加顺,赵龙飞等.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13-223
 
[5]袁文侠,周红杰.渥堆过程中茶多酚含量变化与普洱茶品质的关系.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24-228
 
[6]龚加顺,周红杰,张新富,宋姗,安文杰.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固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茶叶科学,2005,4
 
[7]周红杰,龚加顺,赵龙飞,安文杰,袁文侠.云南普洱茶的学科地位和现实意义.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普洱茶专辑,2006增刊,21Sup:38-44
 
[8]周杨,胡小静,周红杰,张新富,龚加顺.云南普洱茶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变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9]赵龙飞,徐亚军,周红杰.微生物固态发酵提高普洱茶品质风味的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4
 
[10]周红杰,龚加顺.云南普洱茶的养生机制分析.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普洱茶专辑2006增刊,21Sup:98-103
 
[12]周红杰,龚加顺,安文杰,袁文侠.云南普洱茶中风味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普洱,2007,2
 
[13]龚加顺,陈文品,周红杰,董兆君,张以芳.云南普洱茶特征成分的功能与毒理学评价.茶叶科学,2007,3
 
[14]周杨,段红萍,胡小静,周红杰,张新富,龚加顺.云南普洱茶多糖提取工艺及翻堆样中含量测定的研究.食品科技,2007,6
 
[15]刘本英,周红杰,王平盛,安文杰.茶叶灰分和水分与品质关系.热带农业科技,2007,3
 
[16]赵龙飞,徐亚军,周红杰.黑曲霉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生长特性的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10
 
[17]张春花,单治国,周红杰.云南普洱茶加工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茶叶通讯,2008,1
 
[18]张新富,龚加顺,周红杰,吕才有,胡小静,周杨.云南普洱茶中多酚类物质与品质的关系研究.食品科学,2008,4
 
[19]周红杰,张春花,单治国.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5(1)
 
[20]张春花,周红杰.对云南普洱茶专利技术发展的研究.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5(1)
 
[21]张春花,单治国,周红杰.云南普洱茶加工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茶叶通讯,2008,01:7-9+13
 
[22张新富,龚加顺,周红杰,吕才有,胡小静,周杨.云南普洱茶中多酚类物质与品质的关系研究.食品科学,2008,04:230-233
 
[23]张冬英,黄业伟,袁文侠,周红杰.普洱茶渥堆中α-淀粉酶抑制剂含量变化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08,21(5):1282-1285
 
[24]赵明,马燕,周红杰等.他汀体外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9,30(3):122-126.
 
[25]张春花,单治国,周红杰等.不同有益菌固态发酵对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研究.茶叶科学,2010,30(4):251-258.
 
[26]周斌,任洪涛,周红杰等.云南9个产地台地茶与老茶树香气成分对比.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54-60;
 
[27]魏珍珍,赵明,周红杰等.比色法测定茶叶GABA含量的可行性研究.江苏农业学报.2011,22(8):56-58;
 
四、出版专著
 
主编和参编专著9部(主编5部),其中《云南普洱茶》一书构建了普洱茶科学系统体系,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科技类优秀畅销书”,目前该书已重印19次其数量达11000册,2005年4月繁体版在台湾出版,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它标志着云南普洱茶的科学体系走出了国门,国内外社会反响巨大,在推广普洱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撰著的《云南名茶》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2007年度科技类优秀畅销书”。
 
[1]周红杰执行主编《云茶大典》.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2]周红杰副主编.《普洱茶保健功效科学揭秘》.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3]周红杰著.《普洱茶健康之道》.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4]周红杰参编.《中国普洱茶百科全书》.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5]周红杰主编.《普洱茶加工技术》.昆明: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培训教材,2006年12月第一版.
 
[6]周红杰著.《云南名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7]周红杰主编.《云南茶叶冲泡技艺》.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8]周红杰副主编.《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茶文化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9]周红杰主编.《云南普洱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五、授权专利
 
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11项,获授权8项;以第二发明人申请专利4项。
 
[1]周红杰,龚加顺等.一种米曲霉真菌及其在普洱茶生产中的应用.
 
[2]周红杰,龚加顺等.一种黑曲霉真菌及其在普洱茶生产中的应用.专利号:ZL200510010941.4.
 
[3]周红杰,龚加顺等.一种酿酒酵母真菌及其在普洱茶生产中的应用.专利号:ZL200510010940.X.
 
[4]周红杰,秘鸣.紫外光灭菌技术在普洱茶加工中的应用.专利号:ZL200510010973.4.
 
[5]龚加顺,周红杰.普洱茶提取物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0510010871.2.
 
[6]周红杰,龚加顺.包装纸(普洱茶).专利号:ZL200530021201.6.
 
[7]周红杰,龚加顺.包装盒(普洱茶).专利号:ZL200530021201.1.
 
[8]周红杰,杨兆麟.郭睿南,包装盒(普洱茶).专利号:ZL200530021385.1.
 
六、申请专利
 
[1]周红杰,龚加顺,袁文侠,等.一种绿色木霉真菌及其在普洱茶生产中的应用.专利申请号:200710065786.5.
 
[2]周红杰,龚加顺,袁文侠等.一种少根根霉真菌及其在普洱茶生产中的应用.专利申请号:200710065787.X.
 
[3]周红杰.标贴(普洱茶)专利申请号:200730109076.9.
 
[4]龚加顺,周红杰等.一种具有降血脂活性的普洱茶色素及其应用,200910094021.3.
 
[5]龚加顺,周红杰等.一种用发酵法制备茶褐素的方法,200910094020.
 
七、主持项目
 
主持科研项目8项,累计科研经费5000万元。
 
[1]主持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与质量标准研究,2003C0007Z,2003-2007.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30660116,2006-2009.
 
[3]主持云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发展计划项目,云南普洱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NG16,2006.10-2009.12.
 
[4]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云南特色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07BAD58B00,2007-2010.
 
[5]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普洱茶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07BAD58B02;
 
[6]主持省教育厅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及保健功效的研究,2002-2005.
 
[7]主持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普洱茶风味特征成分与品质关系的研究,2004-2006.
 
[8]主持昆明市科技局创新基金,利用微生物提高云南普洱茶品质的研究CJ2005059,2005-2007.
 
[9]主持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08年度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项目“普洱茶发酵新技术研究与推广”,[2008]1657-2,2008.7-2011.7.
 
[10]主持昆明市科技局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降脂普洱茶的研究与开发研究NG2009006,2009-2012.
 
[11]主持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重点项目“普洱茶加工工艺与品质关系研究”,2009CC005.
一、基本情况
 
赵明,男,博士,教授 [1]  ,硕士生导师。担任食品微生物学和茶学专业英语(茶艺茶道专业)的本科课程教学,参与茶叶生物化学本科课程教学。参与高级茶叶生物化学、茶学实验技术等研究生课程教学 [2]  。
 
参加工作至今(2015年9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SCI收录8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文章4篇,发表会议论文7篇;其他作者发表论文数篇。参加中国茶叶学会学术会议并作报告5次。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授权2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项。荣获“云南省第四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优秀指导员”和“第四届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等称号和奖项 [2]  。
 
二、教育经历
 
(1)1998.09--2002.07:四川师范大学,生物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
 
(2)2002.09--2005.07:四川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学习;
 
(3)2003.09--2005.09: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ぱ芯克?,客座研究生;
 
(4)2005.09--2008.07: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三、工作经历
 
1. 2008.09--2012.10: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讲师;
 
2. 2012.10--2016.07: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副教授;
 
3.2016.07--今: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教授。 [1]
 
四、研究方向
 
1. 多组学茶学研究
 
(1)普洱熟茶固态发酵机理的多维宏组学研究
 
应用宏基因组学、宏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微生物、微生物产生的蛋白以及化学成分变化,并应用多变量统计方法分析三者之间的联系,以揭示普洱茶固态发酵机理,为认识普洱茶品质形成以及加工工艺改进提供科学基础。
 
(2)茶树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调控的多组学研究
 
应用转录组和蛋白组学技术研究花色苷、儿茶素等茶树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调控。
 
2.茶叶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1)富含gamma-氨基丁酸茶叶研究
 
gamma-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是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神经传递、改善脑机能、增强记忆、抗焦虑、治疗癫痫、控制哮喘、调节激素分泌、防止肥胖、促进生殖、活化肝肾、改善神经细胞性老年呆痴、缓解脑血栓、脑动脉硬化造成的头疼、耳鸣等生理功能。研究应用厌氧等技术处理茶树鲜叶、辣木鲜条,加工制备高gamma-氨基丁酸的茶叶和其他功能产品。
 
(2)高香茶膏、速溶茶加工
 
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萃取茶叶进化加工保留茶叶原香的茶膏、速溶茶等产品。
 
五、在研课题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紫娟茶树调控花色苷生物合成的MBW转录因子复合体研究”(31560221),经费 51.0万元,起止时间:2016.01-2019.12。
 
[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酶组成与来源的蛋白质组研究”(31160174),经费55.0万 元,起止时间:2011.01-2015.12。
 
[3] 主持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普洱茶发酵过程未知成分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研 究”,经费3.0万元,起止时间:2014.04-2016.4。
 
[4] 参与云南省教育厅基金“普洱茶中放线菌研究”(2015Y189),经费1.1万元,起止时间:2015.09- 2017.12。
 
六、代表性成果
 
1.近五年主要论文
 
[1] Zhao M., Zhang DL, Su XQ, Duan SM, Wan JQ, Yuan WX, Liu BY, MaY, Pan YH.. An Integrated Metagenomics/Metaproteomics Investigation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Enzymes in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of Pu-erh tea.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5), 10117 (SCI, IF=5.6). [3]
 
[2] Ming Zhao, Yan Ma, Lei-li Dai, et al. 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21 Free Amino Acids in Tea. Food Analytical Methods, 6(1): 69-75, 2013,(SCI, IF=1.8) [4]
 
[3] Zhao Ming, Ma Yan, Wei Zhenzhen, et al. Determination and comparison of GABA content in pu-erh and other types of Chinese tea [J]. J Agr Food Chem, 2011, 59 (8):3641–3648. (SCI, IF=2.8)
 
[4] Zhao Ming, Xiao Wei, Ma Yan,, et al.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Fermen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st-fermented Pu-erh Tea Revealed by 16S rRNA Gene Clone Library.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9(10):1877-84, 2013,(SCI, IF=1.3)
 
[5]M Zhao,JY Zhou, ZD Li, WW Song, T Gong, H Tan. Boty-like retrotransposons in the filamentous fungus Botrytis cinerea contain the additional antisense gene brtn [J]. Virology, 2011, 417(2):248-52., (SCI, IF=3.3)
 
[6] Ming Zhao, Yan Ma, Ying-Hong Pan, et al. A hevein-like protein and a class I chitinase with antifungal activity from leaves of the paper mulberry [J]. Biomed. Chromatogr. 2011; 25: 908–912. (SCI , IF=1.6)
 
[7] 马燕,张冬莲,苏小琴,段双梅,赵明*. 茶叶中真菌毒素污染国内外研究概况[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4,26(6): 627-632.
 
[8] 张冬莲,杨灿琼,苏小琴,马燕,赵明*. 高温高压提取茶汤加工普洱茶膏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35(4): 242-245.
 
[9] 马燕,张冬莲,李家华,袁文侠,赵明*. 市售普洱熟茶与绿茶、红茶咖啡碱含量的测定与比较[J]. 云南农业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8(5), 745-745.
 
[10] 赵明,李家华,周玲,张冬莲,苏小琴,马燕. 普洱茶英文科技论文研究概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35), 400-408.
 
[11] 李家华,赵明,张广辉,丁瑕,胡艳萍,沈雪梅,邵宛芳. 茶树新品种“紫娟” 茶中杨梅素、槲皮素和山柰酚的 HPLC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27(2): 235-240.
 
[12] 李家华,赵明,胡艳萍,张广辉,李华,肖云香,邵宛芳.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黄酮醇类物质含量变化的研究[J]. 西 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4 (2): 59-65.
 
[13] 马燕,赵明,周玲,袁文侠,刘议聪,董燕梅,周红杰. 普洱茶样中“金花”微生物的分离鉴定[J]. 茶叶通讯, 2011, 38(2):17-20.
 
[14] 孙婷婷,赵明,李亚莉,张春花,梁丽,袁文侠,周红杰. 普洱茶发酵样品细菌和真菌DNA同时提取方法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5): 249-253.
 
[15] 卓婧,赵明,周红杰. 普洱茶降脂功能及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02): 345-348.
 
[16] 魏珍珍, 赵明, 李双容, 杨四润, 周红杰. 比色法测定茶叶GABA含量的可行性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 8): 56- 58.
 
[17] 朱广鑫,周红杰,赵明. 普洱茶发酵技术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23( 5) : 76- 81
 
2.论著
 
[1] 赵明,马燕,段双梅,万晶琼,赵恒,马啸. 辣木γ-氨基丁酸产品研究开发. 盛军主编, 现代辣木生物学[M]. 云南昆 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pp276-286.
 
3.专利
 
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授权2项),获授权实用型专利1项。
 
[1] 赵明,田洋,盛军,王宣军,吕才有,马燕,段双梅,万晶琼,苏小琴,赵恒.富含gamma-氨基丁酸辣木产品及其加工工艺和应用[P]. 发明专利: CN201510060639.3.
 
[2] 赵明,萧阳,马燕. 含有gamma-氨基丁酸糕点[P]. 发明专利: 201510271058.4.
 
[3]赵明,马燕,张冬莲,苏小琴,段双梅. 一种同时制备大蒜多糖与蒜氨酸的方法[P]. 发明专利: 201410354130.5.
 
[4]马燕,赵明,夏斐,苏小琴,张冬莲,段双梅. 一种保留原茶香气滋味的茶膏及加工工艺[P]. 发明专利: 201410347669.8.
 
[5] 潘映红,赵明,刘建勋,邵俊明,马燕,范龙泉,胡新明,孟庆石,潘诚,张冬莲.一种保留天然色香味的浓缩茶 产 品及加工工艺[P]. 发明专利: 201210362577.8.
 
[6]周红杰,卓婧, 魏珍珍,赵明,李亚莉, 袁文侠,李家华,秘鸣.一种产洛伐他汀真菌及其在普洱茶生产中的应用 [P]. 发明专利: 201010182965.9
 
[7]周红杰,卓婧, 魏珍珍,赵明,李亚莉, 袁文侠,李家华,秘鸣.一种近平滑假丝酵母真菌及其在普洱茶中的应用 [P]. 发明专利: 201010182948.5
 
[8]周红杰,黄云战,赵明,郝强,黄鹤,李亚莉,周同燕,赵永洁,熊同强,袁文侠,杨明容,吴绍帅,马振纲.一种真空厌氧处理茶鲜叶设备[P]. 发明专利: 201120132521.4
 
七、荣誉称号
 
1. 云南省“第四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优秀指导员”,云南省委省政府。
 
2.“第四届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茶叶学会。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邓铭导师介绍:
  邓铭,男,副教授,博士,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外贸系教师,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投资学;服务外包;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教学重点:双语教学  
  学术经历:
 ?。?)2002年2月——2003年8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2010年6月——2010年9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访问学者
 ?。?)2011年7月——2011年8月中央财经大学访问学者  
  教学成果:
 ?。?)获得云南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获得云南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独立申报获得云南大学第12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讲“国际经济合作”课程获批“云南省省级双语示范课程”  
  研究成果:
 ?。?)主持省级研究课题四项,校级研究课题三项,并主持完成多个横向课题研究项目。
 ?。?)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出版教材一部,译著一部。  
  社会兼职:
 ?。?)自2004年起为中国人寿、红云红河集团、云南省烟草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作专场报告会数十场。
 ?。?)自1999年起担任英汉、汉英同声传译员,拥有丰富的学术会议同传及交传经验。曾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云南大学报告会”、“欧洲管理学之父马利克云南大学报告会”、“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等重要会议中担任传译工作。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陈滔导师介绍:
陈滔,女,九三学社成员,博士,副教授,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师,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硕士生导师、统计学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保险精算,风险管理,应用统计。
社会职务:云南省保险学会理事。
已获北美精算师(SOA)23.25学分。
主要学术经历:
(1)1992年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2)199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管理学院访问学者;
(3)2000年-2001年复旦大学访问学者。
(4)参加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宣读论文“SomeEfficienciesoftheCovarianceImprovementEstimatorsinSeeminglyUnrelatedRegressionSystem”;
(5)参加第四届中国保险教育论坛,宣读论文“加入WTO后中国非寿险市场的地区差异实证分析”;
(6)参加“2006年上海-香港精算论坛”、“2007年上海-香港精算论坛”。
主持3项省级课题,主持2项校级课题,均已圆满结题。参加过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在复旦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参加课题“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中精算问题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瑞士再保险公司资助)的研究工作。
担任十多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程讲授工作,在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二十多篇。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肖迎导师介绍:
  肖迎,女, 1964 年生,云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裨颇洗笱е泄褡?史 博士学位。曾到泰国蓝康恒大学 任客座 教授两年。 2000 年开始担任硕士导师。 研究重点为农村社会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管理、农村传统文化发展管理等。先后主持研究项目 10 项, 其中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 项,云南省教育厅项目 2 项,云南省科技厅项目 1 项,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 1 项,云南大学“ 211 ” 工程子项目 3 项,主持横向子项目 3 项。出版专著 4 部,论文 20 余篇。是云南大学民族学国家级重点学科项目成员,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属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学术带头人。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田存志导师介绍:
  田存志,男,1969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投资研究所所长。
  1996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统计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3年—2005年在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财经大学联合博士后工作站(广州)从事金融学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入选“云南省第九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目前在云南大学金融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讲授课程有《金融工程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高级金融计量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资产定价、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以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已出版了2部学术专著,在国内经济学核心期刊《中国金融学》、《世界经济》等发表了40篇多篇学术论文。代表性的学术成果有
  1.“一种非对称信息下寡头机构投资者的资产定价模型”?!吨泄鹑谘А?,2004年第2期。
  2.“共同基金:一种非对称信息下的委托代理融资契约”?!吨泄鹑谘А?,2006年第3期。
  3.“重设型牛市汇率连动股票买权的创新与定价”?!妒澜缇谩?,2005年第1期。
  4.“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与散户:一种投机博弈分析”?!妒澜缇谩?,2002年第5期。
  5.“不完全信息下的跨国公司投资模式分析”?!妒澜缇谩?,2001年第4期。
  6.“重设型牛市买权(熊市卖权)的定价研究”?!妒烤眉际蹙醚芯俊?2005年第2期。
  7.“涨跌停板制度安排对于股市稳定性研究”?!豆式鹑谘芯俊?,2001年第9期。
  8.“中国养老金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毒霉芾怼?,2006年第4期。
  9.“连续竞价市场中的股票价格行为:一种博弈分析”?!吨泄美砺邸?,2004年第2期。
  10.“养老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恫凭芯俊?,2006年第2期。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蒋峻松导师介绍:
  蒋峻松、女、1991年获硕士学位,2000年评定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会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主要从事财务管理、会计教学工作,兼职从事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
  主要教学经历:为会计学专业本科生讲授《财务管理》、《预算会计》、《经济法》等课程,为夜大生讲授《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中级会计学》、《审计学》、《预算会计》等课程,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生讲授《中级会计学》课程,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班讲授《财务风险管理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会计、财务管理、税务策划
  主要研究成果:主持省教育厅在研课题1项,参与省教育厅,科技厅课题4项。在《上?;峒啤?、《经济问题探索》、《当代财经》等期刊发表《关于货币资金会计控制中的内部银行问题》、《对制定责任会计具体准则的思考》、《避税与反避税刍议》、《制定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具体准则的思考》、《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探析—会计信息与腐败》、《关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容交叉问题的思考》、《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财务管理改革—从拖欠农民工工资看到的》等20余篇论文。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袁崇坚导师介绍:
  姓名:袁崇坚
  性别:女
  民族 :汉
  职称: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职务:云南大学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财政金融、西方经济学
  毕业院校: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毕业时间: 1985年7月
  二、教学和科研业绩
  教学工作:长期从事经济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教书育人,教学效果好。主要研究方向:财政金融、西方经济学,为经济学院财政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系统承担过研究生、本科生、夜函大生《财政学》、《货币银行学》、《银行经营管理学》、 《工商信贷管理》、 《财政与金融》、 《企业管理概论》等经济学主干课程、专业课程及其它课程的讲授。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每学期都承担了较重的教学任务。参与经济系《货币银行学》主干课程的建设,主要承??翁媒萄У母母?、《货币银行学》教材的建设等工作。该课程被评为云南大学达标主干课程。通过教学与研究使自己对所从事的专业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工作:
  论文 : 《试论近代国家与地方财政收支系统的确立》,《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1998年第四期
  《试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成因及规避》,《探索与选择》 1999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 构造我国多元化的金融监管体系》,《思想战线》, 2000年第一期
  《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证分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0年第二期
  《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0年增刊第一期
  《发展中的产业组织理论述评》,《云南社会科学》, 2004年第二期
  出版物: 《现代企业管理学》(修订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9年、
  《财政学》,云南人民出版社 , 1996年
  《货币银行学》,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研究课题: 《 云南省高等教育成本合理负担的制度及机制研究》,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2003年
  《云南省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研究》,云南省社科规划办项目, 2004年
  《蒙自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蒙自县政府委托项目, 2004 — 2005年   
  三、获奖
  2003年获云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5年获云南大学第六届优秀教学成果奖
  2001年获云南大学“工会积极分子”奖励
  1995年获云南大学“工会积极分子”奖励
  1995年获云南大学“优秀班主任”奖励
  1993年获云南大学“优秀班主任”奖励
云南农业大学

添加云南农业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云南农业大学考研分数线、云南农业大学报录比、云南农业大学考研群、云南农业大学学姐微信、云南农业大学考研真题、云南农业大学专业目录、云南农业大学排名、云南农业大学保研、云南农业大学公众号、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云南农业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云南农业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