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0-04-13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正文

新闻传播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 学科简介
    本学科拥有新闻学、广告学和网络新媒体等本科专业, 2006年获批传播学硕士点;2010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2015年获得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授予权。新闻学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研究、电视纪录片研究、传媒经营与管理研究为主要研究领域。传播学方向重点研究传播思想史、媒介批评、网络传播、新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大众传媒的道德冲突与伦理选择、移动媒体与社交媒体传播等领域。
     本学科依托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平台资源,发挥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学科较为齐全的传统优势,确立“人文与科学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办学定位,坚持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利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发展契机,通过强化师资队伍与资源,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增强科学研究水平,为安徽新闻传播事业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升本学科在省内外的影响和声誉,力争把本学科打造成省内领先、跻身国内学科前四十名,建设成为高层次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务研究基地。本学科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为依托,实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构建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四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体系。整合新闻传播学类的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与戏剧影视学类的相关专业的力量,开辟文化传播和区域文化研究等方向,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依托中央驻皖媒体、省级主流媒体、地市主要媒体和学校媒体,构建四级专业实习基地体系。在教育部2012—2015年A类期刊发表数量的排名中,本学科在全国189所高校中排名并列第52位、全国师范类高校第12位。
    学科方向设置
(一)新闻理论与实务
本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研究、电视纪录片研究、传媒经营与管理研究为主要研究领域。
(二)传播理论与实务
本方向重点研究传播思想史、媒介批评、网络传播、新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大众传媒的道德冲突与伦理选择、移动媒体与社交媒体传播等领域。
(三)跨文化传播与区域文化传播
本方向以传媒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为基础,开展媒介文化与传媒产业发展研究,重点研究传媒生产、消费属性、文化价值实现机制等,开辟区域文化传播研究领域。
二、培养目标
    具有宽阔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规范的学术训练,熟悉新闻传播实践,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独立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创造型人才。具体包括:
(一)对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有比较系统的阅读和掌握;
(二)对于新闻传播的知识有系统掌握和透彻理解,能创造性从事新闻实践工作;
(三)对于本专业、本领域的研究及其成果,有全面和深入掌握;
(四)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及方法论基础,并能够合理运用;
(五)对于学术、学术研究、学术规范有深刻理解,恪守学术道德;
(六)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研究生导师
(博导注明)
 
核心课程
1 新闻学 主要研究新闻史论、新闻业务和媒介经营管理。重点研究当代新闻理论的前沿问题、主流媒体报道实践以及融合新闻等。目的是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卓越新闻人才。 沈正赋、陈新平、丁云亮、胡靖、肖叶飞、桂万保 媒介批评研究、网络与新媒体、广告传播研究
2 传播学 主要研究传播理论与实务。重点研究网络传播、广告传播以及信息技术应用。力图通过学科交叉和知识整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的专门学术人才。 马梅、袁立庠、芮宏明、翟光勇、焦庆争、沈幼平
 
 
四、学习年限
研究生学业年限包括基本修业年限(学制)和最长学习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
最长学习年限,3年制硕士研究生为5年(含休学)。
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可申请延期毕业但不得超过最长学习年限,每次申请期限为六个月或一年。
在达到在校学习时间的最长期限时,应以毕业、结业、肄业和退学处理等形式之一终止学籍,并办理离校手续。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研究生培养原则上可跨方向调整,并实行学分制。在指导方法上,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及研究生个人的特长与才能,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研究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
    2.研究生课程讲授方式要有针对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专题式、报告式、评价式的教学方式,可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实验有机结合,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导师和导师组要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安全稳定工作,协助院系、职能部门处理研究生的突发事件。 
六、培养流程与要求
    1、制订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特点,制定“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必须在培养方案范围内制定,一经确定,要切实执行,不得随意变动。如需修改,必须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时间应在第3学期末完成。学位点根据选题情况,成立由3-5名导师组成的审查小组,听取研究生汇报,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目标,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3、中期考核
     按照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根据本学科点现状和研究生规模,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中期前完成(每年5月底前)。
A、考核在学院统一组织领导下,由各专业负责实施,组成包括学院(学科)负责人、导师代表、班主任等在内的若干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进行考核,同时较广泛地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B、业务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反映出来的科研及思维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C、如实填写相关表格,由考核小组对被考核研究生作出明确意见,考核结果及时通知本人。
D、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成绩分流:
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照),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特别优秀者,可以进一步推荐硕博连读。
中止学业:个别成绩较差,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末改正者中止其学业,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相应证书。
4、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成立4-5位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全面负责本院研究生的论文中期进展和检查考核工作,重点检查论文进展和学术规范。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完成。
5、完成学位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条件审核
定稿付印之前,必须对论文的真实性加以检查,学位论文需通过研究生院统一组织的外审。答辩完成,经由院系及研究生院的毕业资格、条件的全面审核,方可颁发学位证书。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
    1.课程设置分为7类:①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 ②公共素养课③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④专业核心课(学位必修)⑤方向拓展课⑥跨学科课⑦补修课。
    2.课程学分为31-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22学分。分配如下:
①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已开设4门(7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类)或自然辩证法概论(理科类)18学时1学分,英语阅读与写作,36学时2学分,英语口语36学时2学分;
②公共素养课,暂未开设。
③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9学分,按一级学科设置。(一级学科发展研究前沿、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等)
④方向核心课(学位必修)6学分,面向一级学科设置。
⑤方向拓展课6学分。
⑥跨学科课3学分
⑦补修课不计学分。同等学力与跨专业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具体课程、选修方式与考核由各学院自行安排。)
八、必修环节(暂不计学分)
    1、学术活动
    研究生需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在学习期间作学术报告至少1次,听学术报告、讲座等至少10次。
    2、实践活动
    每位硕士研究生参加社会和技能实践形式不限,包括本科教学工作、媒体及相关单位实习等。鼓励在读期间为不同类型的媒体撰写新闻稿、制作广告作品。实践活动结束后,导师根据实践内容、方法及效果加以评定。
九、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1)论文选题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理论前提可靠。
(2)论文的切入口要小,原则上不能以全中国、全世界(即使某一方面的全中国、全世界)作为选题的起点。
(3)论文必须有关选题的文献检索,检索要追溯到选题的起点文献;要有对选题涉及的代表性学术专著和专论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论述选定选题的学术意义。
(4)论文必须以本学科和相邻学科的相关学术理论作为论证自己观点的理论支撑,且在文中体现出运用了自己所选择的学术理论。
    论据要可靠、充分、前后一致。不能无论据地主观得出结论或不证自明。不能把教科书关于某一理论的介绍文字直接作为学术理论的论据;不能以经验总结、工作报告和随笔杂感替代学术论述;不能以文艺作品作为论据来证明或证伪真实社会中的传播现象。
(5)论文的核心学术概念要明确、严谨、有效,原则上只能来自学科内公认的学术论著对概念的阐释,不能将生活中的大白话充当学术概念。除了语文考证,不能将普通字典、词典、网络百科的解释作为学术研究的论据。
(6)选择的研究方法可以是实证研究,也可以是人文—哲学—历史的研究方法。要以可靠、有效作为标准,来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
(7)除了少数涉及中国古代的选题,论文必须有适量的外文参考文献,且文中要体现确实参考了某些外文文献。
(8)引文和注释要符合写作要求的规定,引证全面,不断章取义和歪曲引用。
   2、质量要求
(1)选题或问题的提出,对于本学科某一方面的发展有所启示;或通过科学论证而获得的新认识或结论,对本学科某一方面发展有所启示;或所提供的分析角度或研究方法,对本学科某一方面发展有所启示。
(2)论文的论证部分能够成为论文的主体。只叙述问题或情况,提不出问题,没有核心观点,没有论证成分的文章(教材章节、领导报告、宣传文章、工作总结、新闻通讯等),不能视为合格的学位论文。
(3)论文的基本理论依据或前提可靠,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符合规范,研究的数据、论据客观、可靠、前后一致。
(4)至少应在具有CN正式刊号的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安徽师范大学

添加安徽师范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安徽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安徽师范大学报录比、安徽师范大学考研群、安徽师范大学学姐微信、安徽师范大学考研真题、安徽师范大学专业目录、安徽师范大学排名、安徽师范大学保研、安徽师范大学公众号、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安徽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安徽师范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abikesmart.com.cn/ahsfdx/yjsy_249790.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