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系简介

发布时间:2016-03-24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航空航天学院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系简介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系简介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系简介 正文


浙江大学于2007年1月21日成立了航空航天学院(简称航院,英文名为School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AA))。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致力于发展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及与其相关的力学等学科,以开辟学科建设的新领域为目标。其基本定位为:紧密结合国家的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在实践中找出重点强势的发展方向,成为浙江大学整合的、小而精的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学科的研究平台;有重大国家需求的航空航天领域的先导性、创新性研究的积极倡导和参与者;发展民用和国防航空航天科学研究的一支主要生力军。
与传统航空航天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同,浙江大学不分别设置航空、航天或推进技术等方面的学院,航空航天学院集相关学科为一体,在发展高水平专门学科的同时,重视航空航天领域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学院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航空航天、力学领域的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我国航空航天和力学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航空航天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输送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更好地在若干重点领域开展航空航天的科学研究,浙江大学于2007年1月21日成立了航空航天学院(简称航院,英文名为School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AA))。追溯历史,浙江大学航空航天院系源自上世纪30年代。1936年在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下设立了航空工程门,1945年成立了航空工程学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航空学科的创建和航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浙江大学虽短暂有过火箭工程系,但其院系建制中就长期缺少航空航天类院系。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致力于发展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及与其相关的力学等学科,以开辟学科建设的新领域为目标。其基本定位为:紧密结合国家的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在实践中找出重点强势的发展方向,成为浙江大学整合的、小而精的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学科的研究平台;有重大国家需求的航空航天领域的先导性、创新性研究的积极倡导和参与者;发展民用和国防航空航天科学研究的一支主要生力军。
与传统航空航天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同,浙江大学不分别设置航空、航天或推进技术等方面的学院,航空航天学院集相关学科为一体,在发展高水平专门学科的同时,重视航空航天领域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学院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航空航天、力学领域的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我国航空航天和力学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航空航天学院现有教师71人,教授21人、副教授32人。
学院涵盖航空航天系和工程力学系,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浙江省重点学科2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和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应用力学研究所、流体工程研究所、飞行器设计研究所、导航制导与控制研究所、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和航天电子工程研究所。另外推进技术研究所等正在建设中。学院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或与兄弟学院共有9个二级学科博(硕)士点。

师资力量
学院教学科研人员名录(2014年3月更新)

工程力学
 
姓  名 职   称 学 科 专 长 研 究 方 向
陈   彬 特聘研究员 固体力学 生物力学、细胞力学、材料与结构力学行为
陈伟球 教授 固体力学 多场耦合力学、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新型传感器动力学、结构健康监测、软物质力学
黄志龙 教授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工程力学 随机动力学、复杂结构计算、无人飞行器、复杂网络动力学
林建忠 教授 流体力学、流体机械及工程 多相流、微流体力学、纤维悬浮流、湍流、流体机械
鲁   阳 研究员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实验力学、光学检测、传感器、密码技术
钱   劲 特聘研究员
固体力学 细胞力学与细胞黏附,生物材料力学与仿生力学,软物质力学
曲绍兴 教授 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微纳米力学、软物质力学、复合材料与结构力学、多尺度力学、多物理场耦合力学、断裂力学
邵雪明 教授 流体力学、流体机械及工程、飞行器设计 多相流、水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工业流体力学、无人飞行器
沈新荣 研究员 流体力学、流体机械及工程 曲线管道流、计算流体力学、流体机械与流体流动的智能控制、通风与空调工程
宋吉舟 教授
固体力学 柔性可延展电子器件力学,薄膜力学,纳米力学,热力耦合分析
陶伟明 教授 固体力学、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 固体力学数值方、柔性电子器件力学、复杂结构计算、无人飞行器
王宏涛 教授 固体力学、材料力学  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纳米力学及动态原位实验研究、纳米结构材料力学行为建模与跨尺度模拟。 
王惠明 教授  固体力学、飞行器设计  弹性理论、压电弹性力学、无人飞行器 
吴  禹 教授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应用力学 随机动力学,生物数学,单细胞体外实验与分析技术
徐博侯 教授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随机动力学、随机共振及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杨     教授
 (院士)
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多尺度力学、多物理场耦合力学、微纳米力学、断裂力学、复合材料与结构力学
叶   敏 教授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工程力学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实验、振动理论及应用
应祖光 教授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工程力学、固体力学 智能材料动力学、复合结构动力学、结构系统非线性随机振动与最优控制、数值方法                         
朱位秋 教授
(院士)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随机力学、随机动力学与控制
邹鸿生 教授
机械工程,应用力学 智能结构与设计,结构电子系统,精密控制与设计,振动控制,板壳结构的分布式传感与控制
余钊圣 教  授 流体力学 多相流、湍流、计算流体力学、生物流体力学、非牛顿流体力学
鲍荣浩 副教授 固体力学 微摩擦、微润滑、冲击动力学、多空材料
陈丽华 副教授 流体力学、飞行器设计 气粒多相流动理论与计算,高速流体-弹性结构耦合特性研究,临近空间飞行器设计研究
邓   见 副教授 飞行器设计、流体力学 无人飞行器、计算空气动力学
邓茂林 副教授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随机动力学与控制
杜锦才 高级工程师 工程力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电气控制、仪器装备、工程测试技术、实验力学
干  湧 副教授 固体力学、结构工程 计算力学、纳米力学、生物力学、多尺度模拟、结构分析和测试
宦荣华 副教授 结构工程 随机动力学与控制及其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计算动力学、动力学测试
金晗辉   副教授 流体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多相流、湍流流动与燃烧、气溶胶
金肖玲 副教授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非线性随机动力学、复杂网络动力学
雷   华 副研究员 固体力学 实验力学、材料力学实验
李华锋 副教授 固体力学 计算力学、随机最优控制及其在金融工程中应用
李振华 高级工程师 工程力学 实验力学、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
罗银淼 高级工程师 固体力学 实验力学、随机动力学与控制
商宏学 高级工程师 固体力学 工程结构力学实验,预应力技术,复合材料力学,实验力学及工程测试
王   杰 副教授 固体力学、计算材料科学 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固体材料的多尺度模拟
王灿星 副教授 流体力学、流体机械及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工业与环境流体力学、通风工程、空气净化
王小华 副研究员 流体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王叶龙 副教授 流体力学 多相流及计算流体力学
王    永 副教授 动力学与控制 结构动力学、随机动力学
熊红兵 副教授 流体力学、飞行器设计 多相流动、计算流体力学、等离子体热喷涂、材料凝固、无人飞行器
徐    平 副教授 工程力学、新能源技术 机械强度、过程装备与控制、新能源技术
修   鹏 副教授 生物力学、生物物流 DNA和蛋白质的力学稳定性、膜蛋白的通透机制、蛋白质误折叠及积聚
张凌新 副教授 流体力学 多相流、计算流体力学、水动力学
张文普 副教授 流体力学 湍流燃烧理论与数值模拟、空气动力学、血流动力学
朱林利 副教授 固体力学 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电磁固体力学
庄国志  副教授  工程力学 结构损伤监测,光纤光栅传感系统、智能结构模态分析、辨识与主动控制,波传播应用研究
麻剑锋 助理研究员 流体力学 流体节能控制,工程流体力学,计算传热学
潘定一 讲师 流体力学 多相流体力学、非牛顿流体力学
王双连 讲师 固体力学 计算力学、复杂结构计算、实验力学
李铁风 讲师 固体力学   软物质力学,智能材料与结构 
李   华 助理研究员 固体力学 智能结构、振动控制
张伟根 工程师 工程力学 实验力学
刘晓玲 工程师 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教学实验
孙婧元 博士后    
叶尚军 博士后 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生物力学
张春利 博士后 力学 多场耦合力学,器件建模与分析
赵  沛 博士后 固体力学 微纳米力学

航空航天系
 
陈伟芳 教授
(863专家)
飞行器设计、流体力学 临近空间飞行器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计算流体力学、稀薄气体动力学
金仲和 教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微小卫星及编队、测控通信、卫星姿轨控,MEMS与传感器
李   平 教授 导航制导与控制 无人机导航与控制、航空器视觉导航与制导、无人飞行器
陆哲明 教授 信号与信息处理 多媒体分析与处理、信息隐藏、航空航天信号处理
孟   华 求是特聘教授 流体力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碳氢燃料超临界传热、燃烧与动力技术、燃料电池技术、新型推进技术
沈荣骏 教授
(院士)
空天信息技术 航天测控技术、航天测控网、飞行器跟踪、通讯与控制技术、航天工程管理
郁发新 教授 空天信息技术 信号与信息处理、固态功放技术、微波毫米波固态有源器件建模、MMIC设计技术
郑   耀 长江特聘教授 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空天信息技术 无人飞行器、高超声速飞行器、空天推进系统、航空航天计算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虚拟样机技术、可视化与遥操作
陈建军 副教授 空天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航空航天计算工程、计算力学软件、高性能计算、数字样机
杜昌平 副教授 空天信息技术 飞行器综合控制技术;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方   舟 副教授 导航制导与控制 飞行控制与导航;智能控制系统;无人系统控制工程
韩   波 副教授 导航制导与控制 无人机导航与控制、航空器视觉导航与制导、无人飞行器
金小军 副教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微小卫星总体和测控、微小卫星编队测量和导航
李    晖 副教授 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通信网络、空间通信 空间通信、无线传输网络、协议设计、编码、路由、神经网络计算
罗   浩 副教授 空天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芯片设计、图像处理
马慧莲 副教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传感光子学、光纤传感技术、光纤测试技术及传感器信号处理
石   兴 副教授 流体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生物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
宋广华 副教授 空天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高性能与分布式计算、空间数据系统、航空航天测控技术
  王    昊 副教授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号处理、微小卫星姿态控制技术
吴昌聚 副教授 飞行器设计、机械工程 微小卫星总体技术、结构和机构技术、热控技术;微机械电子系统(MEMS)技术
张   帅 副教授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流体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无网格法
张继发 副教授 飞行器设计、工程力学 计算力学、飞行器结构力学、高性能计算
郑阳明 副教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微型卫星总体技术、在轨测试技术、卫星编队技术
邹建锋 副教授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流体力学 燃烧与推进技术、超声速湍流燃烧的数值模拟、飞行器流动控制技术
解利军 副教授 空天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航空航天计算工程、科学计算与可视化、成像与制导
蒙   涛 副教授 通信与信息系统 微小卫星姿轨控制技术、微小卫星编队飞行与星座组网技术、微型化姿态敏感器件和执行机构研究
杨春宁 副研究员 导航制导与控制 飞行器控制与仿真、飞行操纵系统建模与优化
王慧泉 副研究员 通信与信息系统 微小卫星总体、星载电子系统设计,MEMS传感器
荣   臻 副研究员 飞行器设计、流体力学 实验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
刘义冬  讲师  通信与信息系统 射频技术、MEMS系统
黄正亮 助理研究员 通信与信息系统 MMIC芯片设计技术
季廷炜 助理研究员 飞行器设计 飞行器结构智能优化设计、高性能计算
刘亚波 助理研究员 空天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高性能嵌入式计算、智能机器人、空间数据系统
潘海斌 助理研究员 空天信息技术、光学工程 空间目标检测,红外图像处理
尚永衡 助理研究员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图像分析,通信系统,相控雷达TR??橄低巢馐?/td>
王春晖 助理研究员 通信与信息系统 卫星测控技术、卫星编队测量与通信技术
徐   彦 助理研究员 飞行器设计  宇航结构、飞行器总体设计与分析
杨波威 助理研究员 通信与信息系统 空间通信、协议设计、路由与分布式计算
应迪清 助理研究员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张朝杰 助理研究员 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处理、测控及测距技术
张春利 助理研究员    
张   宇 助理研究员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导航制导与控制、视觉导航、无人飞行器
刘   霞 博士后 飞行器设计、工程力学 计算力学、飞行器结构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损伤断裂数值模拟
陈   华 博士后    
陈高鹏 博士后    
任   阳 博士后    
滕  来 博士后 机械工程 材料与结构力学、多场耦合力学、金属材料成形
谢  天 博士后 空天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增强现实、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
徐兆斌 博士后    
张顾洪 博士后    
朱   博 博士后 空天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可视化、计算机视觉、增强现实、计算光学
 

科研情况:
 浙江大学航天电子工程研究所总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仪器设备先进,具有开展微波毫米波射频芯片、CMOS数?;旌闲酒?、高密度集成组件和封装技术研究极为完善的软硬件条件,拥有资产超过5000余万的各类仪器设备100余台,拥有高性能并行仿真计算芯片设计、芯片建模和在片测试、高密度集成和封装、电性能综合测试四大平台。
一、高性能并行仿真计算芯片设计平台
    高性能并行计算平台共有36个节点(432个内核/2TB容量内存)、Linux操作系统平台以及包括射频芯片设计软件、数模芯片设计软件、三维结构电磁场仿真软件在内的常用微波毫米波射频芯片和组件设计软件。
二、芯片建模和在片测试平台
    芯片建模和在片测试平台拥有三台测试频率达到40GHz的微波探针台和两台射频探针台,能完成全套的微波毫米波射频芯片和器件的小信号S参数测试、负载牵引以及噪声牵引。
三、高密度集成组件和封装平台
    高密度集成组件和封装方面拥有K&S公司、WESTBOND公司的芯片封装和微组装设备,具备超声波球焊键合、深浅腔劈刀键合、金带键合、共晶贴片、环氧粘片、超声波清洗、回流焊等一系列微组装能力。
四、电性能综合测试平台
    研究所在芯片研制与性能测试平台方面配备了大量测试设备,包括数据自动采集测试系统、T/R套片自动化测试系统,拥有多套Agilent和R&S的矢量网络分析仪、微波信号源、信号源分析仪、频谱仪、噪声分析仪、高精度供电测量单元、功率计、示波器以及多套NI公司的多功能测量单元、各种数据采集测量板卡和高速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浙江大学

添加浙江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浙江大学考研分数线、浙江大学报录比、浙江大学考研群、浙江大学学姐微信、浙江大学考研真题、浙江大学专业目录、浙江大学排名、浙江大学保研、浙江大学公众号、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浙江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浙江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abikesmart.com.cn/zhejiangdaxue/yanjiushengyuan_30349.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