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学科介绍

发布时间:2016-03-24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航空航天学院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学科介绍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学科介绍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学科介绍 正文


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浙江省重点学科2个,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与兄弟学院共有导航制导与控制、空天信息技术等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或与兄弟学院共有)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工程力学本科专业(含工程力学方向和航空航天工程方向)。

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学科所在的力学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力学专业之一,1978年知名固体力学专家王仁东、谢贻权等创建力学系并成立固体力学教研室,后发展为固体力学研究所,2006年与工科力学教研室合并改名为应用力学研究所。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在固体力学与流体力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基础上,被批准为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固体力学学科2003年被批准为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学科2009年被批注为省重点学科。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长江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教授11人,副教授13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人数80%。六年来,承担了150多项纵向及横向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5项,973项目4项,863面上项目5项,及军工项目多项,项目总经费4000余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六年来,已培养硕士生90名,博士生20名,博士后8名,许多毕业生已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82届硕士毕业生章亮炽入选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 91届硕士毕业生杨庆大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 77届本科毕业生朱承获美国总统奖等。
    学科以杨卫院士及朱位秋院士为学术带头人,通过队伍建设、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建设,进一步凝练成“多尺度材料力学行为”、“结构动力学与控制”、“计算结构力学”、“多场耦合力学”、“现代固体力学实验”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创新研究成果,特别是杨卫院士、朱位秋院士及他们领导的团队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了2005年度及2002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初步形成一支颇具实力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通过4年建设, 每年引进4名高水平优秀人才, 以航空航天、高速列车等为背景争取重大项目, 争取在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B类)。1981年批准为硕士点,1997年成为博士点,所在的力学一级学科是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6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求是特聘教授1人。近十年来,承担了100多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5项,出版著作9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EI论文400余篇。十年来,已培养博士生33名,硕士生76名。
    本学科既有传统的研究领域,又有近年来新开辟的研究方向,其中湍流多相流、风机与叶轮机械流体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特色,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相关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风机与叶轮机械流体力学等领域取得的突出成果获得了浙大为第一完成单位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湍流多相流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流体力学学科以航空航天为应用背景,在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稀薄气体动力学、燃料电池等领域也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已成为本学科新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在智能流体控制、水动力学等领域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成为在流体力学及工程领域,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我校于2005年获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同时获批的还有两个与本一级学科相关的二级学科博士点:空天信息技术、航天电气及其控制。另外,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已设“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博士点。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长江特聘教授郑耀、求是特聘教授孟华等为主要学术带头人,已形成良好的团队。目前学科共有教师和科研人员3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1人,教授11人、副教授11人、讲师8人,另有兼职院士两位。
    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结合国家高科技重大战略需求,追踪国内国际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围绕新型飞行器设计、新型推进技术、导航制导与控制、空天信息技术和航天电子技术等前沿科学问题,大规模引进高水平人才,夯实学科基础,逐渐形成自身的优势研究方向和领域。该学科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飞行器总体设计与分析、高超声速技术、无人飞行器技术、超声速燃烧的数值模拟与仿真、新型推进技术、先进航空制造理论与技术、小型无人飞行器自主飞行系统控制技术及装备、空天智能机器人群体协作控制技术及系统、航空航天计算工程、分布式可视化与虚拟现实、红外成像与制导技术、微波毫米波固态有源技术、深空测控技术等。
    近年来,该学科在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相关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防973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国防863计划、武器装备预先研究课题等多个项目的联合资助,累计科研经费高达1500余万元。三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的相关论文134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80余篇。学科点所属的成员还参加了由航天科工集团三院、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和五院负责牵头的多项国家重大工程的研究工作,正在建设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超声速燃烧等试验设施。2008年,航空航天数值模拟与验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获批成立。
     该学科的建设虽在浙江大学起步较晚,但随着航空航天学院的成立和各方面条件的逐渐成熟,其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正跻身于民口高校的前列。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学科建设将强调科研项目中的应用基础问题,结合具体的应用需求来发展。为带动学科点的发展,学校和学院已采取了多方面的保障措施,使学科点队伍得到了充实,科研项目渠道得到了拓展,人才培养环境和基础条件等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浙江大学

添加浙江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浙江大学考研分数线、浙江大学报录比、浙江大学考研群、浙江大学学姐微信、浙江大学考研真题、浙江大学专业目录、浙江大学排名、浙江大学保研、浙江大学公众号、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浙江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浙江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abikesmart.com.cn/zhejiangdaxue/yanjiushengyuan_30348.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