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考研就业前景分析

更新时间:2022-05-22 11:47:29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研究生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考研就业前景分析  一、专业介绍
  1、专业特色
  本专业从解决粮食、环境等重大宏观问题着眼,从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微观研究入手,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基础研究成果,研究农作物全面高产、优质、高效及农业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作物栽培学以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为基础,通过栽培措施等环境调控手段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耕作学从作物布局等耕作制度的改革,研究实现农业全面持续高产的理论与技术。
  2、培养目标
  培养能从事作物生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作物学基础研究、农村资源环境综合研究和农业生产系统分析与耕作制度设计的专业人才。要求具备较深的现代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知识,对重大作物生产与作物生理生化研究的前沿要能融会贯通,具备开展相关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书刊文献,并能撰写科学论文摘要;自觉遵守科学道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诚挚的合作精神。
  3、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该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主要有:
  01作物生理生化
  02作物生态
  03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
  04作物生长监测与诊断
  05作物化控理论与技术
  06耕作制度
  07作物系统模拟
  08精确农业与数字农业
  09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10设施农业技术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01思想政治理论
 ?、?01英语一
 ?、?14数学(农)或315化学(农)
 ?、?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注: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以上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二、推荐院校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全国招生较强的单位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三、就业前景
  作为农学范畴内的一个基础专业,其就业可谓是喜忧参半,下面我们从农学整体就业形势来分析一下该专业的就业前景。
  (一)需求加大,供应不足
  随着农业科技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学专业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民的科技知识有限,而且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打工,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弱妇孺,他们的农业科技知识更是少得可怜。因此,提高粮食产量需要大量的农业专门人才,农学毕业生的供给应该加大。
  (二)部分过剩,容易改行
  农学毕业生一方面表现为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相对过剩。现在农学毕业生改行的不少,改行做会计、做销售、做买卖的都有,很多技术推广站变成了经营性的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得不到保障,要自己经营,靠卖种子、化肥去挣农民的钱,很多人因此改行了。
  (三)就业机会多,但待遇基本
  当前的社会投机成风,较少的人愿意去从事又苦又累的农业和农学相关行业。农业在任何地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块,只要农业继续存在,就会有农民存在,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也就存在。有些毕业生手中能有几个offer但基本工资与同学历其他工作相比,比较低,所以这也是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瓶颈。
  (四)刺激需求,拉大就业范围
  规?;唤鍪桥┮捣⒄沟拇蠓较?,也是推进农学教育的希望所在。留守在农村的老弱妇孺对农业技术和农业人才没有多少需求,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就可以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生活来源,种地好坏也就显得无关紧要;同样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框架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也不需要多少农业技术。
  只有规?;呕岽碳ざ耘┮导际醯男枨?。因为质量稳定、具有一致性的农业产品只有规?;拍芴峁?,而且规?;嶙非笞畲蟪潭鹊睦?,这样就会产生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成为必需,自然也就会拉动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提供给农学毕业生。
  综上所述,对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专业毕业生来说,就业机会是不少的,关键要看自己个人的取向,无论什么专业,只要想钻,想发展,有恒心,前景都是光明的,大家在就业时候应该客观分析自身和客观状况,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四、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面向农业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教育以及农业贸易等党政企事业单位从事作物生产、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种子生产、加工和经营,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等工作。
  五、相近专业
  与之相近的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有:作物遗传育种。
  六、课程设置(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1、学位课程
  英语、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作物栽培专题、植物环境生理、分子生态学、作物发育生物学;
  2、选修课程
  种植制度的系统分析与优化、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生物信息学与芯片技术、农业发展战略、植物次生代谢;
  3、补休课程
  作物栽培生理学、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作物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