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易连云

发布时间:2021-11-22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易连云

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易连云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易连云 正文

姓  名: 易连云 性别:

出生年月: 1963-7-0 工作单位: 西南大学

所在院系: 教育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40101教育学原理

研究领域: 德育原理、高校德育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男,中共党员,1963年7月出生于重庆市奉节县永安镇。   现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高校德育。   1979—1983年,大学本科,原四川南充师范学院英语系,1983年6月,获文学学士学位。1983—1989年,任教中学英语,工作单位:奉节县永安中学。   1989—1992年,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师从刘兴家教授,研究方向:学校德育,就读学校: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系,1992年6月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2—1996年,到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任教,主要执教课程: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教育哲学,社会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   1996--1999年,在职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师从叶澜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原理。就读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系,1999年6月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1999年博士毕业返回西南师范大学,任教于教育科学学院。现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学会理事   重庆市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少先队理论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著作及论文

2007年   1、道德教育的知识基础与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作者)   2、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独立)   3、个体道德叙事:儿童道德教育的可能方式,《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第2作者)   4、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初中德育的困境与生机----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期(第2作者)   5、对儿童中心论的反思与批判,《教育发展研究》2007.2A(第2作者)   6、走向对话的学校道德教育,《江西教育科研》,2007.1(第2作者)   7、教育的万能与无能----对完美主义教育观的批判,《教育学报》2007年第3期(第2作者)   2006年   7、跨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变革,《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第2作者)   8、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一元指导,《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3期(第2作者)   9、教育理论建设的文化价值观,《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1日教育科学版(第2作者)   10、The Construction of Living-Practicing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Basing on the Life Connotation in the Moral Tradition,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Verlag2006(第1作者)   11、传统“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对学校德育的现代启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作者)   12、组织文化的融合:合并后高校发展的关键,《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2作者)(第2作者)   13、“谈民主化取向的班级建设”,《新德育》2006年第5期(第2作者)   14、“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角度看当前基础教育状况”,《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7期(第2作者)   15、“中小学中层干部的管理与培养”,《云南教育》2006年第10期(第2作者)   16、“民主取向的班级建设”《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8期(上)(第2作者)   2005年   17、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论“生命·实践”道德体系的构建,《教育学报》2005年第5期(独立)   18、“课程资源视野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学校德育变革”《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第2作者)   19、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理论导刊》2006第12期(第2作者)   20、农村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 《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第2作者)   21、“大德育”实践困惑与理论反思,《四川教育学院学院》2005年7月(第2作者)   2004年   22、论中国教育学派的创生,《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本文入选《中国教育科学》2004)(第1作者)   2003年   23、“道”、“德”的层次性与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独立)   24、《重建“家园”----对当代我国中小学校德育的困境与出路之“思”》,载《1999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2002年   25、遭遇后现代: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学校德育,《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独立)   26、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构想,《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独立)   27、遭遇后现代: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学校德育,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2001年   28、新机遇·新战略·新挑战——西部开发与发展高级研讨会综述,《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 3 月(第1作者)

承担项目

在研项目   1、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传承与?;?,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2001-2005年12月   2、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校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发展战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 2002-2005年   3、西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实验研究(项目博士后课题)   4、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2006-2009年)   5、重庆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小学德育新课程适应性研究(2007-2009年)   6、“生命·实践”学校德育体系构建研究(横向课题)

以上老师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网站,如有更新或错误,请联系我们进行更新或删除,联系方式

添加西南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西南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南大学报录比、西南大学考研群、西南大学学姐微信、西南大学考研真题、西南大学专业目录、西南大学排名、西南大学保研、西南大学公众号、西南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南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西南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西南大学

本文来源:http://www.abikesmart.com.cn/xinandaxue/daoshi_550456.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