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院系简介

发布时间:2016-03-28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电气信息学院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院系简介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院系简介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院系简介 正文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组建于1998年,由原成都科技大学电力工程系、自动化系、应用电子技术系合并组建而成。学院渊源和发展变革可追溯到1944年,其核心实体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程。
    学院以建设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设有6个教学研究单位: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通信工程系、医学信息工程系、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电气信息工程专业实验中心;拥有一个智能电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办学体系。建立了省级电气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校级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教学基地。学院现有博、硕士授权点12个,本科专业4个,覆盖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四个一级学科。 

电气工程系由原成都工学院电机系,成都科技大学电力工程系演变而来。现有1个博士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4个硕士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1个工程硕士点(电气工程),1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师资力量雄厚,每年不断引进年轻博士人才,以老带新,完成了大量的教学工作,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电网公司重大工程研究项目等多项纵向课题,以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有:智能电网、电力市场、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灵活交流输电系统、安全稳定控制、调度自动化及配电网自动化、电气设备故障诊断及控制、光电子图像处理、电磁分析、电力系统高压工程信号处理、电能质量控制技术、高频开关电源、特种电源、电力传动控制、电力电缆绝缘修复技术、超特高压电网瞬变过电压监测和电缆局部放电监测、绝缘微弱信号测量、可再生能源发电、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技术等。
电气工程系每年招收约200名本科生和90名左右博、硕士研究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主干课程: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自动控制原理、继电?;ぴ?、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电力市场,以及其它大电网运行类和智能电网类专业课程。
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主要走向电网公司、发电厂、科研院、设计院、装备企业、教学培训等电力行业相关单位,以及大中型电力用户和电气生产企业。目前,有大量杰出校友在各自岗位上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动化科学和技术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以自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能源、加工制造、交通物流、信息与管理等各行业实现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的一门科学和工程技术。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专业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川大自动化系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我院)和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一个自动化本科专业。
自动化系经过多年师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富有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团队,成果斐然。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包括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控制、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特种机器人研究与开发、嵌入式技术、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中的控制研究等。

自动化本科专业主干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电机及拖动基础、过程控制及仪表、运动控制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DSP原理及应用、PLC原理及应用、智能仪器仪表、嵌入式技术、软件工程、系统辨识、人工智能、系统优化控制等以及各种专业实验/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电力相关企业、IT企业、科研单位、制造型企业等单位从事设计、研发等工作。

 通信工程系源于1972年成立的远动通信专业,1978年更名为信息工程专业,1988年调整为通信工程专业,通信工程系设有1个硕士点(信号与信息处理),1个本科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目前每年招收近100名本科生和20余名研究生。
    通信工程系依托统一的科研教学平台,与国内科研院、运营公司等在传统通信信息领域、智能电网通信信息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科技支撑技术、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目前研究方向有:现代信号处理、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光网络、无线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
    通信工程系利用统一的科研教学平台为教学提供前沿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工程设计以及卓越工程师培训和认证。
    通信工程专业主干课程:通信系统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移动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现代交换技术、智能电网通信体系与实现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论与信息编码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具有现场环境的传送网、软交换、数据通信的卓越工程师实践训练,电力通信工程设计,现场通信工程项目测试和优化、大学生科研训练,电子工艺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大学生科研训练等。主要专业实验:光纤通信实验、交换系统实验、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移动通信实验、通信原理实验、数据通信实验、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实验、通信系统仿真实验等。
    毕业走向:在国内通信、信息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公司(包括运营商、设备制造和设计院所、国防及部队、电力行业、石化、上市公司、开发公司。

医学信息工程是电子、计算机、通信、智能仪器、传感检测仪器等在医学中的应用与融合,是研究新型医疗电子仪器、医学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生物医学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处理、显示、分析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本学科利用电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探索生命科学,解决医学诊断、治疗、预防、健康、医疗信息化和生命现象探索中的原始信息获取与分析等问题。
    医学信息工程本科是于2003年申办,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率先面向全国招生的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第7批特色专业之一。研究特色及研究内容:
1.生物医学电子学:应用电子技术来研究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处理、显示与分析等的理论、方法与手段。
2.医学信号与图像处理:应用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医学信号的检测及计算机仿真、医学图像分割、医学图像配准与融合、医学信号与图像的特征提取、医学信息的分类与决策。
3.医学仪器:设计研究用于病人信息采集的集成传感器以及适用于社区诊所和家庭的具有联网通讯能力的便携式诊断、治疗、监护、分析仪器。
4.医学信息系统及网络:设计开发医学信息数据库,医院管理系统,数字医学影像存储系统,远程医疗诊断、监护和教育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系统等。
    本专业每年大约25%的本科毕业生攻读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其余主要面向全国各级医院的信息中心(科)与设备科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院所、企业公司等单位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研究、产品设计制造、技术支持、设备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是我校电工电子技术系列基础课程开展教学、实践和电子实习的校级平台中心,也是全校学生开展电工电子科技课外活动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基地,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基础课实验示范中心。
    中心现拥有基础教学实验室4个,综合设计实验室4个,实习基地2个,创新活动基地1个。实验室结构初步形成了教学、实践环节的科学配置,满足了全校本科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要求。
    中心在全校范围开设了《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实习》等14门课程教学及配套实验。现有2门省级重点课程:《电工技术基础》、《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有2门校级精品课程《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
    中心有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电网状态监测、超导储能理论与应用、微网组网监测与控制。毕业生就业以电力相关企业、IT通讯类企业为主。

  电气信息工程专业中心实验室成立于2001年,是电气信息学院以面向本科教学为主的专业实验教学基地,其前身为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三个专业的二十余个独立实验室,从1999年至2001年,电气信息学院陆续对原来具有建制的3个专业实验室(含29个功能性实验室)进行调整,在完成实验室地理位置的调整和搬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全院统一的1个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电气信息工程专业中心实验室。每年面向本院四大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和医学信息)两千多名学生开展本科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同时通过电子大赛、创新实验室等向全校师生开放。

    电气信息学院高电压实验室成立于1953年, 曾在西南地区占有重要地位。其串级式250kV试验装置曾为西南高校之最,独立自研的500kV试验装置也跨入当时本领域的领先行列。实验室为国家电力能源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实验室目前拥有500kV交流、直流和1800kV冲击电压实验平台及一系列高压、绝缘测试手段,可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工程领域提供服务。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电网设备绝缘状态监测及寿命管理;电力电缆绝缘修复及寿命扩展技术;电力系统雷电过电压。
    专业中心实验室建筑面积约4000m2,功能性实验室14个,各种仪器设备1千三百余台,设备资产达2420万元。另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智能电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电能质量及电磁环境学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信息与自动化技术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目前,全院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实验课程、实验人员等已完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同时学院先后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Motorola)、北京闻亭公司、日本欧姆龙(OMRON)公司相继建立了“摩托罗拉单片机实验及开发中心”、“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实验及开发中心”、“欧姆龙PLC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及开发中心”3个校级共建实验室。通过强强联合共同建设的模式,减轻了建设资金压力,提升了实验室的硬件水平,也提高了学院的办学实力和知名度。
    近年,学校“985三期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对我院专业中心投入专项经费,建设智能电网实验室。该项目抓住国家规划和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契机,有机整合学院四个电气信息类宽口径本科专业资源,凸显学科交叉优势,构建一个基于电力、自动化、通信为核心技术的学科交叉综合性实验平台,为社会发展培养和贮备前瞻性人才,强化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科研获奖成果:
序号 成 果 名 称 获奖名称、等级、时间
1 建筑电磁环境污染防治研究—有源电力滤波器 建设部科技进步奖(华夏)二等奖, 2004
2 高速行驶汽车号牌自动识别系统 公安部科学技术二等奖2004年
3 四川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试点建设项目 四川省政府进步三等奖,  2004.10
4 地区电压无功优化控制系统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
5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软件V1.0 四川省政府进步三等奖,  2003.10
6 警务通(警用手写掌上电脑) 四川省政府进步三等奖,  2003.10
7 多谐波源响应的Morte-Carlo模拟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10
8 电力系统继电?;ぷ酆霞扑慵肮芾碇悄芟低逞芯?/td> 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10
9 法院专业管理信息系统2000 四川省教委科技进步及人文科学奖三等奖,2002年
10 励磁调节器在线参数测试 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001年
11 (核潜艇)一体化反应对数字?;は低吃硌?/td> 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1年
12 电气信息类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04年
     

近年获准专利:
序号
专利名称
专利类型及编号
公布时间
01
电场效应的高压带电指示器 发明专利 ZL00113042.0 2004.6.2
02
DC/AC变换器及高频变压器传递低频电功率的方法 发明专利 ZL01108772.2 2005.3.30
03
无电磁污染的大功率开关电源装置 发明专利 ZL02113329.8 2005.10.5
04
电力信息复用的三相五线制系统 发明专利 ZL00132079.3 2005.3.30
 
     
01
高压开关柜手车防误操作警示器 实用新型专利 ZL98228852.2 2000.11
02
无线定位的车辆防盗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 ZL99231578.6 2000.11
03
电场效应的高压带电指示器 实用新型专利 ZL00223346.0 2001.6
04
节能型电动车驱动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 ZL02223170.6 2003.4
05
直接跟踪控制的再生能量回馈电网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 ZL03250089.0 2004.8
06
新型数字化有源电力滤波器 实用新型专利 ZL03250303.2 2004.9

师资概况:
一、   学院教职工现状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43人,其中专任教师91人,实验技术人员27人,行政管理人员1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8人,占19.78%;副教授36人,占39.56%;45岁及以下中青年教师69人,占75.82%。具有博士学位的35人,占38.46%,另有在职攻博的2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50人,占54.95%,另有在职攻硕的3人。

二、   师资队伍建设
1.为了加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组成一支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能适应学院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我院从多渠道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 近几年来,从日本、英国、美国以及国内著名高校引进了10多名博士。并鼓励青年教职工在职攻读博、硕士学位。 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参加培训及与国内外专家交流,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科研业务水平。 热情帮助新进教师搞好本科教学,新调入的青年教师培训期为两年,第一年进行教学培训,第二年进行科研培训,博士毕业生可视情况缩短培训期。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增强科研实力学院成立了多个课程建设团队和科研团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兜缌ο低撤治隼砺邸?、《自动控制原理》、《模拟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路原理》等课程已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信号与系统》为校级精品课程。各科研团队近年来共承担了纵、横向课题23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4800余万元.

2.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规划
根据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速度,重点围绕重点发展学科引进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发挥现有人才优势,通过内部整合和交叉融合增强团队竞争力;在未来3-5年时间内,电气工程学科引进和造就3-5名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10名以上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3-5年时间内,引进造就2-4名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5-1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信号与信息处理、医学信息工程等各学科引进造就3-5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10名以上学术骨干;全院各学科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具有丰富研究经验和研究能力,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和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术梯队与研究团队的建设,实施学科方向带头人负责制,各学科方向围绕学院奋斗目标,结合实际特点和需要提出人才培养和引进方案。

3.加强高层次人才工程建设
对学院内部,重点支持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有希望领导本学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选拔8名左右年龄在45岁以下,有一定数量在35岁以下,有明显学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根据其科研及学术业绩在科研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扶持。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关政策,重点引进5名左右学科建设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其中争取引进两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等高层次青年杰出人才1名;重点选聘10名高层次人才来校兼职(其中特别注重引进海外优秀教育资源,吸引做出突出成就的留学人员和境外高水平专家),以大幅度提升有关学科的实力,并实践全方位开放式办学理念。争取选聘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著名学者4名,海外优秀青年学者6名来校合作研究。一、   学院教职工现状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43人,其中专任教师91人,实验技术人员27人,行政管理人员1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8人,占19.78%;副教授36人,占39.56%;45岁及以下中青年教师69人,占75.82%。具有博士学位的35人,占38.46%,另有在职攻博的2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50人,占54.95%,另有在职攻硕的3人。

二、   师资队伍建设
1.为了加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组成一支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能适应学院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我院从多渠道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 近几年来,从日本、英国、美国以及国内著名高校引进了10多名博士。并鼓励青年教职工在职攻读博、硕士学位。 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参加培训及与国内外专家交流,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科研业务水平。 热情帮助新进教师搞好本科教学,新调入的青年教师培训期为两年,第一年进行教学培训,第二年进行科研培训,博士毕业生可视情况缩短培训期。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增强科研实力学院成立了多个课程建设团队和科研团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兜缌ο低撤治隼砺邸?、《自动控制原理》、《模拟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路原理》等课程已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信号与系统》为校级精品课程。各科研团队近年来共承担了纵、横向课题23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4800余万元.

2.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规划
根据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速度,重点围绕重点发展学科引进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发挥现有人才优势,通过内部整合和交叉融合增强团队竞争力;在未来3-5年时间内,电气工程学科引进和造就3-5名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10名以上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3-5年时间内,引进造就2-4名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5-1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信号与信息处理、医学信息工程等各学科引进造就3-5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10名以上学术骨干;全院各学科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具有丰富研究经验和研究能力,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和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术梯队与研究团队的建设,实施学科方向带头人负责制,各学科方向围绕学院奋斗目标,结合实际特点和需要提出人才培养和引进方案。

3.加强高层次人才工程建设
对学院内部,重点支持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有希望领导本学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选拔8名左右年龄在45岁以下,有一定数量在35岁以下,有明显学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根据其科研及学术业绩在科研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扶持。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关政策,重点引进5名左右学科建设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其中争取引进两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等高层次青年杰出人才1名;重点选聘10名高层次人才来校兼职(其中特别注重引进海外优秀教育资源,吸引做出突出成就的留学人员和境外高水平专家),以大幅度提升有关学科的实力,并实践全方位开放式办学理念。争取选聘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著名学者4名,海外优秀青年学者6名来校合作研究。

四川大学

添加四川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四川大学考研分数线、四川大学报录比、四川大学考研群、四川大学学姐微信、四川大学考研真题、四川大学专业目录、四川大学排名、四川大学保研、四川大学公众号、四川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四川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四川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abikesmart.com.cn/sichuandaxue/yanjiushengyuan_30738.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