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0-05-20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正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
 
 

一、培养目标
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计算机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程序设计、大型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具有独立担负大中型企业计算机应用开发、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培养要求如下:
   1.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社会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发展服务。
2. 具有坚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内科学研究、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 
全日制脱产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纬萄耙话慵性诘谝谎晖瓿?。
三、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三段可以相互交叉进行。
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课程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具体包括:公共学位课9学分,专业必修课13学分,选修课8学分,实践活动4学分??纬躺柚孟昙奖?。
五、实践活动(专业实习)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培养环节,面向行业领域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研究生应根据学院制定的实践活动方案要求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结束由导师组给予考核,考核通过后可获得相应学分。导师组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六、学位论文
1.研究生须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并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写出论文工作计划。导师组要根据硕士生论文开题情况,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
2.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与应用价值,也可以是计算机技术当前的前沿研究课题。学位论文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要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关键问题。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要有足够的工作量,取得的成果要有一定先进性,要能表现出作者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可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可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计算机技术领域)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开课
学期
考核方式 开课单位
公共学位课程 QGC000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2 54 1 考试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QGC00002 基础英语 3 72 1 考试 外国语学院
QGC00003 工程数学 2 36 2 考试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QGC00004 知识产权 2 36 1 考试 商学院
专业必修课程 QGC020001 专业英语 1 36 1 考试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QGC020002 高级人工智能 3 54 1 考试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QGC020003 计算机网络技术 3 54 1 考试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QGC020004 分布式计算 3 54 2 考试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QGC020005 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3 54  
2
考试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选修课程 QGC020007 算法复杂性理论 2 36 1 考查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QGC020008 数字通信 2 36 1 考查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QGC020009 数据挖掘与知识工程 2 36 1 考查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QGC020010 XML技术 3 54 1 考查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QGC020011 软件开发方法与环境 3 54 2 考查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QGC020012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2 36 2 考查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QGC020013 面向对象的方法与技术 3 54 2 考查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QGC020014 数字水印技术 2 36 2 考查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QGC020015 高级计算机图形学 2 36 2 考查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QGC020016 计算机技术新进展讲座 2 36 2 考查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实践 QGC020006 专业实践 4   3、4 必修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英语》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专业英语
英文名称:Professional English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现代计算机英语的特征,了解科技英语的特点。熟悉计算机结构与硬件的主要术语,熟悉计算机的组成与各部分的功能。了解计算机专业词汇的构成方法,熟悉常用英汉互译的方法,掌握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的基本术语与知识,熟悉复杂定语从句的翻译技巧,掌握英语长句的翻译技巧。
二、课程内容提要
“专业英语”是综合计算机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的课程,是工程硕士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分为4个单元: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知识、计算机软件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本课程计算机专业知识丰富;注重与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的协调性;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
三、主要教材
《计算机专业英语》,吴群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
四、参考文献
1.《计算机专业英语》,孙建忠、姚卫红、白凤仙等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计算机专业英语教程(第二版)》,金志权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计算机专业英语》,J.O’Leary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信息英语》,张菹华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
 
《高级人工智能》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高级人工智能
英文名称:Advanc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5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有初步了解,对主要技术及应用有一定掌握,启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人工智能提供一套工具以解决那些用其它方法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工具包括启发式搜索和规划算法,知识表示和推理形式,机器学习技术,语音和语言理解方法,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学等。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某种合适的人工智能方法用于给定的问题,并能够选择适当的实现方法。
二、课程内容提要
本课程讲授认知问题和逻辑基础,研究传统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方法、搜索技术和高级知识推理。论述约束推理、定性推理、基于范例推理、概率推理。重点讨论机器学习,包括归纳学习、支持向量机、解释学习、强化学习、粗糙集、关联规则、知识发现。阐述分布式智能,讨论进化计算和人工生命。
三、主要教材
《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Stuart Russell  Peter Norvig 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四、参考文献
1.《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3版)》,蔡自兴、徐光祐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N. J.Nilss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ew Synthesis. Morgan Kanfmann, 1998;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
英文名称: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5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对计算机网络原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学会用计算机网络原理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提要
本课程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原理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下一代因特网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概述,数据通信基础,TCP/IP体系结构,局域网,广域网,网络操作系统,网络互联及设备,Internet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安全,交换机、路由器配置基础。本课程的特点是淡化理论,强化技能,内容安排上体现渐进性、实用性和互动性。
三、主要教材
《计算机网络技术》,顾可民、王晓丹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四、参考文献
1.《计算机网络》(第四版),谢希仁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计算机网络》(第三版),AndrewS.Tanenbaum主编,熊桂喜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分布式计算》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分布式计算
英文名称:Distributed Computing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5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分布式计算是近年来日趋重要的一种新的计算方式,是基于因特网的应用和服务的技术基础。在Web和其它基于因特网的系统空前重要的今天,分布式计算是计算机应用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本课程旨在传授分布式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实践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分布式系统的基础知识,了解中间件的基本概念和技术,了解基本的分布式算法,能够评价已有的系统,并具备设计、开发分布式应用系统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提要
本课程内容新颖,涉及现代并行硬件和软件技术,包括多核体系结构及其并行程序设计技术。侧重论述并行程序设计的原理,并论述并行程序设计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可扩展性、可移植性以及并行程序设计应遵循的方法学等。多核体系结构的出现使得并行程序设计技术对软件工程师和计算机系统设计师变得日益重要。本课程着重论述并行计算的基本原理,解释各种现象,并分析为何这些现象是成功进行并行程序设计的机遇或阻碍。
三、主要教材
《分布式系统概念与设计(英文版,第三版)》,George Coulouris 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四、参考文献
1.《分布式计算环境》,王柏等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
2.《CORBA系统结构、原理与规范》,韦乐平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3.《COM原理与应用》,潘爱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信息系统案例分析》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英文名称:Case Study of Information Systems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5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围绕信息系统与组织战略、组织信息系统的应用、组织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四个主题,编辑信息系统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充分考虑研究生的知识背景,为工程硕士提供一个接近于实际的模拟情景,可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开阔了眼界,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信息系统的概念,从决策者、管理者和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掌握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发和管理方法。
二、课程内容提要
本课程以系统的观点和面向对象的思想为指导,用案例贯穿软件开发全过程,系统地介绍需求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系统运行维护的工作方法、开发工具和工作产品。由于系统开发过程中质量和进度的管理与控制是成败的关键,为此本课程引入了CMMI,系统地介绍了软件系统开发过程管理及关键过程域的相关内容。本课程所展示的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多层架构、分析建模、优化设计以及过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主要教材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分析》,钟雁主编,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四、参考文献
1.《管理信息系统案例集》,李一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管理信息系统》,薛华成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算法复杂性理论》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算法复杂性理论
英文名称:Algorithmic Complexity Theor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算法的研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法设计的基本技术。培养学生分析算法复杂度的初步能力,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并使之了解算法理论的发展。鼓励学生运用算法知识解决各自学科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提要
复杂性理论主要研究决定解决算法问题的必要资源,以及利用可用资源可能得到的结果的界,而对这些界的深入理解可以防止寻求不存在的所谓有效算法。复杂性理论的新分支随着新的算法概念而不断涌现,其产物如NP-完备性理论已经影响到计算机科学的所有领域的发展。本课程视随机化为一个关键概念,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相互作用。本课程论题始终强调复杂性理论对于当今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意义,包含各种具体应用。
三、主要教材
《算法设计与分析》,王哓东,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四、参考文献
1. 《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导论(第三版)》,Sara Baase, Allen VanGelder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计算机算法基础》(第二版),余祥宣,崔国化,邹海明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3. 《算法导论》,T. H. Cormen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  E.Horowitz, S. Sahni.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lgorithms. New York: ComputerScience Press, 1978
 
《数字通信》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数字通信
英文名称:Digital Communication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对数字通信及数字通信系统获得较完整的概念,并掌握数字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从事通信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模拟信号数字化,如语音信号数字化、图像信号数字化的基本概念及方法,要求掌握数字信号时分复用的基本概念及系统构成。要求掌握数字信号复接的基本概念及PDH、SDH系统构成。掌握数字信号传输的基本理论,了解数字信号传输系统的构成。
二、课程内容提要
本课程是数字通信领域的一门经典课程,通过对概率论及随机过程的复习,讲授数字和模拟信源编码、数字调制信号和窄带信号与系统的特征、加性高斯白噪声中数字通信的调制和最佳调制与检测方法、基于最大似然准则的载波相位估计和定时同步的方法、不同信道模型的信道容量及随机编码、带限信道的信号设计、受到符号间干扰恶化信号的解调与检测问题、自适应信道均衡、多信道与多载波调制、扩展频谱信号和系统、衰落信道上的数字通信。
三、主要教材
《数字通信》,(美)普罗科斯著,张力军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四、参考文献
1.《数字通信原理》,常君明、颜彬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数字通信原理》(第二版),李文海,毛京丽,石方文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数字通信原理》,毛京丽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数据挖掘与知识工程》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数据挖掘与知识工程
英文名称: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数据挖掘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技术,它是随着数据的大量积累以及市场竞争对信息与知识的迫切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希望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找到蕴藏在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而找到尚未发现的知识,为商业竞争、政府部门决策以及科学探索等提供信息与知识。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数据挖掘的概念,进而掌握数据挖掘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二、课程内容提要
本课程全面介绍数据挖掘的原理、方法和算法。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数据挖掘算法的数据类型、输入和输出、决策树、数据挖掘的预处理和后处理、关联规则挖掘、分类和回归算法、支持向量机、聚类分析及多维数据可视化。
三、主要教材
《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毛国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四、参考文献
1. 《数据挖掘教程》, Margare H. Dunham著,郭崇慧、田凤占、靳晓明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加)Jiawei Han MichelineKamber著,范明、孟小峰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XML技术》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XML技术
英文名称:XML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5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XML是继Java之后的又一新兴技术热点,是新一代的Internet编程技术,要求学生能够理解XML出现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掌握XML的语法知识和相关编程知识。了解标记语言的发展现状,掌握XML的特点,理解XML的应用前景,掌握XML文档的数据结构和基本语法,了解XML的相关技术,掌握编辑XML文档的基本步骤。了解DTD的作用,掌握DTD的语法规则和使用方法。
二、课程内容提要
本课程讲授XML应用基础知识,使用XML开发Web站点必备的基础知识、在XML中如何使用DTD,XML Schema知识、XML样式表、使用CSS格式格式化XML,XSL样式表,名称空间、XML DOM与XPath,以及XML的开发技术DOM和SAX 等。
三、主要教材
《XML编程应用教程》,孙更新、肖冰、彭玉忠,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四、参考文献
1.《XML应用教程》(第2版),吴洁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XML技术教程》,李禹生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XML基础教程与实验指导》,孙晓非、冯冠、张银鹤、孙膺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XML实用教程》,丁跃潮、张涛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软件开发方法与环境》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软件开发方法与环境
英文名称:Software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andEnvironment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5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是掌握面向对象软件的设计模式记。要求能够对每一个设计模式系统地命名、解释和评价,针对面向对象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和重复出现的设计,将设计经验以人们能够有效利用的形式记录下来。
二、课程内容提要
本课程结合设计实例从面向对象的设计中精选出23个设计模式,总结面向对象设计中最有价值的经验,并且用简洁可复用的形式表达出来。本课程分类描述一组设计良好、表达清楚的软件设计模式,这些模式在实用环境下特别有用。该课程以丰富的现实实例为基础,将可重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型分为创造类、结构类、行为类三种进行详述,提供23个具有良好可重用性的设计模型,可以直接做为设计素材使用。结合实际讲述知识的突出特点,不仅可以提高使用者的实战能力,而且可以加深他们对面向对象模型设计的理解。并且这种创造思维的引入,特别有助于提高在校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拓展设计思路。
三、主要教材
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美) Erich Gamma 等编著,李英军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四、参考文献
1.《实用软件设计模式教程》,徐宏喆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大话设计模式》,程杰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英文名称:Computing Network Security Inform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安全的基本概念,了解设计和维护安全的网络体系及其应用系统的基本手段和常用方法。掌握网络安全的目标及措施,能够举出网络安全的实例并简要说明。了解网络攻击的定义,了解攻击的一般目标及攻击的一般过程。掌握网络安全模型,了解信息系统四方模型基础上的网络安全模型下采取的安全机制。
二、课程内容提要
本课程讲授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安全、密码技术基础、密钥管理技术、数字签名和认证技术、网络入侵检测原理与技术、Internet的基础设施安全、防火墙技术、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及应用、包过滤技术原理及应用、代理服务技术原理及应用、信息隐藏技术?;镜拿苈胙г?,各种加密解密算法及其应用,网络协议的安全漏洞和防护措施,系统安全技术,程序代码安全,无线通信网络安全等。
三、主要教材
《网络信息安全》,葳鹏、刘沛骞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四、参考文献
1.《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张玉清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计算机网络安全实用技术》,符彦惟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陈广山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面向对象的方法与技术》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面向对象的方法与技术
英文名称:Object-oriented Methods and Technique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5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技术与策略,集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能够开发出??榛?、数据抽象程度高的,体现信息隐蔽、可复用、易修改、易扩充等特性的程序。要求掌握OOP的基本思想,统一建模语言UML,学会使用建模工具ROSE等,掌握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
二、课程内容提要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论述如何在面向对象的分析(OOA)基础上进行面向对象的设计(OOD)。介绍OOD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几种典型的OOA&D方法,论述OOA和OOD的关系。第2章介绍本书提出的OOD方法概貌,讲授OOD模型各个组成部分的设计方法,最后讲授统一建模语言(UML),并分析和讨论其优点与缺点。
三、主要教材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第2版),邵维忠,杨芙清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四、参考文献
1.《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第2版),邵维忠,杨芙清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UML基础与Rose建模案例》(第2版),吴健,郑潮,汪杰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刘弘,刘希玉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数字水印技术》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数字水印技术
英文名称:Digital Watermarking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数字水印的提出是为了?;ぐ嫒?,数字水印技术的应用大体上可以分为版权?;?、数字指纹、认证和完整性校验、内容标识和隐藏标识、使用控制、内容?;?、安全不可见通信等几个方面。掌握水印的嵌入、提取和攻击。了解经典水印算法的实现,设计基本的数字图像水印方案。学会在数字图像中嵌入和提取自定义的水印信息,并对水印的不可见性、鲁棒性进行分析。
二、课程内容提要
数字水印技术是近些年来国际学术界兴起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与信息安全、信息隐藏、数据加密等均有密切的关系。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数字水印系统的基本模型及算法分析、用于版权?;さ穆嘲粜酝该魉?、用于真实性?;さ拇嗳跣酝该魉?、数字水印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DCT和DWT变换域上的数字水印技术、空间域上的盲数字水印技术以及关系数据库上的数字水印技术。本书也简单介绍了不透明水印、水印信号的设计和产生。
三、主要教材
《数字水印理论与技术》,金聪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四、参考文献
1.《Matlab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张汗灵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信息隐藏技术及应用》,王丽娜,张焕国,叶登攀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高级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高级计算机图形学
英文名称:Advanced Computer Graphic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了解图形系统的框架及其涉及的软件、硬件技术,了解图形学的基本问题,掌握图形学的基本概念、方法与算法,并具有相关的编程能力,使学生了解到国内外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为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和软件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图形系统的框架及其涉及的软件、硬件技术,掌握图形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二维图形的生成算法。掌握二维图形的几何变换方法。掌握三维图形的几何变换、三维形体的建模及投影方法。有二维图形的编程能力,初步掌握三维图形的编程方法。
二、课程内容提要
本课程从建模、渲染、动画三个方面入手,全面介绍计算机图形学基础理论及其最新的进展。系统地讲解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首先介绍三维建模方法、曲线与曲面、体绘制、三角网格等建模技术,然后讲解全局光照、monte carlo方法、辐射度方法、基于图像的渲染、纹理,最后介绍图形动力学和动作生成技术。
三、主要教材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孙家广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四、参考文献
1.《计算机图形学基础》,唐泽圣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计算机图形学原理及算法教程》(Visaul C++版),和青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计算机图形学》,蔡士杰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人机交互技术——原理与应用》,孟祥旭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计算机技术新进展讲座》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计算机技术新进展讲座
英文名称:Lectur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New Progress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是介绍计算机领域前沿技术及最新研究成果。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注重代码解读和编程实现。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和主要学习课程。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介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二、课程内容提要
本课程是计算机新技术的学术性讲座,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与互联网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讲授述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研究动态。讨论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展望计算智能、进化计算、群智能优化、自然计算、免疫计算以及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等。
三、主要教材
《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编委会编,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四、参考文献
1.《信息与网络安全研究新进展》,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2.《智能CAD与数字娱乐新进展》,孟祥旭、庄越挺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3.《数据库技术新进展》(第2版),李昭原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山东师范大学

添加山东师范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山东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山东师范大学报录比、山东师范大学考研群、山东师范大学学姐微信、山东师范大学考研真题、山东师范大学专业目录、山东师范大学排名、山东师范大学保研、山东师范大学公众号、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山东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山东师范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abikesmart.com.cn/sdnu/yanjiushengyuan_295343.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