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西南交通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西南交通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机械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为促进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其学术素养以及加强对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了解,学院将于2021年7月16日举办“机械工程学院2021年优秀大学生云上学术夏令营活动”?;疃ü呱辖沧?、线上交流等方式,让入选的营员进一步对我院各学科专业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为2022年推荐免试研究生进行初步遴选工作。
一、学院概况
机械工程学院是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其前身为唐山路矿学堂机械科,始建于1919年。近百年来,孕育了以沈志云院士等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管理人才。特别是近10年来,学院在科研、教学和学术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作为主持单位,学院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或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建立了全国高?;倒こ萄Э频牡谝桓龉壹洞葱卵芯咳禾搴褪着壹痘祷〗萄哦?;2007年机械工程学科成为国务院学位办批复的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学院主要承?;倒こ萄Э频慕ㄉ?,拥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现有各类研究生1000余人,学院所属部分研究所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有先进驱动节能技术、摩擦学及表面工程、绿色人居工程与建筑节能等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学院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摩擦学及表面工程、车辆及城市轨道装备技术、起重运输与物流装备、机械电子工程、先进制造、机器人及机构学、工业工程、工程热物理与新能源、暖通空调、交通人工环境等。近五年,合计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含国防973项目)、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600余项,合同经费近3亿元。
学院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开展各项学生实践活动为手段,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复合型人才?;笛ё用窃谌笱荡葱律杓拼笕?、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多项科技竞赛中,均载誉而归。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连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学院国内外合作交流频繁,主办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先后与许多国外知名高校、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了学院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二、活动形式及时间
1、活动形式:全部活动线上举行,预计人数500人,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2、活动时间:2021年7月16日,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三、活动内容:
1、学院发展历史介绍:介绍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发展历史,以及在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成绩;
        2、知名教授学术讲座:邀请学院知名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做专题讲座。
3、专业宣讲与推免生面试:各系所负责人介绍专业研究方向、发展历史、专业实验室和研究生毕业去向等,使学生对各专业及研究方向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为2022年推荐免试研究生进行初步遴选工作。
四、申请条件
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身心健康、英语水平良好,愿意攻读硕士研究生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参加我院2021年全国优秀大学生线上学术夏令营活动:
1、985、211或“双一流”建设高校,或所在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的全日制本科三年级在校生(不限专业);或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B及以上学科专业的全日制本科三年级在校生(不限专业);或其他高校的机械类、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类、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专业全日制本科三年级优秀在校生。
2、对所报专业的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科研能力突出者可适当放宽报名条件,申请人须提交科研成果、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等材料。
五、申请程序:
1、申请人在2021年6月23日---6月30日,登陆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swjtu.edu.cn),点击“暑期学术夏令营”专栏,完成注册报名。
2、2021年7月5日前,学院确定入选夏令营营员名单,并将入选学生名单公示于机械工程学院官网“研究生教学”专栏(报名夏令营的营员请多关注此网站:https://sme.swjtu.edu.cn/xwtz/yjsjx1.htm)。入选学生需在2021年7月9日前于“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报名系统中确认是否参加,逾期未确认者视为放弃此资格。
3、学院于2021年7月16日举办线上学术夏令营活动。
4、填报夏令营申请表时,请将“个人简历”与下述所有“申请材料”扫描为pdf格式并统一打包,压缩文件主题命名格式为“本科学校-姓名-拟报考专业名称”上传于系统中“上传简历”栏。申请材料清单如下:
六、申请材料:
1.  学生证及身份证电子扫描件;
2.“本科成绩单”(需加盖教务部门鲜章)电子扫描件;
3.  英语水平证明材料(如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TOEFL成绩,IELTS成绩,GRE/ GMAT成绩等)电子扫描件;
4.  国家级、省级获奖证书,科研成果,公开发表论文等材料电子扫描件。
七、营员政策
1、营员如获得所在学校的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并在学校规定时间内通过教育部“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完成所有规定流程后,可直接拟录取,并给予一等学业奖学金;
2、营员如未获得所在学校的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但通过参加全国统考并第一志愿报考我院的硕士研究生,复试合格,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八、注意事项
1、学生所申报的各种信息和申请资料必须真实,如有弄虚作假,一经查实,申请人的考核成绩无效,并取消申请人所获得的一切资格。
2、在营期间,营员必须遵守西南交通大学的相关规定,全程参加各项线上活动,一系列线上活动及考核禁止录音录像。
九、联系方式
地址: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机械工程学院01402办公室
电话:028-87600694 薛老师
邮箱:jxxyjw@swjtu.edu.cn
机械工程学院
2021年6月23日
为促进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其学术素养以及加强对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了解,学院将于2021年7月16日举办“机械工程学院2021年优秀大学生云上学术夏令营活动”。由于系统网络升级,关于本次夏令营的申请程序和申请材料的提交补充通知如下:
申请程序
1、申请报名时间更新为2021年6月23—7月4日,学院将于2021年7月8日前,确定入选夏令营营员名单,并将入选学生名单公示于机械工程学院官网“研究生教学”专栏(报名夏令营的营员请多关注此网站:https://sme.swjtu.edu.cn/xwtz/yjsjx1.htm)。
2、能正常访问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swjtu.edu.cn)的申请人,点击“暑期学术夏令营”专栏,完成注册报名,并申请加入QQ群(825675545),申请入群时请备注“夏令营+姓名+本科学校+系统”。
3、若不能正常访问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报名系统的申请人,请将相关材料发送至邮箱jxxyjw@swjtu.edu.cn,邮件命名方式为“夏令营+姓名+本科学校”,并申请加入QQ群(825675545),申请入群时请备注“夏令营+姓名+本科学校+邮件”。
4、学院于2021年7月16日举办线上学术夏令营活动。
申请材料:
1.  学生证及身份证电子扫描件;
2.“本科成绩单”(需加盖教务部门鲜章)电子扫描件;
3.  英语水平证明材料(如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TOEFL成绩,IELTS成绩,GRE/GMAT成绩等)电子扫描件;
4.  国家级、省级获奖证书,科研成果,公开发表论文等材料电子扫描件。
5. 个人简历
说明:能正常访问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swjtu.edu.cn)的报名系统的同学,请将上述申请材料扫描为pdf格式并统一打包,压缩文件主题命名格式为“本科学校-姓名-拟报考专业名称”上传于系统中“上传简历”栏。不能正常访问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swjtu.edu.cn)的报名系统的同学,请自行准备“个人简历”并同上述其它申请材料扫描为pdf格式统一打包,压缩文件主题命名格式为“夏令营+姓名+本科学校”发送至邮箱jxxyjw@swjtu.edu.cn。
关于机械工程学院2021年优秀大学生云上学术夏令营活动完整通知请查阅附件: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1年优秀大学生云上学术夏令营补充通知.pdf
附件【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1年优秀大学生云上学术夏令营补充通知.Pdf】已下载309
  为促进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对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了解,学院将于2019年7月18日-20日举办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疃ü踅沧?、参观、交流等方式,让入选的学员进一步体验未来学术生涯的无穷魅力,同时为接收2020年研究生进行初步遴选工作。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0年优秀大学生云上学术夏令营活动通知
为促进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其学术素养以及加强对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了解,学院将于2020年7月14日举办“机械工程学院2020年优秀大学生云上学术夏令营活动”?;疃ü呱辖沧?、线上交流等方式,让入选的营员进一步对我院各学科专业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为2021年推荐免试研究生进行初步遴选工作。
一、学院概况
机械工程学院是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其前身为唐山路矿学堂机械科,始建于1919年。近百年来,孕育了以沈志云院士等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管理人才。特别是近10年来,学院在科研、教学和学术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作为主持单位,学院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或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建立了全国高?;倒こ萄Э频牡谝桓龉壹洞葱卵芯咳禾搴褪着壹痘祷〗萄哦?;2007年机械工程学科成为国务院学位办批复的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学院主要承?;倒こ萄Э频慕ㄉ?,拥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现有各类研究生1000余人,学院所属部分研究所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有先进驱动节能技术、摩擦学及表面工程、绿色人居工程与建筑节能等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学院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摩擦学及表面工程、车辆及城市轨道装备技术、起重运输与物流装备、机械电子工程、先进制造、机器人及机构学、工业工程、工程热物理与新能源、暖通空调、交通人工环境等。近五年,合计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含国防973项目)、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600余项,合同经费近3亿元。
学院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开展各项学生实践活动为手段,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复合型人才?;笛ё用窃谌笱荡葱律杓拼笕?、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多项科技竞赛中,均载誉而归。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连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学院国内外合作交流频繁,主办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先后与许多国外知名高校、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了学院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二、活动形式及时间:
        1、全部活动线上举行,预计人数500人,详情参见后续通知。
        2、活动时间:2020年7月14日,具体时间和安排另行通知。
三、活动内容:
        1、学院发展历史介绍:介绍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发展历史,以及在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成绩;
        2、知名教授学术讲座:邀请学院知名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做专题讲座。
        3、专业宣讲与推免生面试:各系所负责人介绍专业研究方向、发展历史、专业实验室和研究生毕业去向等,使学生对各专业及研究方向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为2021年推荐免试研究生进行初步遴选工作。
四、申请条件
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身心健康、英语水平良好,愿意攻读硕士研究生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参加我院2020年全国优秀大学生线上学术夏令营活动:
1、985、211或“双一流”建设高校,或所在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的全日制本科三年级在校生(不限专业);或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B及以上学科专业的全日制本科三年级在校生(不限专业);或其他高校的机械类、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类、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专业全日制本科三年级优秀在校生。
2、对所报专业的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科研能力突出者可适当放宽报名条件,申请人须提交科研成果、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等材料。
五、申请程序:
1、申请人在2020年6月29日---7月7日,登陆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swjtu.edu.cn),点击“暑期学术夏令营”专栏,完成注册报名。
2、2020年7月10日前,学院确定入选夏令营营员名单,并将入选学生名单公示于机械工程学院官网“研究生教学”专栏。入选学生需在2020年7月12日前于“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报名系统中确认是否参加,逾期未确认者视为放弃此资格。
3、学院于2020年7月14日举办线上学术夏令营活动。
4、填报夏令营申请表时,请将“个人简历”与下述所有“申请材料”扫描为pdf格式并统一打包,压缩文件主题命名格式为“本科学校-姓名-拟报考专业名称”上传于系统中“上传简历”栏。申请材料清单如下。
六、申请材料:
1.  学生证及身份证电子扫描件;
2.“本科成绩单”(需加盖教务部门鲜章)电子扫描件(若因疫情原因无法加盖公章,请如实提供成绩单和排名证明,并在返校后及时补交);
3.  英语水平证明材料(如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TOEFL成绩,IELTS成绩,GRE/ GMAT成绩等)电子扫描件;(若因疫情原因无法提供,请在返校后及时补交);
4.  国家级、省级获奖证书,科研成果,公开发表论文等材料电子扫描件(若因疫情原因无法提供,请在返校后及时补交)。
七、营员政策
1、营员如获得所在学校的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并在学校规定时间内通过教育部“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完成所有规定流程后,可直接拟录取,并给予一等学业奖学金;
2、营员如未获得所在学校的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但通过参加全国统考并第一志愿报考我院的硕士研究生,复试合格,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八、注意事项
1、学生所申报的各种信息和申请资料必须真实,如有弄虚作假,一经查实,申请人的考核成绩无效,并取消申请人所获得的一切资格。
2、在营期间,营员必须遵守西南交通大学的相关规定,全程参加各项线上活动,一系列线上活动及考核禁止录音录像。
九、联系方式
地址: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机械工程学院01402办公室
电话:028-87600694 薛老师
邮箱:3369569915@qq.com
机械工程学院
2020年6月29日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Heating Gas Ventilation & Air Conditioning
一、适用范围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081404)。
二、培养目标
博士研究生
培养暖通空调领域内能独立、创造性地从事研究、应用工作,具备引领暖通空调学科发展方向、推动学科发展、能组织实施相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工程项目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潜能的行业领军人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培养掌握暖通空调领域系统基础理论和广泛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本专业领域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为本专业输送合格的博士生教育合格生源。
三、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
博士研究生
要求具有高尚品格和人文综合素养,掌握坚实宽广的数学、力学和人工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通晓学科发展前沿和国际化准则,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或探索与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高尚品格和人文综合素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品行优良、身心健康。
2、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四、学制
博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硕博连读生在取得博士学籍后的学制为4年,直博生的学制为5年,在校最长学习年限均为6年。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五、研究方向
1.通风技术
2.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3.暖通空调系统模拟与控制
4.热湿环境理论与技术
六、课程设置
级别 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内容偏重  
学时
学分 学期 考核方式
5级课程 中级课程 公共课 54311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理论 32 2     考试
  第一外国语 应用 48 3     考试
54311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理论 16 1     考试
5431100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理论 16 1     考试
50331001 工程创新方法论 并重 32 2     考试
51921001 科技论文写作 应用 16 1     考查
53021001 信息检索 应用 16 1     考查
公共
基础课
54012001 数值分析※ 理论 48 3     考试
54012002 现代数学物理方程 理论 48 3     考试
54012004 应用模糊数学 理论 48 3     考试
54012005 数理统计与多元统计※ 理论 48 3     考试
专业基础课 50233009 高等工程热力学* 并重 32 2     考试
50233010 高等传热学 并重 32 2     考试
专业课 50224010 智能建筑设备控制技术 应用 32 2     考试
50224011 暖通空调前沿 应用 32 2     考试
50234032 建筑节能原理与技术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33 流体网络分析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34 蓄能技术理论 并重 32 2     考试
实验课 50225007 暖通空调综合实验课 应用 32 2     考查
6级课程
 
 
高级课程 公共
基础课
64012001 应用泛函分析 理论 48 3     考试
专业
基础课
60233008 建筑热物理※ 并重 32 2     考试
专业课 60234014 传热与流动的数值方法
※*
并重 32 2     考试
60234015 能源环境学* 并重 32 2     考查
7级课程 前沿课程 公共课 74311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理论 32 2     考试
7431100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 理论 16 1     考试
70531001 管理系统多变量分析 并重 32 2     考试
71321001 学术期刊英语论文写作 应用 32 2     考试
71321003 英语(二外) 应用 32 2     考试
公共基础课 74012001 现代数学 理论 48 3     考试
74012002 可靠性数学 理论 48 3     考试
74032001 粗糙集模型及其应用 并重 32 2     考试
专业课 70234006 建筑热过程理论※ 并重 32 2     考查
70234007 室内空气品质 并重 32 2     考查
70234008 建筑通风 并重 32 2     考查
注: 1. 以外语教材、外语授课的课程在课程名称的后面填“*”;
2. 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名称后面填“※”。
实践教学环节
级别 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内容偏重  
学时
学分 学期 考核方式
5级 中级 环节 54316100 形势与政策 理论 16 0   考查
50216001 学术报告(至少参加5次) 理论 16 1     考查
50236002 前沿技术专题(至少听5个) 并重 16 1     考查
实践 50226001 科研实践 应用 16 1     考查
50226002 专业实践 应用 80 5     考查
7级 前沿 环节 70216001 前沿性学术专题(不少于4个,每个4~10学时) 理论 32 2     考查
70216002 学术报告(至少参加8次,其中本人主讲1次) 理论 16 1     考查
七、选课要求
博士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16学分)
学习补修课程、低于6级课程不计学分,学习6级以上(含6级)课程按课程学分计算。
7级公共课:≥2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为必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为选修)。
6级以上(含6级)公共基础课总学分:≥2学分。
6级以上(含6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总学分:≥9学分(且7级专业课应不少于5学分)。7级实践教学环节:≥3学分(《前沿性学术专题》、《学术报告》为必修)。
*对于跨学科的博士研究生按导师要求暖通空调相关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
*对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建议选修一门跨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
硕博连读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39学分)
学习补修课程、低于5级课程不计学分,可选5级中的应用课,但不计入学分,学习5级以上(含5级)其他课程可按课程学分计算。
5级以上(含5级)公共课总学分:≥8学分(第一外国语必修一门,《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其中7级公共课:≥2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为必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为选修)。
5级以上(含5级)公共基础课总学分:≥6学分,其中7级公共基础课≥2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总学分:≥20学分,其中6级以上(含6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总学分:≥9学分(至少选学一门外文教材,外语授课课程,且7级专业课应不少于5学分)。
5级实践教学环节:≥1学分(《科研实践》、《形势与政策》为必修)。
7级实践教学环节:≥3学分(《前沿性学术专题》、《学术报告》为必修)。
*对于跨学科的研究生按导师要求暖通空调相关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
*对本学科研究生建议选修一门跨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
直博生】(总学分不低于39学分)
学习补修课程、低于5级课程不计学分,可选5级中的应用课,但不计入学分,学习5级以上(含5级)其他课程可按课程学分计算。
5级以上(含5级)公共课总学分:≥8学分(第一外国语必修一门,《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其中7级公共课:≥2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为必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为选修)。
5级以上(含5级)公共基础课总学分:≥6学分,其中7级公共基础课≥2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总学分:≥20学分,其中6级以上(含6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总学分:≥9学分(至少选学一门外文教材,外语授课课程,且7级专业课应不少于5学分)。
5级实践教学环节:≥1学分(《科研实践》、《形势与政策》为必修)。
7级实践教学环节:≥3学分(《前沿性学术专题》、《学术报告》为必修)。
*对于跨学科的研究生按导师要求暖通空调相关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
*对本学科研究生建议选修一门跨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26学分)
学习补修课程、低于5级课程不计学分,可选5级中的应用课及7级课程,但不计入学分,选5级课程中的理论或并重课程及6级课程可按课程学分计算。
5级公共课:≥6学分(第一外国语必修一门,《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5级以上(含5级)公共基础课总学分:≥4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基础课总学分:≥6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课和实验课总学分:≥8学分。
5级实践教学环节:≥2学分(《形势与政策》、《科研实践》、《学术报告》必修)。
*对于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暖通空调相关的本科课程。
八、论文工作与学位授予
博士研究生
论文工作参照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执行,通过论文答辩并经研究生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后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论文工作参照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执行,通过论文答辩并经研究生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后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博士研究生
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团队作用的培养机制。应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应在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中培养博士生的开拓创新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践行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培养方式应紧密结合科学研究,围绕培养其创新能力为主线,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应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十、实践环节
博士研究生
在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实践环节上,应积极营造创新、合作和竞争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校内外科研实践基地的作用,践行知行统一,将课内实验、课外科技创新、国内外企业实训、科研实战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和“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科学精神。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科研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理工类学科的研究生要加强科学实验训练。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研究生应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与分析。
十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博士研究生
把博士研究生的实训活动融合到国际工程项目中;拓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领域;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科竞赛、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支持学生参与海外高校的暑期课程或学术暑假;加强与国际名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力度;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和指导研究生;承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在课程体系建设、科研实践体系建设和论文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建设,建立并实施常态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国际交流项目与规模,有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Testing and Measuring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ation
 
一、适用范围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二级学科(080402),仪器仪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领域)(085203)。
二、培养目标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并具有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精神的能从事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有坚实深厚的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深入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发展动态,系统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具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组织管理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仪器仪表领域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要求掌握仪器仪表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解决仪器仪表工程领域工程实际问题或从事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能力。
三、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1.具有高尚品格和人文综合素养;
2.掌握有关测试理论、方法和仪器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具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组织管理才能;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科技写作能力。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掌握现代仪器仪表设计理论和方法,相关的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技术和试验技术;
2.具有从事测试技术、控制技术、仪器仪表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工程设计和开发的工作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科技写作能力。
四、学制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
五、研究方向
1.智能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2. 嵌入式系统及虚拟、网络化仪器技术;
3. 现代测控技术及系统;
4. 现代传感器及信息处理技术。
六、课程设置
级别 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内容偏重  
学时
学分 学期 考核方式
5级课程 中级课程 公共课 54311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理论 32 2     考试
  第一外国语 应用 48 3     考试
54311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理论 16 1     考试
5431100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理论 16 1     考试
50331001 工程创新方法论 并重 32 2     考试
51921001 科技论文写作 应用 16 1     考查
53021001 信息检索 应用 16 1     考查
公共基础课 54012001 数值分析※ 理论 48 3     考试
54012003 随机过程与时间序列分析 理论 48 3     考试
54012004 应用模糊数学 理论 48 3     考试
54012005 数理统计与多元统计※ 理论 48 3     考试
54012006 矩阵分析※ 理论 48 3     考试
专业基础课 50233008 传感器工程学※ 并重 32 2     考试
专业课 50224009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应用 32 2     考试
50234026 测控系统建模与仿真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27 网络化测控系统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28 计算机图像处理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29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30 振动测试与信号分析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31 时域离散随机信号处理及实现 并重 32 2     考试
实验课 50225002 机电测控技术综合实验课 应用 32 2     考查
6级课程
 
 
高级课程 公共
基础课
64012001 应用泛函分析 理论 48 3     考试
专业
基础课
60233006 先进控制理论设计与应用    ※ 并重 32 2     考试
60233007 先进测试技术与应用(英文)*※ 并重 48 3     考试
注: 1. 以外语教材、外语授课的课程在课程名称的后面填“*”;
2. 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名称后面填“※”。
 
实践教学环节
级别 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内容偏重  
学时
学分 学期 考核方式
5级 中级 环节 54316100 形势与政策 理论 16 0   考查
50216001 学术报告(至少参加5次) 理论 16 1     考查
50236002 前沿技术专题(至少听5个) 并重 16 1     考查
实践 50226001 科研实践 应用 16 1     考查
50226002 专业实践 应用 80 5     考查
 
七、选课要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26学分)
学习补修课程、低于5级课程不计学分,可选5级中的应用课及7级课程,但不计入学分,选5级课程中的理论或并重课程及6级课程可按课程学分计算。
5级公共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为必修。
5级公共课:第一外国语(3学分)为必修(可按要求申请免修)。
5级公共课:《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二选一(1学分)。
5级以上(含5级)公共基础课:≥4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总学分:≥14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6学分;专业课:≥8学分。且必须修一门全英文讲授的课程。
5级实践教学环节:≥2学分(《形势与政策》、《学术报告》、《科研实践》为必修)。
*对于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下列本科课程;
《信号与系统》、《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控制工程》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
学习补修课程、低于5级课程不计学分,可选7级课程,但不计入学分,5级课程中的应用课、并重课及6级课程可按课程学分计算。
5级公共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为必修。
5级公共课:第一外国语(3学分)为必修(可按要求申请免修)。
5级公共课:《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二选一(1学分)。
5级以上(含5级)公共基础课:≥4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总学分:≥12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6学分;专业课:≥6学分。且必须修一门全英文讲授的课程。
5级以上(含5级)实验课程学分:≥2学分。
5级实践教学环节:≥6学分(《前沿技术专题》、《专业实践》为必修)。
*对于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下列本科课程;
《信号与系统》、《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控制工程》
八、论文工作与学位授予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1、选题
选择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应尽量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论文选题必须经导师同意并通过论证。
2、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内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生应在开题报告会上广泛征求意见,由相关学科专家审定后确定。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内容要求:拟选课题的国内外动态、水平;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预期达到的结果、水平;论文工作安排;进行该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等。
3、制定论文工作计划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论文工作计划,计划中应对完成论文的研究方法、试验方案与手段、经费与设备、论文撰写、完成期限和预期达到的结果等,做出详细的安排和说明。
4、学位论文评议、答辩和学位
按学位办公室相关规定执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选题。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或实际意义的课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2.开题报告。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开学后的一个月内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生应在开题报告会上广泛征求意见,由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审定后确定。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内容要求:拟选课题的国内外动态、水平;所选课题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预期达到的结果、水平;论文工作安排;进行该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等。
3.制定论文工作计划。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论文工作计划。计划中应对完成论文的研究方法、试验方案与手段、经费与设备、论文撰写、完成期限和预期达到的结果等,做出详细的安排和说明。
4.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实践环节和撰写工作,经导师审定论文初稿,同意提交答辩者,可向所在院(系、中心)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硕士生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选定2-3位论文评阅专家,专家职务要求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专家审阅后,对论文写出详细的评语,供答辩委员会参考。此外,对论文是否达到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的水平、可否提交答辩等提出意见。如一名评阅人的评语属否定的,由院(系、中心)另聘一名评阅人复审;如二名评阅人的评语属否定的,不能组织论文答辩。
论文评阅通过后由分委会确定答辩日期,审批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7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两名是来自工矿企业、工程建设、政府部门、设计单位的专家。
答辩委员会应本着“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及研究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就是否建议授予学位作出决定。决议以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通过,且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有效。
答辩通过后,再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则授予硕士学位。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1、以优化知识结构,加强实践能力为主。即采取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既要使硕士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培养其科学研究和独立设计的能力。
2、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研究生在读期间除了学习课程之外,须结合研究方向查阅相关文献、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以及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
3、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2-3人的指导小组,由导师负责,实行导师个别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导师应由学术水平较高,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有成绩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结合仪器仪表专业的职业背景,以高级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学习、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式培养研究生。
2.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或“学校独立培养”的方式进行。
3.对“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采用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与学习指导,校外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学习指导,并为研究生参与适当的工程课题提供条件,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应用能力。
4.部分科研条件优越并承担工程项目的教研室,可采用“学校独立培养”的方式进行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应承担相应工程项目的设计、分析任务,达到实践学习的目的。
5.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教学、讨论班和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十、实践环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科研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结合研究课题进行相应的实验或试验研究。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专业实践要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一年并完成全部个人培养计划的课程学习后方可进入专业实践阶段,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但最长不能超过一年。
2.专业实践形式与教师职责
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专业实践,导师可根据实际条件自由选择以下方式:
(1)结合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践。
(2)依托学校建立的实验室、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践。
采用以上两种实践方式时,导师为指导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责任教师,并由导师指定学生专业实践的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可以是导师本人或其他教师。
(3)进入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科研资源,由导师与实践基地辅导教师共同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
(4)研究生结合本人的毕业去向,自行联系实践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采用以上两种实践方式时,导师只作为指导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责任教师,辅导教师由实践单位指派。
3.专业实践申请
研究生于第一学年第2学期结束前与指导教师一起制定个人专业实践计划,并填写《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上报所在学院。
4.专业实践纪律
(1)参加专业实践的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和实践基地有关人员的指导下,按照个人专业实践计划表,认真完成实践任务,严格遵守实践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
(2)学生在实习期间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应以书面形式向指导教师请假,自行联系实践的学生请假应获得实践单位相关人员的同意。累计缺勤时间(含请假时间)超过规定实践时间三分之一(含三分之一)者,不能参加实践考核。
(3)学生在专业实践期间要定期填写实践登记表,并按时完成实践作业和报告。
(4)学生应严格遵守学术职业道德规范的规定,严禁抄袭他人实践成果。
5.专业实践考核
(1)考核提交材料。
u 《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登记表》。
u 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总结报告。
u 《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登记表》。
(2)考核方式。
由学院组织学院专家、学生导师、学生实践辅导教师组成专家组参加研究生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研究生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或展示个人的实物成果。专家组根据研究生的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基地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几个及格”四个等级评定成绩。
(3)考核结果
u 考核成绩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获得专业实践8学分。
u 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未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未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本人须向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学院批准后,重新进行专业实践。
十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在课程体系建设、科研实践体系建设和论文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建设,与国内外在仪器科学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大学、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定期地邀请国内或国际上知名的学者、教授来讲学,以期拓展研究生的视野,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动力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Power Machinery and Engineering
一、适用范围
动力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080703)。
二、培养目标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培养从事动力机械及工程设计、教学、科研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本学科毕业的硕士生应具有动力机械及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动力机械研究开发、设计、控制、节能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以及计算机辅助计算和设计方法。具有开展本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一到两门外语。
三、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要求具有高尚品格和人文综合素养,应掌握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四、学制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学制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五、研究方向
1. 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
2. 动力机械强度及可靠性
3. 内燃机振动噪声控制与故障诊断
4. 动力机械电子控制
 
 
 

六、课程设置
级别 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内容偏重  
学时
学分 学期 考核方式
5级课程
 
 
中级课程 公共课 54311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理论 32 2     考试
  第一外国语 应用 48 3     考试
54311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理论 16 1     考试
5431100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理论 16 1     考试
50331001 工程创新方法论 并重 32 2     考试
51921001 科技论文写作 应用 16 1     考查
53021001 信息检索 应用 16 1     考查
公共
基础课
54012001 数值分析 理论 48 3     考试
54012002 现代数学物理方程 理论 48 3     考试
专业基础课 50233011 热能动力机械强度与可靠性※ 并重 32 2     考试
50233012 高等内燃机原理 ※ 并重 32 2     考试
50233013 内燃机振动控制※ 并重 32 2     考试
专业课 50224004 汽车尾气排放检测与控制  应用 32 2     考试
50234035 现代工程信号处理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36 流体流动数值计算方法  并重 48 3     考试
50234037 汽车环保与节能技术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38 内燃机燃烧与排放学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39 动力机械智能维护系统 并重 32 2     考试
50233009 高等工程热力学 并重 32 2     考试
6级课程
 
高级课程 公共
基础课
64012001 应用泛函分析 理论 48 3     考试
注: 1. 以外语教材、外语授课的课程在课程名称的后面填“*”;
2. 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名称后面填“※”。

实践教学环节
级别 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内容偏重  
学时
学分 学期 考核方式
5级 中级 环节 54316100 形势与政策 理论 16 0   考查
50216001 学术报告(至少参加5次) 理论 16 1     考查
实践 50226001 科研实践 应用 16 1     考查
七、选课要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26学分)
学习补修课程、低于5级课程不计学分,可选5级中的应用课及7级课程,但不计入学分,选5级课程中的理论或并重课程及6级课程可按课程学分计算。
5级公共课:≥6学分(第一外国语必修一门,《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5级以上(含5级)公共基础课总学分:≥4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基础课总学分:≥6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课总学分:≥8学分。
5级实践教学环节:≥2学分(《形势与政策》、《科研实践》、《学术报告》必修)。
八、论文工作与学位授予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1、选题
选择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应尽量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论文选题必须经导师同意并通过论证。
2、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内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生应在开题报告会上广泛征求意见,由相关学科专家审定后确定。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内容要求:拟选课题的国内外动态、水平;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预期达到的结果、水平;论文工作安排;进行该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等。
3、制定论文工作计划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论文工作计划,计划中应对完成论文的研究方法、试验方案与手段、经费与设备、论文撰写、完成期限和预期达到的结果等,做出详细的安排和说明。
4、学位论文评议、答辩和学位
按学位办公室相关规定执行。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应紧密结合科学研究,围绕培养其创新能力为主线,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应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十、实践环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科研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理工类学科的研究生要加强科学实验训练。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研究生应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与分析。
十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在课程体系建设、科研实践体系建设和论文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建设,建立并实施常态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国际交流项目与规模,有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Mechanical Engineering
一、适用范围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0802),全日制专业学位(机械工程)(085201),全日制专业学位(车辆工程)(085234)。
二、培养目标
博士研究生
本专业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秀、崇尚科学、追求卓越、治学严谨、作风踏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引领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方向、推动该学科的发展和组织实施相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工程项目,具有国际竞争潜能的机械行业高层次科技拔尖人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该专业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秀、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掌握机械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独立从事机械工程领域里的科学研究工作的高层次创新性技术人才和博士生的后备人才。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机械工程领域(085201):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具备机械工程领域相关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机械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倒こ塘煊蛳喙厣杓?、制造、控制、管理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的机械工程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车辆工程领域(085234):
本专业培养铁道机车车辆及汽车工程领域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掌握铁路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汽车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三、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
博士研究生
通晓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动向和国际化准则,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组织协调能力,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探索与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本学科相关的问题。能够综合应用机械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机械设计、制造、控制和生产领域中的关键问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良好的表达能力。
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研究及科学研究问题;能够对大型工程系统和科学研究进行组织管理,且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创新能力:具有战略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够对复杂产品进行开发、设计;具有工程项目研究、开发和集成能力,工程技术创新和工程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应对?;胪环⑹录哪芰鸵欢ǖ牧斓寄芰?。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机械工程领域(085201):
1. 掌握机械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某一研究方向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2.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
3. 具备良好的机械工程专业素质,能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机械工程领域中的设计、制造、控制、生产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从事机械工程相关领域中的科学研究素质。
4.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发现或提出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引进或采用新技术措施实现技术进步等问题。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车辆工程领域(085234):
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对铁道机车车辆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或汽车的研究领域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难题, 具备从事相关专项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具备该领域技术创新的专业素质。
四、学制
博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硕博连读生在取得博士学籍后的学制为4年,直博生的学制为5年,在校最长学习年限均为6年。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五、研究方向
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2. 机械电子工程
3.机械设计及理论
4.车辆工程
5.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与装备
 
 

六、课程设置
级别 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内容偏重 学时 学分 学期 考核方式
5级课程 中级课程 公共课 54311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理论 32 2     考试
  第一外国语 应用 48 3     考试
54311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理论 16 1     考试
5431100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理论 16 1     考试
50331001 工程创新方法论 并重 32 2     考试
51921001 科技论文写作 应用 16 1     考查
53021001 信息检索 应用 16 1     考查
公共
基础课
54012001 数值分析※ 理论 48 3     考试
54012002 现代数学物理方程 理论 48 3     考试
54012003 随机过程与时间序列分析 理论 48 3     考试
54012004 应用模糊数学 理论 48 3     考试
54012005 数理统计与多元统计※ 理论 48 3     考试
54012006 矩阵分析※ 理论 48 3     考试
51212001 弹性力学※ 理论 48 3     考试
51212002 塑性力学 理论 48 3     考试
51212003 有限元方法 理论 48 3     考试
51232001 振动理论及应用 并重 48 3     考试
专业基础课 50233001 优化设计与机械创新   ※ 并重 32 2     考试
50233002 机器人学 *(英文)  ※ 并重 32 2     考试
50233003 计算几何及曲面造型   ※ 并重 32 2     考试
50233004 汽车声振舒适性理论与方法 ※ 并重 32 2     考试
50233005 汽车系统动力学 ※         并重 32 2     考试
50233006 机车车辆系统动力学 ※ 并重 32 2     考试
50233007 铁道机车车辆强度设计方法 ※ 并重 32 2     考试
专业课 50224001 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 应用 32 2     考试
50224002 金属材料性能 应用 32 2     考试
50224003 高等机械设计 应用 32 2     考试
50224005 汽车CAE技术 应用 32 2     考试
50224006 列车通信网络 应用 32 2     考试
50224007 工程设计数字技术 应用 32 2     考试
50224008 液压元件与系统仿真 应用 32 2     考试
50234001 先进制造技术*(英文)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02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03 智能化数字监测与控制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04 微机系统设计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05 高等机械CAD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06 光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与系统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07 现代液压流体解析技术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08 电液伺服系统设计       *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09 电液比例技术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10 工程机械控制技术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11 列车运行监控技术与列车自动控制系统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12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技术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13 高速动车组技术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14 城市轨道车辆制动技术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15 城市轨道车辆电气与信息系统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16 多轴联动数控加工技术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17 数控装置及伺服系统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18 摩擦学动力学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19 摩擦与磨损原理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20 摩擦学分析测试技术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21 汽车现代设计理论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22 基于Web的虚拟设计与装配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23 面向机械工程的计算智能技术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24 工程软件设计技术 并重 32 2     考试
50234025 计算机图形学 并重 32 2     考试
实验课 50225001 先进制造综合实验 应用 32 2     考查
50225002 机电测控技术综合实验 应用 32 2     考查
50225003 摩擦磨损综合实验 应用 32 2     考查
50225004 机械综合设计与创新实验 应用 32 2     考查
50225005 起重与工程机械综合实验 应用 32 2     考查
50225006 汽车工程综合实验 应用 32 2     考查
6级课程
 
高级课程 公共
基础课
64012001 应用泛函分析 理论 48 3     考试
专业
基础课
60233001 可靠性工程           ※ 并重 48 3     考试
60233002 现代制造技术基础理论 ※ 并重 48 3     考试
60233003 机器学习*(英文)    ※ 并重 48 3     考试
60233004 摩擦学前沿 *(英文) ※ 并重 48 3     考试
60233005 摩擦与润滑理论 *(英 ※ 并重 48 3     考试
专业课 60234001 非线性机械动力系统及其控制*(英文) 并重 48 3     考试
60234002 现代模具设计方法 并重 48 3     考查
60234003 制造技术前沿(专题讲座) 并重 32 2     考查
60234004 机械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 并重 32 2     考查
60234005 CAD/CAE/CAM一体化工程 并重 48 3     考查
60234006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理论 并重 32 2     考试
60234007 复合及混合驱动技术 并重 48 3     考查
60234008 物流理论与装备 并重 48 3     考试
60234009 机械结构强度 并重 48 3     考试
60234010 铁道与城市轨道车辆技术 并重 48 3     考试
60234011 纳米摩擦学与生物摩擦学 并重 48 3     考试
60234012 金属物理学 并重 48 3     考查
60234013 汽车噪声与振动 并重 48 3     考查
7级课程 前沿课程 公共课 74311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理论 32 2     考试
7431100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 理论 16 1     考试
70531001 管理系统多变量分析 并重 32 2     考试
71321001 学术期刊英语论文写作 应用 32 2     考试
71321003 英语(二外) 应用 32 2     考试
公共基础课 74012001 现代数学 理论 48 3     考试
74012002 可靠性数学 理论 48 3     考试
74032001 粗糙集模型及其应用 并重 32 2     考试
专业课 70234001 机电液系统分析与优化技术*(英文) 并重 32 2     考查
70234002 机械系统动力学 并重 32 2     考查
70234003 固体力学基础 并重 48 3     考查
70234004 车辆空气动力学 并重 48 3     考试
70234005 虚拟现实技术 并重 32 2     考查
注: 1. 以外语教材、外语授课的课程在课程名称的后面填“*”;
2. 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名称后面填“※”。

实践教学环节
级别 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内容偏重  
学时
学分 学期 考核方式
5级 中级 环节 54316100 形势与政策 理论 16 0   考查
50216001 学术报告(至少参加5次) 理论 16 1     考查
50236002 前沿技术专题(至少听5个) 并重 16 1     考查
实践 50226001 科研实践 应用 16 1     考查
50226002 专业实践 应用 80 5     考查
7级 前沿 环节 70216001 前沿性学术专题(不少于4个,每个4~10学时) 理论 32 2     考查
70216002 学术报告(至少参加8次,其中本人主讲1次) 理论 16 1     考查
七、选课要求
博士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16学分)
学习补修课程、低于6级课程不计学分,学习6级以上(含6级)课程按课程学分计算。
7级公共课:≥2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为必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为选修)。
6级以上(含6级)公共基础课总学分:≥2学分。
6级以上(含6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总学分:≥9学分(且7级专业课应不少于5学分)。
7级实践教学环节:≥3学分(《前沿性学术专题》、《学术报告》为必修)。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选修一门跨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
硕博连读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39学分)
学习补修课程、低于5级课程不计学分,可选5级中的应用课,但不计入学分,学习5级以上(含5级)其他课程可按课程学分计算。
5级以上(含5级)公共课总学分:≥8学分(第一外国语必修一门,《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其中7级公共课:≥2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为必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为选修)。
5级以上(含5级)公共基础课总学分:≥6学分,其中7级公共基础课≥2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基础课总学分:≥6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课总学分:≥14学分,其中6级以上(含6级)专业课总学分:≥8学。
5级实践教学环节:≥1学分(《科研实践》、《形势与政策》为必修)。
7级实践教学环节:≥3学分(《前沿性学术专题》、《学术报告》为必修)。
*对本学科博士研究生,选修一门跨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
注:至少选学一门外文教材,外语授课课程。
直博生】(总学分不低于39学分)
学习补修课程、低于5级课程不计学分,可选5级中的应用课,但不计入学分,学习5级以上(含5级)其他课程可按课程学分计算。
5级以上(含5级)公共课总学分:≥8学分(第一外国语必修一门,《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其中7级公共课:≥2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为必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为选修)。
5级以上(含5级)公共基础课总学分:≥6学分,其中7级公共基础课≥2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基础课总学分:≥6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课总学分:≥14学分,其中6级以上(含6级)专业课总学分:≥8学。
5级实践教学环节:≥1学分(《科研实践》、《形势与政策》为必修)。
7级实践教学环节:≥3学分(《前沿性学术专题》、《学术报告》为必修)。
*对本学科博士研究生,选修一门跨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
注:至少选学一门外文教材,外语授课课程。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26学分)
学习补修课程、低于5级课程不计学分,可选5级中的应用课及7级课程,但不计入学分,选5级课程中的理论或并重课程及6级课程可按课程学分计算。
5级公共课:≥6学分(第一外国语必修一门,《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5级以上(含5级)公共基础课总学分:≥4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基础课总学分:≥6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课总学分:≥8学分。
5级实践教学环节:≥2学分(《形势与政策》、《科研实践》、《学术报告》必修)。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
学习补修课程、低于5级课程不计学分,可选7级课程,但不计入学分,5级课程中的应用课、并重课及6级课程可按课程学分计算。
5级公共课:≥6学分(第一外国语必修一门,《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5级以上(含5级)公共基础课:≥4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基础课:≥6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课:≥6学分。
5级实验课:≥2学分。
5级实践教学环节:≥6学分(《专业实践》、《前沿性技术专题》必修)。
八、论文工作与学位授予
博士研究生
本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锐意进取、迎接挑战”的宗旨,以学术创新为主线,围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复杂或前沿科技问题,鼓励自由探索,开展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瞄准国际水平,创新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建立高水平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机制。论文工作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选题、开题报告、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审、学位论文评议、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
1、选题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要鼓励博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开展学位论文工作。
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应该强调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的重点科研项目等相结合。
2、开题报告
(1)内容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论证;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开题报告所用表格由研究生院统一制定,由各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提供,开题报告必须用计算机编辑、打印。
(2)开题报告的审议
开题报告的审议由各学院组织实施。
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应张贴海报)。由各学院聘请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专家中的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不低于50%。应同时邀请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督察组的相关专家参加。
博士生在开题报告会上应就所选课题进行详细报告。导师可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专家对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并提出书面论证意见。凡开题报告未能提出创新点的,不予通过。
(3)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按优、通过、不通过三级评定成绩,该成绩作为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成绩。对“不通过”者允许半年内修改、补充,再次申请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取消博士生资格。
(4)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专家审议意见、结论,分别于每年 6 月底和 12 月底前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和学位办公室备案、存档。
3、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论文题目经学院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论证通过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拟订论文工作计划,包括论文工作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进行方式、完成期限等。对于科研经费的来源,试验器材的采购和加工计划等应尽早提前考虑并采取必要措施。
博士生的科研及其论文工作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由学校下达的博士生业务费,只能解决部分少量器材、调研、上机、试验等费用。
4、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学位论文的中期考核是加强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一次阶段性考核。
(1)中期考核时间
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的时间一般应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的一年左右进行。
(2)中期考核的组织和实施。
中期考核工作由各学院组织实施。
博士生必须在中期考核时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介绍论文发表情况,并制定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下一步论文发表计划和拟发表论文等内容。
博士生的中期考核报告必须以书面形式送交。导师对该生的中期报告给出评语,评语应包括对该生已有工作的评价、计划完成情况,以及对后续工作的估计。
中期考核小组一般应由原开题报告专家论证小组成员组成??己诵∽楦莶┦可闹衅诳己吮ǜ婧偷际Φ钠兰?,对博士学位论文的阶段性工作进行评价。
学位论文中期考核可结合研究生的学术讨论或专题研究报告会进行。
(3)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结论可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档。对于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考核小组应提出整改方向,并在半年后再次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如仍不合格,则应中断博士生培养。
(4)博士生学位论文中期考核表由研究生院统一印制??己吮ǜ婕捌淦兰?、结论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和学位办公室备案、存档。
5、学位论文预审、评议、答辩和学位
按学位办公室相关规定执行。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1、选题
选择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应尽量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论文选题必须经导师同意并通过论证。
2、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内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生应在开题报告会上广泛征求意见,由相关学科专家审定后确定。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内容要求:拟选课题的国内外动态、水平;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预期达到的结果、水平;论文工作安排;进行该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等。
3、制定论文工作计划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论文工作计划,计划中应对完成论文的研究方法、试验方案与手段、经费与设备、论文撰写、完成期限和预期达到的结果等,做出详细的安排和说明。
4、学位论文评议、答辩和学位
按学位办公室相关规定执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或实际意义的课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2)开题报告
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开学后的一个月内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生应在开题报告会上广泛征求意见,由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审定后确定。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内容要求:拟选课题的国内外动态、水平;所选课题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预期达到的结果、水平;论文工作安排;进行该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等。
(3)制定论文工作计划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论文工作计划。计划中应对完成论文的研究方法、试验方案与手段、经费与设备、论文撰写、完成期限和预期达到的结果等,做出详细的安排和说明。
(4)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实践环节和撰写工作,论文初稿经导师审定,同意提交答辩者,可向所在院(系、中心)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硕士生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选定2-3位具备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的论文评阅专家,专家审阅后,对论文写出详细的评语,供答辩委员会参考。此外,对论文是否达到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的水平、可否提交答辩等提出意见。如一名评阅人的评语属否定的,由院(系、中心)另聘一名评阅人复审;如二名评阅人的评语否定,不能组织论文答辩。
论文评阅通过后由分委会审批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和确定答辩日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7名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两名是来自厂矿企业、工程建设、政府部门、设计单位的专家。
答辩委员会应本着“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及研究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就是否建议授予学位作出决定。决议以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通过,且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有效。
答辩通过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并授予硕士学位。
(5)论文形式与评价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的特点,选用适当的学位论文形式,并制定相应的要求与评价标准。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博士研究生
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团队作用的培养机制。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应在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中培养博士生的开拓创新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践行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应紧密结合科学研究,培养其创新能力为主线,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应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结合机械工程专业的职业背景,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课程学习、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式培养研究生。
(2)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或“学校独立培养”的方式进行。
(3)对“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采用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与学习指导,校外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学习指导,并为研究生参与适当的工程课题提供条件,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应用能力。
(4)部分科研条件优越并承担工程项目的单位,可采用“学校独立培养”的方式进行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应承担相应工程项目的设计、分析,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5)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讨论班和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十、实践环节
博士研究生
积极营造创新、合作和竞争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校内外科研实践基地的作用,践行知行统一,将课内实验、课外科技创新、国内外企业实训、科研实战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和“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科学精神。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实践环节上,充分发挥校内外科研实践基地的作用,践行知行统一,将课内实验、课外科技创新、国内外企业实训、科研实战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和“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科学精神。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专业实践要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一年并完成全部个人培养计划的课程学习后方可进入专业实践阶段,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但最长不能超过一年。
2.专业实践形式与教师职责
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专业实践,导师可根据实际条件自由选择以下方式:
(1)结合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践。
(2)依托学校建立的实验室、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践。
采用以上两种实践方式时,导师为指导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责任教师,并由导师指定学生专业实践的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可以是导师本人或其他教师。
(3)进入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科研资源,由导师与实践基地辅导教师共同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
(4)研究生结合本人的毕业去向,自行联系实践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采用以上两种实践方式时,导师作为指导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责任教师,辅导教师由实践单位指派。
3专业实践申请
研究生于第一学年第2学期结束前与指导教师一起制定个人专业实践计划,并填写《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上报所在学院。
4.专业实践纪律
(1)参加专业实践的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和实践基地有关人员的指导下,按照个人专业实践计划表,认真完成实践任务,严格遵守实践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
(2)学生在实习期间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应以书面形式向指导教师请假,自行联系实践的学生请假应获得实践单位相关人员的同意。累计缺勤时间(含请假时间)超过规定实践时间三分之一(含三分之一)者,不能参加实践考核。
(3)学生在专业实践期间要定期填写实践登记表,并按时完成实践作业和报告。
(4)学生应严格遵守学术职业道德规范的规定,严禁抄袭他人实践成果。
5.专业实践考核
(1)考核提交材料。
u 《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登记表》。
u 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总结报告。
u 《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登记表》。
(2)考核方式。
由学院组织学院专家、学生导师、学生实践辅导教师组成专家组听取研究生专业实践专题报告,研究生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或展示个人的实物成果。专家组根据研究生的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基地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几个及格”四个等级评定成绩。
(3)考核结果
u 考核成绩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获得专业实践8学分。
u 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未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u 未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本人须向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学院批准后,重新进行专业实践。
十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博士研究生
把博士研究生的实训融合到国际工程项目中;拓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领域;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科竞赛、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支持学生参与海外高校的暑期课程或学术暑假;加强与国际名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力度;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和指导研究生;承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针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支持学生参与海外高校的暑期课程或学术暑假;加强与国际名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力度;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和指导研究生。
 
仪器仪表工程领域Apparatus and Instrument Engineering
 
  • 培养目标
培养仪器仪表领域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要求掌握仪器仪表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解决仪器仪表工程领域工程实际问题或从事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能力。
  • 基本能力
1.掌握现代仪器仪表设计理论和方法,相关的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技术和试验技术;
2.具有从事测试技术、控制技术、仪器仪表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工程设计和开发的工作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科技写作能力。
  • 主要研究方向
1.现代测控技术与系统
2.智能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车辆工程领域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 of Vehicle Engineering
 
  •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铁道机车车辆及汽车工程领域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掌握铁路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汽车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 基本能力
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对铁道机车车辆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或汽车的研究领域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难题, 具备从事相关专项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具备该领域技术创新的专业素质。
  • 主要研究方向
1. 机车车辆新技术
2.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新技术
3. 汽车新技术

添加西南交通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西南交通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南交通大学报录比、西南交通大学考研群、西南交通大学学姐微信、西南交通大学考研真题、西南交通大学专业目录、西南交通大学排名、西南交通大学保研、西南交通大学公众号、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南交通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西南交通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姐微信


加学姐微信,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西南交通大学考研网由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
im钱包如何取消等待打包-下载imtoken钱包-imtoken怎么找回原来的币-imtoken钱包怎么取消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