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研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考研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考研

相关专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Ad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因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个不错的学校,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请各位准备报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考研的同学注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的数据。因为每年都有不少人报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考研,竞争激烈,所以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研究生的考研人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 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另外考研派也会为大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考研的参考书目、考研大纲、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等联系方式。希望你考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学专业研究生,考研是个孤独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祝愿各位考研的学生好好复习备考,来年上个985/211,实现自己的名校研究生梦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考研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系统的公共气象服务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气象、新闻媒介、环保、农业、国土资源、交通、国防等相关部门、科研单位、高校从事公众气象服务、气象预报服务、能源开发利用、防灾减灾和气象保障等方面的业务、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公共气象服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现代应用气象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等实验技能,具备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1.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公共气象服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发展情况;
4.熟悉我国气象业务、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气象现代化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5.了解公共气象服务学科前沿、应用背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件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动手能力,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 农业气象学、气象服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
主要课程 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产业工程气象学、应用气象学方法、气象服务学、气象工程管理、大众传媒学等课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践 天气预报综合实习、应用气象实习、大气探测实习、公共气象服务实习。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 应用气象学、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学等专业。
学生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到政府机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与气象、农业、国防、民航等相关的科研、教学、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F07
    科目名称:普通气象学
    第一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研究大气科学的基本物理原理,并对范围广泛的大气现象进行初步的描述和解释。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并掌握有关大气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要求掌握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气的垂直分层、辐射能在大气中的传输、大气热力学、云雾降水物理学以及大气化学和大气污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第二部分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大气概述
    1、了解地球大气的成分和大气的重要性。
    2、掌握空气状态方程和主要的气象要素。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
    4、掌握大气静力学方程及其物理意义。
    5、掌握压高公式及标准大气的定义。
    6、熟悉气压场的表示方法及基本型式。
    7、掌握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第二章大气辐射学
    1、掌握辐射的基本概念。
    2、掌握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3、了解太阳辐射并掌握其在大气中的衰减规律。
    4、掌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并掌握地球辐射的有关知识。
    5、掌握地面辐射差额和能量平衡模式及其结论。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1、掌握热流量方程。
    2、掌握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及饱和湿空气的绝热变化。
    3、掌握干、湿绝热过程和方程,抬升凝结高度、位温、假相当位温。
    4、掌握热力学图解及应用,会用T-lnP图求各特征量及判定气层稳定度。
    5、掌握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判别方法及影响大气层结变化的因子。
    第四章云、雾和降水物理学
    1、了解水(分)循环·相变。
    2、了解云的分类、形成和特征。
    3、掌握雾的形成和分类。
    4、掌握形成云、雾的微观过程。
    5、掌握降水的形成过程。
    6、掌握冰雹的形成机制。
    7、掌握人工影响天气原理与方法。
    第五章大气化学和大气污染
    1、了解控制大气化学成分的关键过程。
    2、掌握大气微量成分的循环过程。
    3、了解大气臭氧的生消过程及其随高度的分布。
    4、了解云雾降水中的化学成分及酸雨的概念。
    5、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及污染物散布的影响因子。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
    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词语描述:
    较低要求——了解;
    一般要求——理解、熟悉、会;
    较高要求——掌握、应用。
    2、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来确定的,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各种比例(每种比例规定可有5分以内的浮动幅度,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的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2)各章考题所占分数大致如下:
    第一章:20%
    第二章:30%
    第三章:20%
    第四章:20%
    第五章:10%
    (3)其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4)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理解”占20%,“掌握”占80%。
    (5)试题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单向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查图题等多种类型。
    (6)题型举例
    ●名词解释:冰晶效应
    ●填空题:使空气过饱和的途径有、及既又。在自然界形成云雾的主要降温过程有、、、。
    ●单向选择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大气常定成分的是()。
    A、水汽(H2O)B、氧气(O2)C、氯氟烃(CFCs)D、臭氧(O3)
    ●简答题:按温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可将地球大气分成哪几层?各层的主要特点是甚么?
    简述影响空气污染散布的主要因子有哪些?
    ●计算题:计算气压为1000hPa,气温为27℃时的干空气密度和在相同温压条件下,水汽压为20hPa时的湿空气密度。(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查图题:已知气块的气压P=700hpa,气温t=-5℃,露点td=-10℃,求气块的Zc,θ,TV,θse,Tse,θsw,Tsw及q。
    三、参考书目:
    盛裴轩等编著.大气物理学(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四、其它规定: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难易程度要适当。
气象学 [07060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7]理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6]大气科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大气环流异常动力学02季风与海陆气相互作用03台风与中小尺度气象04资料同化与数值预报05气候数值模拟06天气预报理论与方法07短期气候预测08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
招生人数: 145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1数学(理)④805天气动力学
备  注: 复试科目:F04数值预报理论及应用同等学力:T08大气环流T11大气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院的前身是农业气象学系,成立于1960年,由我国著名农业气象学家冯秀藻先生创建。1989年更名为应用气 象学系,气候学专业同时加入;2002年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2004年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相继成立。2006年8月成立应用气象学院,2014年生态学专业加 入。1978年获得农业气象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获得应用气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应用气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得城市气象学 硕、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得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应用气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所在一级学科大气科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江苏省一级重点学 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2012年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一。学院是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学校国 际化水平领先的学院。


专业设置:学院现设有应用气象学(含公共气象服务方向)、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三个本科专业,应用气象学、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三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农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气象学及环境生态学两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


师资队伍: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1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8 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100%、国际化率(一年以上出国)超过60%。拥有中组部“QR”、“青年千人”、江苏省“双创计划”、江苏省“外专计划”、江苏省“特聘教授”“三三三”工程、“青蓝工程”以及 “六大人才高峰”等高层次人才31人。


科学研究:学院拥有教育部“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双创引进团队、江苏省高 校“农业与生态环境气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新建有“城市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智慧气象”等科技创新团队。拥有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 ”,与耶鲁大学联合组建了“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建成了国际合作“生态气象环境研究中心”,参与建设教育部“气候与环境变化国 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和“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学院已形成作物气象、设施气象、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城市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智慧气象等相对稳定、优势特色明显的六个主要研究方向。 近三年,年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以上,纵向项目到账科研经费年均1000万元以上。年均发表SCI论文30多篇、申请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在《Nature》、 《BAMS》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并被选为亮点、封面文章??蒲谐晒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省部 级科技进步奖30项。


教学水平:应用气象学专业2006年获批为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2008年获批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2012 年获批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生态学专业2008年获批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建有中国气象局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江苏省应用气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江苏省高校应用气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南京市应用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教学实验平台,共建教育部“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 教学中心”。“农业气象学”、“气候资源学”、“微气象学”、“应用气象学方法”等为省部级精品教材和精品课程。近五年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一等奖2项、二等奖多项。学院还承担了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农业气象学国际教育和培训任务。学校受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制定“应用 气象学专业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另外,应用气象学专业连续十多年为A++专业,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一(五星级专业)。


人才培养:成立50多年来,学院秉承“厚基础、强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世界、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 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于强、黄耀研究员,中国气象局 沈晓农副局长等均为学院杰出的毕业生代表。多年以来,学院本科生就业率均达到100%,高质量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研究生升学率45%左右。学院已成功举 办了32期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农业气象培训班,为亚太地区、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和东欧等119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800多名学员,受到了世界气象组织 (WMO)及相关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评价。
气象学 [07060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7]理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6]大气科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大气环流异常动力学
02季风与海陆气相互作用
03台风与中小尺度气象
04资料同化与数值预报
05气候数值模拟
06天气预报理论与方法
07短期气候预测
08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
09水文气象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01数学(理)
④805天气学(含天气分析)
备  注: 复试科目:
F04动力气象学(含数值预报)
同等学力:
T08大气环流
T11大气物理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数理化及生物学基础扎实,在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管理方向有特色优势,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与环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1.掌握数学、化学、生物学和农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发展情况;
4.熟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化管理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前沿、应用背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件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动手能力,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 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
主要课程 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农业环境学、大气物理学、农业气象学、气候资源学、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等主要课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践 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土壤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习、气象观测实习等。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 应用气象学、农学、土壤学、资源与环境学等专业。
学生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到农业、气象、环保、国土资源、高校以及相关科研等部门就业,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

生态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态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生态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等实验技能,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
主要课程:普通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微生物学、大学化学(1)、有机化学、环境地学基础、植物生理学、景观生态学、生态气象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与环境、生态规划、生态评价、GIS与生态环境、遥感及其在生态中的应用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主要专业实践:普通生态学实验、普通生物学实验、生态毒理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等。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生态学、环境科学、应用气象、生命科学以及相关专业。
学生就业方向:学生可在与生态学密切相关的农业、林业、水利、环保、气象、规划、园林等教学与科研单位、职能部门和企业从事生态学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T10
    科目名称:雷达与卫星气象学
    《雷达气象学》占50%,《卫星气象学》占50%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雷达气象学》与《卫星气象学》是大气探测专业学生的两门重要专业课?!独状锲笱А分饕ɡ状锾讲饣±砺酆突夭ㄐ畔⒎治鲇胗τ昧酱蟛糠?,系统地讲述雷达探测气象目标的基础理论,即回波的产生、电磁波在大气中的衰减和折射,雷达定量测量降水原理和方法,脉冲多普勒天气雷达工作原理,回波信息的分析原则及其应用,等等?!段佬瞧笱А分饕ㄎ佬且8谢±砺酆臀佬窃仆甲柿系姆治鲇τ眉际鹾臀佬翘讲庾柿洗淼囊恍└拍?。
    通过雷达气象学和卫星气象学的学习,为从事雷达、卫星气象遥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掌握雷达、卫星资料在天气预报及相关学科的一些应用。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雷达回波的产生、电磁波在大气中的衰减和折射,雷达定量测量降水原理和方法,雷达回波信息的分析原则及其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卫星遥感基本概念、卫星轨道特征、卫星辐射遥感理论和方法,卫星资料处理和分析的基本原则,卫星云图在天气分析中的应用,了解由卫星资料定量估算气象参数,并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雷达气象学》部分
    第一章引言
    了解雷达气象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如:雷达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天气雷达的发展史、中国天气雷达的发展概况、天气雷达的应用领域、天气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天气雷达的主要设备。
    第二章散射
    了解散射现象及散射的分类,掌握并理解散射方向函数,雷达散射截面、雷达反射率、雷达反射率因子。
    第三章衰减
    掌握衰减系数,了解实际大气的衰减问题,理解衰减截面、吸收截面、标准化截面、云雨粒子的散射和衰减截面、云雨粒子的衰减系数等。
    第四章雷达气象方程
    掌握单目标雷达气象方程、云和降水的雷达气象方程以及考虑充塞程度和衰减因子的雷达气象方程的推导,理解雷达气象方程相关问题的讨论(包括雷达探测能力与精度)。
    第五章折射
    了解射线的曲率,理解等效地球半径、订正折射指数、折射指数随高度变化的五种形式,能够分析地球球面和大气折射对雷达探测距离的影响。
    第六章雷达定量测量降水
    掌握Z-I关系法测量降水的原理与技术,能够分析误差来源和校准方法等。
    第七章熟悉和掌握典型雷达回波(强度,速度)特征和分析。
    《卫星气象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了解卫星遥感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卫星运动规律和气象卫星轨道
    掌握卫星轨道倾角、升交点、周期等参数的意义;理解太阳同步卫星轨道和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及实现的原理;了解目前的主要气象卫星系列及其轨道特点。了解极轨卫星轨道报的含义和直接用途。
    第三章卫星遥感辐射基础
    1、理解辐亮度、亮温度等基本辐射量的概念。
    2、掌握辐射传输的基本概念,理解辐射传输方程中各因子的意义。
    3、了解CO2、O2、H2O等大气成分以及云和常见地表等物质的辐射和吸收特征、它们与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波段电磁波的相互作用。
    4、理解权重函数在卫星遥感辐射传输方程中的含意。
    5、能利用辐射传输方程在一定的简化条件下估算无云和有云时卫星接收到的辐射。
    6、掌握卫星遥感观测地球及其大气的原理。
    第四章卫星资料的获取、接收和处理
    1、掌握中心波长、波段宽度、通道等星载仪器性能参数的含义及各通道的特点和用途,了解星载仪器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等概念。
    2、了解AVHRR,HIRS,AMSU,MODIS等当前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极轨卫星观测仪器(主要性能和用途)。
    3、了解VISSR、S-VISSR等当前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静止卫星观测仪器(主要性能和用途)。
    4、了解极轨和静止卫星对地扫描观测地球大气的工作方式。
    5、了解卫星接收的主要工作,如,轨道升交点时间和精度的推算,大圆盘的制作和使用。
    6、了解卫星接收处理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处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7、了解卫星云图的增强显示原理。
    第五章卫星图象分析基础
    1、了解日常使用的云图的主要类别(卫星、波段)。
    2、掌握云图上识别云的六个判据,会应用云的识别判据和卫星观测通道特征区分卷云、积雨云、中云、积云浓积云,层积云、层云和雾,及多层云。
    3、了解地表特征在卫星云图上的表现,陆地、海洋、冰雪、沙尘的云图特征。
    第六章中纬度天气系统的卫星云图分析
    1、掌握卫星云图上天气尺度云系的主要特点,会分析卫星云图分析天气尺度云系,如逗点云系、细胞状云系、斜压叶状云系和变形场云系。
    2、了解水汽图上的一些重要边界的特点。
    3、掌握卫星云图上高空槽云系的主要特点,会应用卫星云图确定确定高空槽线、脊线的位置。
    4、掌握卫星云图上冷锋、暖锋、锢囚锋和静止锋等天气系统的云图特点,会应用卫星云图确定冷锋、暖锋、锢囚锋和静止锋的位置。
    5、掌握卫星云图上锋面气旋的各阶段主要云图特点,识别锋面气旋云系。
    6、了解高空急流云系的主要特点,用卫星云图确定高空急流轴的位置。
    第七章卫星云图在热带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
    1、了解卫星云图上的热带云团、热带涡旋云系、赤道辐合带等。
    2、掌握云图上的台风云系结构(眼、螺旋云带、中心稠密云区),会估计台风的中心位置。
    3、了解副热带高压的卫星云图特征。
    第八章夏季对流性云系的云图分析
    1、理解水汽、层云(雾)、积云浓积云、山地、海岸等对对流云的触发作用。
    2、了解飑锋云系特点,会识别飑锋云系。
    3、了解暴雨云团、雹暴云团的特点,会区别这两类云系。
    第九章由卫星资料定量估算气象参数
    了解利用卫星资料估算降水、卫星测风、卫星反演云参数、大气温度、水汽含量、臭氧、大气气溶胶等气象参数的原理和方法
    第十章卫星遥感表面特性参数
    1、了解卫星反演海面温度、地面反照率
    3、了解卫星资料在农业等其他领域的应用
    4、了解气象卫星资料监测森林火灾、水灾等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
    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词语描述:
    较低要求——了解;
    一般要求——理解、熟悉、会;
    较高要求——掌握、应用。
    一般来说,对概念、原理、理论知识等,可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词表述;对计算方法、应用方面,可用“会”、“应用”、“掌握”等词。
    2、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来确定的、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的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2)其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3)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了解(知识”占15%,“理解(熟悉、能、会)”占40%,“掌握(应用)”占45%。
    (4)试题主要题型有填空题、单项选择题、简单计算题、计算题、应用题等多种题型。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难易程度要适当。一般应使本学科、专业本科毕业的优秀考生能取得及格以上成绩。
    (6)题型举例
    ●名词解释
    反照率
    空间分辨率
    ●单项选择题:
    如果在可见光云图上呈白色,红外云图上呈灰色,这目标物可能是
    ①卷云,②积雨云,③低云,④中云,⑤积云浓积云。
    ●填空题
    太阳同步卫星轨道平面与太阳始终保持________取向,其倾角必须___________,为实现太阳同步卫星轨道,其轨道平面每天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题
    风云1号气象卫星的周期为102.08分钟,求截距?若第N条卫星轨道的升交点经度为1750W,试求(1)N条轨道降交点经度?(2)N+1条轨道升交点经度?
    ●问答题
    对下面红外辐射遥感方程,说明其各项意义和卫星遥感中的用途?
    =+
    ●应用题
    定出下图中的槽线、脊线、急流的位置和画出流线
    (A)(B)
师资队伍: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1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8 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100%、国际化率(一年以上出国)超过60%。拥有中组部“QR”、“青年千人”、江苏省“双创计划”、江苏省“外专计划”、江苏省“特聘教授”“三三三”工程、“青蓝工程”以及 “六大人才高峰”等高层次人才31人。学院拥有教育部“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双创引进团队、江苏省高 校“农业与生态环境气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新建有“城市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智慧气象”等科技创新团队。拥有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 ”,与耶鲁大学联合组建了“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建成了国际合作“生态气象环境研究中心”,参与建设教育部“气候与环境变化国 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和“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学院已形成作物气象、设施气象、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城市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智慧气象等相对稳定、优势特色明显的六个主要研究方向。 近三年,年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以上,纵向项目到账科研经费年均1000万元以上。年均发表SCI论文30多篇、申请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在《Nature》、 《BAMS》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并被选为亮点、封面文章??蒲谐晒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省部 级科技进步奖30项。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办公室电话:025-5873119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F36
    科目名称:农业气象学
    第一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应用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门课程从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入手,主要介绍农业气象要素(光、热、水、气)对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气象条件调控技术及农业气象模式建立的基本方法??纬桃岳砺劢萄鞑⑹实迸湟允迪?,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解决农业气象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根据农业气象课程特点及实际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农业气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同时注意农业气象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第二部分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1、了解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2、了解“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的机制、状态和过程;
    3、掌握农业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1、理解光的生物学意义与植物的光学特性;
    2、熟悉光在群体中的垂直分布规律;
    3、掌握生理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光周期现象、感光性、光饱和点与补偿点、光能利用率等概念;
    4、熟悉光周期学说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5、掌握光—光合作用关系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6、掌握光能利用率的计算方法、限制作物光能利用率的因素及其提高途径。
    第三章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1、了解温度的农业意义;
    2、掌握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活动积温、有效积温、作物的感温性以及温周期现象等基本概念;
    3、掌握积温学说及积温不稳定的原因;
    4、掌握积温的求算方法及表达形式的改进方法;
    5、熟悉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气温日变化对农业生物的影响;
    6、熟悉近地层及土壤温度调控原理与技术。
    第四章水分条件与农业生产
    1、了解水分的农业意义;
    2、掌握吸湿水、毛管水、凋萎湿度、毛管断裂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水势、蒸散、作物需水量、作物水分临界期与关键期、土壤水分滞后现象等基本概念;
    3、熟悉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传输过程、途径和规律;
    4、掌握作物需水规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分有效性等分析方法;
    5、熟悉水分条件与农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关系;
    6、熟悉土壤水分调控原理和技术。
    第五章二氧化碳、风与农业生产
    1、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长期演变趋势和碳循环;
    2、熟悉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掌握二氧化碳饱和点与补偿点等基本概念;
    4、掌握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5、熟悉群体二氧化碳通量及浓度变化规律等分析方法;
    6、熟悉二氧化碳调控原理及技术;
    7、了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六章农业气象模式简介
    1、掌握农业气象模式的概念、作用及其分类;
    2、熟悉农业气象系统的特征;
    3、熟悉农业气象模式的建模方法。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试目标:
    较低要求——了解;
    基本要求——理解、熟悉;
    较高要求——掌握。
    二、命题说明:
    1、该课程的命题考试,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确定。各章考题所占分数大致如下:
    第一章约占5%;第二章约占25%;第三章约占25%;
    第四章约占25%;第五章约占10%;第六章约占10%。
    2、试题难易程度分为容易、较容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所占比例一般为2:3:3: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比例,大体上为“了解”占25%,“理解(熟悉)”占35%,“掌握”占40%。
    3、试题主要题型为名词解释、问答题等多种形式。
    4、题型举例
    名词解释:作物水分关键期
    问答题:造成积温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三、参考书目:
    申双和,景元书.农业气象学原理,气象出版社,2017
    四、其它规定:
    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海洋气象学 [0706Z7]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海洋科学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7]理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6]大气科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海洋动力过程及数值模拟
02海气相互作用
03卫星海洋学
0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变化
05海洋沉积过程与环境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01数学(理)
④813普通物理学(电磁学)或815物理海洋学
备  注: 复试科目:
F11流体力学
同等学力:
T19海洋环流
T63流体力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T14
    科目名称:微气象学
    第一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微气象学注重于大气运动过程细微结构的系统性研究,尤其是发生在贴地气层和土壤上层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包括近地层中动量、热量、水分、CO2等的交换过程和基本规律,不同下垫面上微气象条件的分析和应用等。
    二、基本要求
    了解微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掌握微气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着重掌握大气边界层中的辐射交换、热量交换过程以及近地层不同下垫面上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理解微气象现象的形成原因等。
    第二部分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1、了解微气象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
    2、了解学科发展概况及有关热点问题等。
    第二章不同下垫面上的辐射交换过程
    1、理解均一下垫面和起伏地形上的辐射平衡方程。
    2、掌握不同下垫面上各辐射通量的确定方法。
    3、熟悉辐射平衡各分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4、掌握坡地太阳辐射的确定与分析。
    5、了解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第三章土壤中的热量交换和土壤温湿度状况
    1、了解土壤热力特性。
    2、熟悉土壤温、湿度的变化规律。
    3、掌握土壤热通量的确定方法。
    第四章近地层湍流输送理论及湍流通量的确定
    1、了解近地层湍流的基本概念。
    2、熟悉近地层湍流输送理论。
    3、理解湍流通量的变化规律。
    4、掌握湍流通量的计算方法。
    5、熟悉M-O相似理论方法。
    第五章近地层中的气象要素分布
    1、理解近地层中温湿风的一般变化规律。
    2、熟悉起伏地形中温湿风的基本分布特征。
    3、了解局地环流的成因。
    第六章农田微气象条件分析
    1、理解农田植被层中太阳辐射的传播过程。
    2、掌握农田微气象条件分析方法。
    3、熟悉农田中温湿风的变化特征。
    第七章水体及雪被微气象条件分析
    1、了解水体及雪被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
    2、掌握水体及雪被微气象条件分析方法。
    3、了解水域与陆地的相互影响。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试目标:
    较低要求——了解;
    基本要求——理解、熟悉;
    较高要求——掌握。
    二、命题说明:
    1、该课程的命题考试,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确定。各章考题所占分数大致如下:
    第一章约占5%;第二章约占25%;第三章约占15%;
    第四章约占25%;第五章约占15%;第六章约占10%;
    第七章约占5%。
    2、试题难易程度分为容易、较容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所占比例一般为2:3:3: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比例,大体上为“了解”占25%,“理解(熟悉)”占50%,“掌握”占25%。
    3、试题主要题型为名词解释、问答题和分析讨论题等多种形式。
    4、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题型举例
    名词解释:零平面位移——
    问答题:M-O相似理论与K理论的异同?
    分析讨论题:农田“边际效应”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三、参考书目:
    胡继超等编写.微气象学基础.气象出版社.2014
    四、其它规定:
    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F03
    科目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大气的一般特征、大气圈内热量与水汽的输送与平衡、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气候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等。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变化的规律及基本原理,了解和解释各种不同地区气候的特征。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的基本状况,太阳辐射和地气系统辐射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大气的增暖和冷却效应,气温的时空变化特点,大气中水分蒸发和凝结的物理过程,天气现象的形成条件,大气环流的形成和特征,大气中水分输送的主要途径,主要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分类及主要气候带,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当代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途径以及全球变暖的应对。
    第二部分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引论
    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气候系统的概念及其反馈性;
    3.了解气候系统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和属性;
    4.了解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以及这些成分的主要作用,掌握温室效应;
    5.掌握大气垂直结构的基本特征;
    6.掌握主要气象要素如:温、压、湿、风的物理意义及其表达式,几种常用的湿度计算公式;
    7.理解空气状态方程。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与温度
    1.了解太阳辐射的光谱特征;
    2.了解辐射度量的基本概念,如辐射能、辐射通量密度、辐射率、辐射强度;
    3.了解基尔霍夫定律;掌握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
    4.理解并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
    5.理解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效应;
    6.了解地面辐射差额;
    7.掌握地-气系统辐射差的概念和计算;
    8.理解气温非绝热变化的能量传输方式;
    9.掌握气温的绝热变化过程,包括干绝热方程和位温的概念,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湿绝热过程,掌握假相当位温的概念;
    10.掌握大气静力稳定度的概念、判定静力稳定度的方法;
    11.理解能量平衡与地面温度日、年变化的关系;
    12.掌握全球海平面温度的分布特点。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1.理解水相变化的物理过程及判据;
    2.掌握饱和水汽压的影响因素;
    3.熟悉蒸发的影响因素;
    4.掌握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5.了解地面和近地面层的水汽凝结物;
    6.掌握云的形成及主要分类;
    7.理解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
    8.掌握全球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
    1.了解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掌握静力学方程的应用;
    2.了解气压场的基本型式;
    3.掌握大气运动方程的矢量形式,掌握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摩擦力的概念和特征;
    4.掌握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的概念和特征;
    5.掌握大气湍流运动的概念;
    6.掌握摩擦力对近地层风的影响;
    7.理解大气环流形成的影响因素和过程;
    8.掌握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天气系统
    1.了解气团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分类;
    2.了解锋的概念和结构特征,掌握锋的类型及其对应的天气特征;
    3.了解中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
    4.掌握温带气旋和反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5.掌握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和结构,理解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6.熟悉台风的定义、天气特征;
    7.熟悉对流性天气系统的种类和天气特征。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与分类
    1.了解气候形成的影响因子;
    2.掌握天文辐射的概念,了解天文辐射气候的基本特点;
    3.掌握地球系统辐射收支的纬度分布特征;
    4.理解地面能量平衡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
    5.理解和掌握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的概念;
    6.掌握季风的概念和形成,了解东亚季风的特点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7.掌握洋流的分布状况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用于比较和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8.了解热带海洋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掌握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沃克环流的概念并理解其相互联系;了解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9.理解和掌握海陆间物理性质的差异及其与大气热量和水分交换特征的差异;
    10.理解和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11.了解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各项指标间的差异;
    12.了解海洋在气候形成及变化中的重要性;
    13.理解大地形影响气候形成的物理过程;理解和掌握大地形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及其对气候形成的影响;了解中小尺度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4.了解地球上冰雪圈的基本分布和冰雪影响气候的物理过程;
    15.了解几种主要气候分类法的思路和指标;
    16.了解高-低纬间热量输送的途径、方式、特点和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7.掌握青藏高原季风、山谷风和焚风、最大降水高度的概念。
    第七章气候变化和人类互动弄对气候的影响
    1.理解气候变化的定义;
    2.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特点及研究方法;掌握近代气候变化特征;
    3.理解不同时期气候变化的原因;
    4.掌握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途径和可能结果;
    5.了解气候变化的应对。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命题说明:
    ⑴本科程的命题考试时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来确定的,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各种比(可适当浮动),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的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
    ⑵各章考题所占的分数大致如下:
    引论10%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10%
    大气中的水分10%
    大气的运动15%
    天气系统15%
    气候的形成20%
    气候带与气候型5%
    气候变化和和人类互动弄对气候的影响15%
    ⑶其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试题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⑷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
    “了解”占15%
    “理解(熟悉、能、会)”占40%
    “掌握(应用)”占45%
    ⑸试题形式有: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题型。
    2、参考书目: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其他规定: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08
    科目名称:农业气象学
    第一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应用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门课程从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入手,主要介绍农业气象要素(光、热、水、气)对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气象条件调控技术及农业气象模式建立的基本方法??纬桃岳砺劢萄鞑⑹实迸湟允迪?,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解决农业气象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根据农业气象课程特点及实际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农业气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同时注意农业气象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第二部分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1、了解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2、了解“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的机制、状态和过程;
    3、掌握农业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1、理解光的生物学意义与植物的光学特性;
    2、熟悉光在群体中的垂直分布规律;
    3、掌握生理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光周期现象、感光性、光饱和点与补偿点、光能利用率等概念;
    4、熟悉光周期学说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5、掌握光—光合作用关系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6、掌握光能利用率的计算方法、限制作物光能利用率的因素及其提高途径。
    第三章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1、了解温度的农业意义;
    2、掌握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活动积温、有效积温、作物的感温性以及温周期现象等基本概念;
    3、掌握积温学说及积温不稳定的原因;
    4、掌握积温的求算方法及表达形式的改进方法;
    5、熟悉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气温日变化对农业生物的影响;
    6、熟悉近地层及土壤温度调控原理与技术。
    第四章水分条件与农业生产
    1、了解水分的农业意义;
    2、掌握吸湿水、毛管水、凋萎湿度、毛管断裂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水势、蒸散、作物需水量、作物水分临界期与关键期、土壤水分滞后现象等基本概念;
    3、熟悉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传输过程、途径和规律;
    4、掌握作物需水规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分有效性等分析方法;
    5、熟悉水分条件与农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关系;
    6、熟悉土壤水分调控原理和技术。
    第五章二氧化碳、风与农业生产
    1、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长期演变趋势和碳循环;
    2、熟悉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掌握二氧化碳饱和点与补偿点等基本概念;
    4、掌握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5、熟悉群体二氧化碳通量及浓度变化规律等分析方法;
    6、熟悉二氧化碳调控原理及技术;
    7、了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六章农业气象模式简介
    1、掌握农业气象模式的概念、作用及其分类;
    2、熟悉农业气象系统的特征;
    3、熟悉农业气象模式的建模方法。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试目标:
    较低要求——了解;
    基本要求——理解、熟悉;
    较高要求——掌握。
    二、命题说明:
    1、该课程的命题考试,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确定。各章考题所占分数大致如下:
    第一章约占5%;第二章约占25%;第三章约占25%;
    第四章约占25%;第五章约占10%;第六章约占10%。
    2、试题难易程度分为容易、较容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所占比例一般为2:3:3: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比例,大体上为“了解”占25%,“理解(熟悉)”占35%,“掌握”占40%。
    3、试题主要题型为名词解释、问答题等多种形式。
    4、题型举例
    名词解释:作物水分关键期
    问答题:造成积温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三、参考书目:
    申双和,景元书.农业气象学原理,气象出版社,2017
    四、其它规定:
    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农业气象及产业工程气象、城市气象、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业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应用气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现代应用气象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等实验技能,具备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1.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应用气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发展情况;
4.熟悉我国气象业务、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气象现代化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5.了解应用气象学科学前沿、应用背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件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动手能力,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 农业气象学、微气象学、应用气象学方法、气候资源学。
主要课程 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产业工程气象学、气象服务学、应用气象学方法、农业气象学、遥感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践 天气预报综合实习、应用气象实习、微气象实习、大气探测实习。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 应用气象学、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学等专业。
学生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到政府机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与气象、农业、国防、民航等相关的科研、教学、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F03
    科目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大气的一般特征,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解释大气现象,研究气候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气候成因,气候变化的规律,区域气候的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的规律,了解和解释各种不同地区气候的特征,弄清气候资源的分布,掌握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了解人类影响气候的途径和基本效应。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的基本状况,太阳辐射基本概念、地面辐射过程,大气的增暖和冷却效应,气温的时空变化特点,天气现象形成条件,大气环流的知识、大气中的水分输送主要途径,主要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分类及主要气候带,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当代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途径和后果。
    第二部分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大气概述
    1、了解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以及这些成分的主要作用。
    2、空气状态方程应用。
    3、掌握主要气象要素如:温、压、湿、风的物理意义及其表达式,几种常用的湿度计算公式。
    4、掌握大气垂直结构的基本特点,掌握静力方程、压高公式。
    5、掌握位势高度、气压梯度的概念。
    第二章大气辐射学
    1、了解太阳辐射的光谱特征
    2、了解辐射度量的基本概念,如辐射能、辐射通量密度、辐射率、辐射强度。
    3、了解基尔霍夫定律、普朗克定律;掌握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
    4、掌握大气主要吸收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光谱、指数消弱定律。
    5、了解瑞利散射、米散射。
    6、掌握太阳高度角公式、地面直接太阳辐射日总量的计算公式。掌握大气透明时太阳辐射日总量全球分布的特点。
    7、掌握地球辐射的光谱范围,解释地球辐射波长与温度的关系,会利用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计算地球辐射、或地球温度。
    8、理解大气逆辐射、温室气体效应。
    9、熟悉有效辐射的概念,理解红外辐射传输过程、理解长波辐射变温率的计算。
    10、了解地面辐射差额,理解能量平衡与地面温度日、年变化的关系。
    11、熟悉地气系统能量平衡。
    第三章大气温度、湿度和稳定度
    1、熟悉平均温度和温度极值的概念。
    2、掌握影响地面温度的因子。
    3、掌握全球海平面温度分布特点。
    4、熟悉水循环、水相变化的基本物理概念,理解蒸发率的影响因素对地表蒸发速度的影响。
    5、掌握干绝热方程和位温的概念,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湿绝热过程,会计算干绝热直减率。
    6、了解抬升凝结高度概念和物理意义,掌握假相当位温的概念。
    7、掌握大气静力稳定度的概念、判定静力稳定度的方法。
    8、了解不稳定能量,对流发生的条件,空气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稳定度的变化。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
    1、掌握大气运动方程的矢量形式,掌握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掌握标准坐标中大气运动方程的分量形式,连续方程。
    3、熟悉大气运动的尺度特征。
    4、掌握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的概念和公式推导。
    5、掌握大气湍流运动的概念,近地层风速随高度的分布。
    6、掌握摩擦力对近地层风的影响。
    7、熟悉地转偏差和垂直运动的产生。
    8、了解环流的概念,环流定律,正压大气,斜压大气,科里奥利力与环流变化。
    第五章天气系统
    1.掌握锋的概念和锋的结构特征。了解锋的类型及其对应的天气特征。
    2.了解影响中国天气的中纬度和低纬度天气系统及其结构、天气和发生发展特征。
    3.了解对流性天气系统的概念及其天气现象。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
    1、理解和掌握气候和气候系统的概念,了解气候系统各组成的特征和属性以及气候系统的反馈性、敏感性和可预报性。
    2、了解气候形成的因子
    3、掌握天文辐射的概念,会计算天文日辐射总量,理解天文辐射气候的基本特点。
    4、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掌握地表总辐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子和影响结果。了解我国总辐射的空间分布特点。
    5、掌握地面辐射差额(平衡)的概念、公式及其各项的物理意义和各项的影响因子以及影响结果。
    6、掌握大气逆辐射的概念。了解地面辐射平衡、大气辐射平衡和地-气系统辐射平衡的特点。
    7、掌握地面热量平衡方程的概念、公式、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及其影响因子,方程中各项的气候意义。
    8、理解和掌握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的概念,了解我国水汽输送和水量平衡特点。
    9、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理解行星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行星大气环流的基本状况(包括大气活动中心、平均经圈环流的概念)。
    10、了解影响我国的气团和气候学锋带以及急流的概念和类型。
    11、掌握季风的概念和形成、东亚季风的形成和特点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了解南亚季风的形成和特点。
    12、了解环流异常、西风指数和经向环流指数的概念
    13、了解海洋在气候形成及变化中的重要性。
    14、掌握洋流的分布状况及其成因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用于比较和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15、了解热带海洋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理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沃克环流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16、了解高-低纬间热量输送的途径、方式、特点和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7、理解和掌握海陆间物理性质的差异及其与大气的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特征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气候差异。
    18、理解和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19、了解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各项指标间的差异。
    20、理解大地形影响气候形成的物理过程,理解和掌握大地形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及其对气候形成的影响,了解中小尺度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21、掌握青藏高原季风、山谷风和焚风、最大降水高度的概念。
    22、了解地面特性怎样影响地面热量平衡方程中的各物理量,进而理解和掌握不同地面特性上空气候的差异及其原因。
    23、了解地球上冰雪圈的基本分布和冰雪影响气候的物理过程。
    24、了解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概念和含义。
    25、了解几种主要气候分类法的思路和指标。
    第七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特点,掌握近代气候变化特点,理解它们各自变化的原因。
    2、掌握气候变化因素及其对气候变化各时间尺度的影响。
    3、了解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研究方法。
    4、了解气候诊断的概念和方法,会利用简单诊断方法分析区域气候异常成因。
    5、理解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途径和可能结果。并会应用前面有关的理论知识(如地面辐射平衡方程、地面热量平衡方程等)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效应。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基本要求:
    本课程对各考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的词语描述:
    较低要求——了解;
    一般要求——理解、熟悉、会;
    较高要求——掌握、应用。
    2、命题说明:
    (1)课程的命题考试时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各种比例(可适当浮动)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的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
    ⑵各章考题所占的分数大致如下:
    大气概述占6%
    大气辐射学占10%
    大气温度、湿度和稳定度占15%
    大气的运动占15%
    天气系统占6%
    气候形成占38%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占10%
    ⑶其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试题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⑷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
    “了解”占15%
    “理解(熟悉、能、会)”占40%
    “掌握(应用)”占45%
    3、参考书目:
    (1)《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2)《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第二版),李爱贞,刘厚凤编著,气象出版社,2004年。
    4、其他规定: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应用气象学 [0706z2]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应用气象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7]理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6]大气科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农林气象
02城市气象
03生态气象
04交通气象
05地气交换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01数学(理)
④808农业气象学
备  注: 复试科目:
F07普通气象学
同等学力:
T13气候资源学
T14微气象学
气象学 [07060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7]理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6]大气科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大气环流异常动力学
02季风与海陆气相互作用
03台风与中小尺度气象
04资料同化与数值预报
05气候数值模拟
06天气预报理论与方法
07短期气候预测
08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
09水文气象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01数学(理)
④805天气学(含天气分析)
备  注: 复试科目:
F04动力气象学(含数值预报)
同等学力:
T08大气环流
T11大气物理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10
    科目名称:雷达与卫星气象学
    《雷达气象学》占50%,《卫星气象学》占50%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雷达气象学》与《卫星气象学》是大气探测专业学生的两门重要专业课?!独状锲笱А分饕ɡ状锾讲饣±砺酆突夭ㄐ畔⒎治鲇胗τ昧酱蟛糠?,系统地讲述雷达探测气象目标的基础理论,即回波的产生、电磁波在大气中的衰减和折射,雷达定量测量降水原理和方法,脉冲多普勒天气雷达工作原理,回波信息的分析原则及其应用,等等?!段佬瞧笱А分饕ㄎ佬且8谢±砺酆臀佬窃仆甲柿系姆治鲇τ眉际鹾臀佬翘讲庾柿洗淼囊恍└拍?。
    通过雷达气象学和卫星气象学的学习,为从事雷达、卫星气象遥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掌握雷达、卫星资料在天气预报及相关学科的一些应用。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雷达回波的产生、电磁波在大气中的衰减和折射,雷达定量测量降水原理和方法,雷达回波信息的分析原则及其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卫星遥感基本概念、卫星轨道特征、卫星辐射遥感理论和方法,卫星资料处理和分析的基本原则,卫星云图在天气分析中的应用,了解由卫星资料定量估算气象参数,并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雷达气象学》部分
    第一章引言
    了解雷达气象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如:雷达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天气雷达的发展史、中国天气雷达的发展概况、天气雷达的应用领域、天气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天气雷达的主要设备。
    第二章散射
    了解散射现象及散射的分类,掌握并理解散射方向函数,雷达散射截面、雷达反射率、雷达反射率因子。
    第三章衰减
    掌握衰减系数,了解实际大气的衰减问题,理解衰减截面、吸收截面、标准化截面、云雨粒子的散射和衰减截面、云雨粒子的衰减系数等。
    第四章雷达气象方程
    掌握单目标雷达气象方程、云和降水的雷达气象方程以及考虑充塞程度和衰减因子的雷达气象方程的推导,理解雷达气象方程相关问题的讨论(包括雷达探测能力与精度)。
    第五章折射
    了解射线的曲率,理解等效地球半径、订正折射指数、折射指数随高度变化的五种形式,能够分析地球球面和大气折射对雷达探测距离的影响。
    第六章雷达定量测量降水
    掌握Z-I关系法测量降水的原理与技术,能够分析误差来源和校准方法等。
    第七章熟悉和掌握典型雷达回波(强度,速度)特征和分析。
    《卫星气象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了解卫星遥感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卫星运动规律和气象卫星轨道
    掌握卫星轨道倾角、升交点、周期等参数的意义;理解太阳同步卫星轨道和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及实现的原理;了解目前的主要气象卫星系列及其轨道特点。了解极轨卫星轨道报的含义和直接用途。
    第三章卫星遥感辐射基础
    1、理解辐亮度、亮温度等基本辐射量的概念。
    2、掌握辐射传输的基本概念,理解辐射传输方程中各因子的意义。
    3、了解CO2、O2、H2O等大气成分以及云和常见地表等物质的辐射和吸收特征、它们与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波段电磁波的相互作用。
    4、理解权重函数在卫星遥感辐射传输方程中的含意。
    5、能利用辐射传输方程在一定的简化条件下估算无云和有云时卫星接收到的辐射。
    6、掌握卫星遥感观测地球及其大气的原理。
    第四章卫星资料的获取、接收和处理
    1、掌握中心波长、波段宽度、通道等星载仪器性能参数的含义及各通道的特点和用途,了解星载仪器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等概念。
    2、了解AVHRR,HIRS,AMSU,MODIS等当前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极轨卫星观测仪器(主要性能和用途)。
    3、了解VISSR、S-VISSR等当前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静止卫星观测仪器(主要性能和用途)。
    4、了解极轨和静止卫星对地扫描观测地球大气的工作方式。
    5、了解卫星接收的主要工作,如,轨道升交点时间和精度的推算,大圆盘的制作和使用。
    6、了解卫星接收处理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处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7、了解卫星云图的增强显示原理。
    第五章卫星图象分析基础
    1、了解日常使用的云图的主要类别(卫星、波段)。
    2、掌握云图上识别云的六个判据,会应用云的识别判据和卫星观测通道特征区分卷云、积雨云、中云、积云浓积云,层积云、层云和雾,及多层云。
    3、了解地表特征在卫星云图上的表现,陆地、海洋、冰雪、沙尘的云图特征。
    第六章中纬度天气系统的卫星云图分析
    1、掌握卫星云图上天气尺度云系的主要特点,会分析卫星云图分析天气尺度云系,如逗点云系、细胞状云系、斜压叶状云系和变形场云系。
    2、了解水汽图上的一些重要边界的特点。
    3、掌握卫星云图上高空槽云系的主要特点,会应用卫星云图确定确定高空槽线、脊线的位置。
    4、掌握卫星云图上冷锋、暖锋、锢囚锋和静止锋等天气系统的云图特点,会应用卫星云图确定冷锋、暖锋、锢囚锋和静止锋的位置。
    5、掌握卫星云图上锋面气旋的各阶段主要云图特点,识别锋面气旋云系。
    6、了解高空急流云系的主要特点,用卫星云图确定高空急流轴的位置。
    第七章卫星云图在热带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
    1、了解卫星云图上的热带云团、热带涡旋云系、赤道辐合带等。
    2、掌握云图上的台风云系结构(眼、螺旋云带、中心稠密云区),会估计台风的中心位置。
    3、了解副热带高压的卫星云图特征。
    第八章夏季对流性云系的云图分析
    1、理解水汽、层云(雾)、积云浓积云、山地、海岸等对对流云的触发作用。
    2、了解飑锋云系特点,会识别飑锋云系。
    3、了解暴雨云团、雹暴云团的特点,会区别这两类云系。
    第九章由卫星资料定量估算气象参数
    了解利用卫星资料估算降水、卫星测风、卫星反演云参数、大气温度、水汽含量、臭氧、大气气溶胶等气象参数的原理和方法
    第十章卫星遥感表面特性参数
    1、了解卫星反演海面温度、地面反照率
    3、了解卫星资料在农业等其他领域的应用
    4、了解气象卫星资料监测森林火灾、水灾等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
    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词语描述:
    较低要求——了解;
    一般要求——理解、熟悉、会;
    较高要求——掌握、应用。
    一般来说,对概念、原理、理论知识等,可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词表述;对计算方法、应用方面,可用“会”、“应用”、“掌握”等词。
    2、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来确定的、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的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2)其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3)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了解(知识”占15%,“理解(熟悉、能、会)”占40%,“掌握(应用)”占45%。
    (4)试题主要题型有填空题、单项选择题、简单计算题、计算题、应用题等多种题型。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难易程度要适当。一般应使本学科、专业本科毕业的优秀考生能取得及格以上成绩。
    (6)题型举例
    ●名词解释
    反照率
    空间分辨率
    ●单项选择题:
    如果在可见光云图上呈白色,红外云图上呈灰色,这目标物可能是
    ①卷云,②积雨云,③低云,④中云,⑤积云浓积云。
    ●填空题
    太阳同步卫星轨道平面与太阳始终保持________取向,其倾角必须___________,为实现太阳同步卫星轨道,其轨道平面每天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题
    风云1号气象卫星的周期为102.08分钟,求截距?若第N条卫星轨道的升交点经度为1750W,试求(1)N条轨道降交点经度?(2)N+1条轨道升交点经度?
    ●问答题
    对下面红外辐射遥感方程,说明其各项意义和卫星遥感中的用途?
    =+
    ●应用题
    定出下图中的槽线、脊线、急流的位置和画出流线
    (A)(B)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气象学     专业代码:070601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大气科学

专业点分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北京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陆军工程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浙江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山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云南大学 兰州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706 大气科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 所,本次参评 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30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A+
3 10284 南京大学 B
4 90006 解放军理工大学 B
5 10730 兰州大学 B-
6 10003 清华大学 C+
7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8 10558 中山大学 C
9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C-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0706 大气科学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 所,本次参评 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30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A+
3 10284 南京大学 B
4 90006 解放军理工大学 B
5 10730 兰州大学 B-
6 10003 清华大学 C+
7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C+
8 10558 中山大学 C
9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C-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气象学专业全国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A+ 2 兰州大学 A 3 北京大学 A
 
B+等(4个):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
 
B等(5个):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
 
C等(2个):名单略
     2015-2016年气象学专业全国排名
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5★ 15
2 北京大学 4★ 15
3 南京大学 4★ 15
4 兰州大学 3★ 15
5 中国海洋大学 3★ 15
6 中山大学 3★ 15
7 云南大学 3★ 15
 

气象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025大气科学学院(0931-8914276)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 学制 考试科目编码及名称 备注
◆气象学(070601)
       01 大气动力学和数值天气预报
       02 极端天气与灾害气象
       03 现代天气预报方法与技术
       04 特种气象保障技术
       05 资料分析与同化
       06 环境气象预报
       07 全球变化与陆面过程
3年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 202俄语 选一
       ③601高等数学(物理类)
       ④834大气物理学(含空气污染气象学)或 835动力气象学(含天气学原理) 选一
       ▲复试笔试科目:大气科学概论
1.可选“基础数学”、“理论物理”、“固体力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专业的考试科目。
       2.同等学力考生要求:全国大学外语四级考试成绩不低于425分,并以本人为主至少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1篇相关学术论文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排名前三名)。
       3.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数学物理方法、气象统计预报。
 

气象学考研参考书:
南京大学 气象学 2010年 招生目录
初试科目
01大气环流异常及机理研究
02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测研究
03中尺度天气过程动力学研究
04大气边界层动力学研究
05海、冰、陆、气相互作用的研究
初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03高等数学丙
④820专业综合(含大气科学概论、天气学、动力气象学)
复试科目
计算方法、数值天气预报
参考书目
《大学数学》陈仲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高等数学》林梦熊、李思谦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1988年版;
《动力气象》吕克利、徐银梓、谈哲敏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动力气象学》伍荣生、党人庆、余志豪、吕克利、巢纪平编著,上??萍汲霭嫔?;
《现代天气学原理》伍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唐东升编著,气象出版社,2000年版
《大气科学概论》徐玉貌、刘红年、徐桂玉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大气物理学》大气物理学编写组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数值天气预报教程》田永祥、沈桐立、葛孝贞、陆维松编著,气象出版社,1995年版;
《数值天气预报》张玉玲、吴辉碇、王晓林编著,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大气科学中的数值方法》葛孝贞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计算方法引论》徐萃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气象学专业研究生就业:
气象学就业方向
气象学知识的应用日益广泛,此学科是一门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科学。此专业的毕业生专业性强,可替代性小,所以就业前景看好。
就业去向:
1、主要是到农业气象及生态环境监测调控、信息分析处理、资源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科研、教学和业务部门工作。
2、目前大部分此专业的毕业生在中国气象局下属各省、地、县等一些气象部门,特别是到气象台工作;
3、另外就是到民航系统的气象台;再就是到部队去工作,尤其是空军?;箍梢缘交繁2棵偶跋喙氐牡缌Σ棵啪鸵档鹊?。
气象学相关职位
气象学产品工程师,风资源工程师,农业技术员,预测算法研究工程师

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研分数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录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研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姐微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研真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业目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排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保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众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考研 推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学姐微信


加学姐微信,获免费答疑,进考研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研网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维护,发布最新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还提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1对1辅导和考研真题等服务,有问题请加微信沟通。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购买指南 发货信息 关于我们 - 研究生兼职库
im钱包如何取消等待打包-下载imtoken钱包-imtoken怎么找回原来的币-imtoken钱包怎么取消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