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广州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人文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一)概况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系现有教师17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9名、讲师5名。1998年获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培养点,2010年获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2008年获批对外汉语(2013年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点,2013年广州大学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合作共建的“语言服务研究中心”成立,人文学院语言学科的老师是该中心的主要力量。中心在国内率先倡导语言服务研究,致力于促进国家语言生活的和谐发展,为国家社会提供切实可行的语言服务。此外,我系教师在社会语言学、汉语教学与国际推广、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科研成果卓著,2013年以来共出版学术著作10部,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市局级项目多项;语言学系老师教学能力突出,禤健聪教授荣获广州大学2012-2013学年本科教学优秀奖一等奖。郭杰、张晓苏、马喆三位老师先后荣获广州大学最受欢迎教师称号,张晓苏老师、张迎宝老师获广州市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张晓苏老师荣获广州大学第一届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广州大学语言学科依托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硕士专业以及语言服务研究中心的学术力量,经过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在团队建设、学生学术团队培养和语言社会服务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特色。

团队建设 人文学院语言学科曾多次获得团队项目,团队有深厚的研究积淀和良好的合作基础。2016年又获得广州市教育局创新团队“语言生态与语言服务”(团队带头人:禤健聪教授)和广州大学“广州语言生态多样性研究学术团队”(团队带头人:汪磊教授)。团队继续凝聚语言学科的学术力量,集中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争取在学界形成更大的影响。

学生学术团队 2016年由语言学系老师牵头成立“语言生态志愿者团队”,旨在让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尽早参与到学术研究中来,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上探索出一条新路。目前由语言学系老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共20项。其中国家项目4项,省级项目5项、校级项目11项。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已经初见规模。

语言社会服务 近年来语言系老师在普通话考试培训、语言文字知识普及讲座、广州市语言文字网、汉字听写大会、“南都杯广东省中小学生非虚构作文大赛”等领域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语言服务。尤其是在广州市语言文字网的建设方面,该网站行政总监、技术总监以及多位栏目主持人均为本中心成员,充分保障了网站的正常运转,为广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做出了不少贡献。


(二)师资力量

古代汉语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甘露)
教授(2人):罗维明、禤健聪
副教授(4人):甘露、李 煜、王秀玲、王毅力

现代汉语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张晓苏)
副教授(5人):戴仲平、邓永红、刘惠琼、马 喆、徐朝晖
讲师(5名):郭 杰、何镇文、谢小丽、张晓苏、张迎宝

退休教师:黄小娅、孙雍长、许光烈、叶竹钧
历史系是广州大学较早创建的专业之一,其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广州师范学院历史系。2000年,与广州教育学院(广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系合并,与中文系、新闻系组建成人文学院。1999年,历史系专门史硕士点年开始招生,2010年,获批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09年6月, “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被批准为广州市人文重点研究基地。
历史系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教师中有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人,广州市优秀教师2人,市属高校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2人、校级学科带头人2人,重点培养教师4人、千百十培养对象3人,广州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2人,广州大学首届"十佳"教师1人。
近年来,在全系老师共同努力下,科研成果丰硕,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社科项目5项、广东省人文社科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7项,市局级项目27项;出版专著、译著及编著等51部,在《历史研究》、《宗教学研究》、《世界历史》、《世界宗教研究》及《学术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2篇,被全国高等院校文科学报转载2篇。
历史系开设有教师教育和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2个本科专业方向,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4个教研室。拥有中国古代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中西文化交流、岭南文化、广州十三行研究等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历史系一直将史学素养与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目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历史文选、民俗学、史学概论、考古学概论共12门专业必修课和若干门全校公共课;还有岭南文化、广东史、西方历史文化、专业英语、论文写作等多门选修课程。其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三门课程为市级重点课程,西方历史文化为校级精品课程;强调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每年都会支持三年级学生到西安等地进行暑期教学实地调研,为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提供到文博单位、驻广州地区世界著名公司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见习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自建系以来,历史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在全省各级党政机关、新闻单位、影视传媒、国内大中型企业、外事外贸、旅游和教育部门,都可看到历史系学生的身影,他们中不少人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

历史系专业简介
学制学位:基本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设有“教师教育”和“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两个专业方向。
1.教师教育方向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较强的教学和研究能力,系统掌握历史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有进一步培养潜力的史学研究型人才和能够在各类学校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史学概论、考古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化史、西方史学史、历史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教学法、专业导论、历史教学技能训练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合到各类学校从事历史教育工作。
2.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方向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较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掌握文化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文化信息技能,可在各级文化、艺术、教育、文博、旅游部门从事文化资源的管理、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跨学科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文化通论、文化管理学、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文化市场营销、文物市场学、企业文化、博物馆学、文化产业概论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合到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文博单位、文化出版机构和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宣传、文化策划及文化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
一、概况
人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系于2017年成立。
追溯源流,我院文学与影视艺术创作,传统悠久,成果丰硕。早在广州师范学院(2000年并入广州大学)阶段,中文系就展现出雄厚的艺术研究与艺术创作实力。章以武教授获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其影视作品《雅马哈鱼档》《南国有佳人》风靡一时;陈子典教授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成果卓著。近年,罗宏教授的影视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社教类二等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其《红棉袄》《骡子与金子》等作品在国内热播。
戏剧与影视学系现设“戏剧与影视学”、“创作与编辑出版”两个专业方向,分3个教研室:戏剧学教研室、影视学教研室、创作与编辑出版教研室。本系含“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为3年学制学术型硕士,设置于2012年。在本科阶段,本系目前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下设的专业方向,专业方向设置于2012年。
戏剧与影视学方向旨在培养掌握戏剧、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戏剧、影视文学创作、影视编导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与戏剧、影视相关的策划、宣传、营销、推广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创作与编辑出版方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基础,广阔的专业视野和敏锐的社会触觉,较强的文学创作能力和编辑出版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师资与成果
目前,我系拥有一支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3人,其中博士12人,教授及特聘教授4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人。
我系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其它省部级项目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教育研究》《文学遗产》《文史》《文艺争鸣》《戏剧艺术》《戏剧》《戏曲艺术》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学术著作《杂剧形成史》《文明戏考论》《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苏州剧派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日本明治大正年间的中国戏曲研究》《好莱坞:经典的奥秘》《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及其影响》《新媒体写作》等多部。本系教师创作戏剧影视文学作品数十部,获得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奖等多项奖项,电影《检察长》获2015年度中国最高检十佳作品。
本系刘晓明教授、康保成教授多次到德国、日本等国知名学府讲学,引领学术前沿??当3山淌?016年受邀在《百家讲坛》开设了戏剧戏曲专题系列讲座,获得广泛好评。
此外,粤剧艺术家倪惠英、书法家乔平、诗人徐克、珠江电影集团董事长蔡伏青等均为我系客座教授。

三、教学特色及设施
本系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注重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并结合专业方向特点不断创新。
本系教学重视“返身性理念”,采用“知行相长”的教学方式。教师带领学生策划、创作文艺作品,并参加国内、国际比赛,在艺术实践中锻炼成长。目前为止,师生合作作品已获国际、国内多项大奖。本系以专题课形式讲授的《文学创作》 课程,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作家共同完成,形式灵活,内容新颖,卓有成效。人文学院在我系设立了影视艺术研究中心,该中心联合广州大学团委每年承办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的广州大学生电影节,并独立主持电影节微影评大赛,吸引全国各地高校的学生参赛。本系与珠江影视集团、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广州市戏剧家协会、暨南大学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等单位,建立人才培育合作关系,并与珠江影视集团共同开办“影视人才‘3+1’校企合作实验班“。
在硬件设施方面,人文学院综合实验室和青年影视创作基地,备有戏剧影视学相关的教学设备,拥有佳能C300 markII数字电影摄像机,索尼(SONY)PXW-FS5数字电影摄像机,佳能EOS 5D Mark III,6D,60D等各类摄影摄像器材多部,以及影视镝灯、三基色柔光灯、RODE录音系统等影视拍摄、照明及录音设备,能够满足我系师生的教学和创作需求。另外,我系与新闻传播学院共享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电视演播中心、广播影视节目排练厅、视听与音像资料室、影视化装间、电视演播室、虚拟演播室等12大功能室。

、学生实践成果
我系有话剧团、影评团、影视创作团队等学生社团,每年排演师生原创戏剧、举办原创影视作品展映。影评团学生作品多次获奖,并公开发表。我系学生多次参加广东省写作学会举办的写作大赛,且每届都有多名同学获奖。
我系2012级师生团队创作的微电影作品《亲爱的玛嘉烈》《非同凡讲》入围“中国金鸡百花奖电影节”微电影前十,并在48小时极拍竞赛单元中,微电影《阴雨转晴》获得最佳剪辑奖。纪录片《梦旅人》记录了这次极拍的过程。我系师生创作的纪录片《生命的秘笈》获得2016年加拿大金枫叶电影节最佳纪录片短片奖;人文纪录片《最后的驿站》入围2017年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我系教师创作、学生表演的话剧《嫁妆》,获2016年广州市“好家风”故事大赛优秀奖。师生集体创作的长篇小说《坠莲》即将出版并投入电视连续剧拍摄。目前,我系师生已与珠江电影频道签署协议,合作创作3部以当代大学生生活为题材的电影。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秘书学专业历史悠久,从1986年起,原广州大学(新广州大学合并之前)就开始开设专科的文秘专业,在新广州大学成立(2000年)后至2002年一共培养17届文秘专业专科毕业生。2003年至今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方向的本科教育,迄今已培养了10届秘书专业的本科生,并有一支良好的秘书学专业教师团队,本团队获得广州大学资助的秘书学方向的教学研究立项7项,主编《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应用写作》等秘书学专业相关主干课程系列教材9部,近三年发表秘书学方向教学研究论文5篇,专业特色已形成。

秘书学系专业特色
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秘书学"(新专业代码050107T)独立出来列为"中国语言文学类"下面与"汉语言文学"并列的专业。国家教育部把秘书学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的新专业,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秘书学专业是一个复合型实用型的专业,本院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既注重人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又重视各项现代社会职场所必须具备的管理、沟通、公关、写作等实用技能的训练,通过课题学习、课外训练、校外实习、校企合作、专题社会调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院秘书学专业教学提出"实用性、综合性、适应性、实践性"的培养思路,因此毕业生就业选择范围广,适应性强,就业率高。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文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办公室管理、文书撰拟与处理、辅助领导管理和决策、沟通协调与综合处理等专业技能,能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国有与外资企业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秘书与行政助理。
文学系前身为中文系,办学历史悠久,1958年广州师范学院创立时即已开设,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获批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学思想研究中心”,2011年发起成立中国文学地理学会,2012年获批广东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与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文学系所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现为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2012)和广州市一级重点学科(2011)。
文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1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省级优秀人才3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1人,广州市“121”人才第三梯队成员1人,广州大学“教学名师”3人。近5年来,全系教师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学术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获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及广州文艺奖多项。
文学系现有广东省学术创新团队1个:《广府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研究》、广东省教学团队1个:《广播电视学》;广州市教育系统学术创新团队1个:《文学经典与文学教育研究》。有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1门:《唐宋八大词人》;广东省精品视频课程1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广州大学精品通识课程3门:《中国古代诗歌经典导读》、《唐宋词欣赏》、《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广州大学优质课程4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唐宋词欣赏》、《外国文学》、《语文教学论》。
文学系本科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教师教育、文学2个方向,文学系下设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文教育等5个教研室。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硕士学科教育(语文)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文学系将文学教育与传播素养作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旨在培养具有广博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知识、理论、技能,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写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实际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本系开设的主干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本系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的教师、编辑、记者、文化宣传工作,以及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从事秘书工作。
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工122人,其中专任教师105人,教授30人,副教授42人,博士及博士后89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省级优秀人才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5人。
学院秉持主流中错位发展、交叉中彰显特色的发展理念,立足于珠三角,放眼海内外,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坚持走“差异化”“区域化”与“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人文底蕴、审美素养、独立思考能力与想象创造精神的博雅人才。
学院现有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教育博士以及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戏剧与影视学(与新闻学院合办)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教学(语文)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院拥有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和广州市一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学思想研究中心”、广东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和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学院还主办了两个CSSCI来源期刊《文化研究》和《乐府学》,为研究生发表学术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学院科研实力比较雄厚。近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5项(包括重大、重点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语文》《文学遗产》《文史》《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权威刊物和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近100部,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五个一工程奖”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20多项。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德国、意大利、荷兰、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协助广州大学在意大利、美国、伊朗建设3所孔子学院。
2020年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育博士,主要招生导师有屈哨兵、禤健聪等。
2020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七个方向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 文艺学,(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汉语言文字学,(4) 中国古典文献学,(5)中国古代文学,(6)中国现当代文学,(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主要招生导师有屈哨兵、陶东风、戴伟华、吴相洲、纪德君、曾大兴、沙红兵、禤健聪、黄晓雪、谢国剑、哈迎飞、李建立、付祥喜、龙其林、金琼等。学习形式:全日制(3年)。
2020年中国史一级学科四个方向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历史地理学,(2)中国古代史,(3)中国近代史,(4)专门史。主要招生导师有:王元林、王丽英、蔡香玉、王睿等。学习形式:全日制(3年)。
2020年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两个方向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戏剧戏曲学,(2)电影学。主要招生导师有仝婉澄、周文萍、盖琪等。学习形式:全日制(3年)。
2020年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招生:(1)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学习形式:全日制(2年);(2)非全日制学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学习形式:非全日制(3年)。主要招生导师有纪德君、哈迎飞、曾大兴、金琼、李丽华、温小军、林晖、王凤霞、李俏梅、叶从容、聂国心、龙其林、周文萍、沙红兵、赵德波、仝婉澄、肖建华等。
2020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招生: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学习形式:全日制(2年)。主要招生导师有马喆、禤健聪、戴仲平、黄晓雪、谢国剑、甘露、王毅力、李煜、徐朝晖等。
欢迎各位有志于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历史研究、戏剧与影视学研究和汉语国际教育、语文教育工作的莘莘学子报考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学院2019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90人,其中推免生5人。
2020年招收人数、推免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指标后为准(其中推免生拟接收15人)。

招生单位名称:人文学院 联系人:黎老师,古老师
咨询电话:020-39366742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成立于2000年7月,由原广州师范学院、广州教育学院等院校中文系、历史系和新闻系组成。学院办学始于1953年,有着60余年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专业、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2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45人,博士及博士后89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省级优秀人才4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1人、省级优秀教师6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1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1人、广州市“121”人才工程1人。
学院秉持主流中错位发展、交叉中彰显特色的发展理念,立足于珠三角,放眼海内外,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坚持走“差异化”、“区域化”与“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人文底蕴、审美素养、独立思考能力与想象创造精神的优秀人才。
学院下设文学系、语言学系、戏剧与影视学系、秘书学系与历史系5个系,开设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历史学3个本科专业,以及教师教育、文学、应用语言学、戏剧与影视学、创作与出版编辑、秘书、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本科专业方向。现有广东省市教学团队5个、名牌专业汉语言文学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和市级精品课程2门,以及有省市级重点课程多门。
学院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中国史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文艺学、戏剧理论与艺术、影视理论与编导以及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等研究方向。另外,学院还设有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汉语国际教育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目前,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64人。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与科研平台建设。中国语言文学于2011、2012年先后被评选为广州市一级重点学科、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008、2012年,先后获批建立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学思想研究中心”、广东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与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等。
学院科研实力比较雄厚。近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项(包括重大、重点项目各1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语文》《文学遗产》《文史》《历史研究》等权威刊物和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近100部,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五个一工程奖”及广州文艺奖达20多项。
学院重视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与香港、台湾、德国、意大利、荷兰、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协助广州大学在意大利、美国、伊朗创办了3所孔子学院。

添加广州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广州大学考研分数线、广州大学报录比、广州大学考研群、广州大学学姐微信、广州大学考研真题、广州大学专业目录、广州大学排名、广州大学保研、广州大学公众号、广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广州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广州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

    购买流程

    找到要考的专业或资料

    方法一:选择学校->学院->专业

    方法二:查找功能

    点击浏览招生简章+资料详情

    通过招生简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资料

    查看资料详情了解资料要点

    点击购买或加入购物车

    支付方式:支付宝

    填写付款信息并付款

    请确认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货,可查询快递信息

    若有疑问,可联系在线学姐

    学姐联系方式:

    im钱包如何取消等待打包-下载imtoken钱包-imtoken怎么找回原来的币-imtoken钱包怎么取消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