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保研经验贴

发布时间:2022-05-25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建筑学 华南理工大学 保研

添加华南理工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越考保研”,关注[越考保研]微信公众号,在越考保研微信号输入[华南理工大学保研夏令营条件、华南理工大学保研加分细则、华南理工大学保研群、华南理工大学保研学姐微信、华南理工大学保研真题、华南理工大学夏令营2021]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华南理工大学保研信息和免费资源。
回复[夏令营信息][保研去向][保研来源][入营名单]即可查看蕞新蕞全的保研数据。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保研经验贴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保研经验贴 正文

自我介绍
姓名:胡雨佳
专业:建筑学
班级:建筑学1701班
保研学校:华南理工大学
职务:建筑学1701班生活委员
竞赛获奖情况:
2018年6月, 同济大学风雨筑国际建造节 三等奖;
2020年7月, 谷雨杯建筑设计竞赛 优秀奖;
2020年12月,融合与表达:建筑技术研讨会优秀学生作业;
2020年8月, 作品《恍如隔世》被收录于著名意大利建筑杂志《domus》杂志 CHINA国际中文版N.149 专栏“未来人居场所提案”中;
2021年5月, 作品《Post-Pandemic High-Rise Urban Planning》获 eVolo 国际摩天大楼竞赛 荣誉提名奖;
2021年9月,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未来城市与绿色基础类 荣誉奖
荣誉与奖励:
学习优秀奖学金4次
一等奖学金2次
二等奖学金2次
三等奖学金2次
三好学生2次
新生入学奖学金
科技文化节“先进个人”

请回答 本科生活
学习经验
不出意外的话,保研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上课投入的听课,投入每一次作业,不随便对待任何一门哪怕是不重要的课,考前好好复习,那你就能获得不错的成绩。既然借此机会,回看自己的五年本科生活,我便和学弟学妹分享一些建筑学学习方法和体会。
1.比起时间管理,更重要的是自我驱动力
作为一个INTP,按部就班精确到时间的日计划反而会让我感到压力而最终演变为拖延。做一天或一周的to do list,事情做完就划掉,会增加自我成就感和仪式感。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自我内驱力。我会因为对建筑学的热爱而不想做不好任何一个设计,因此从大一开始,我就自然而然的全身心投入每一个设计,现在回想每一个方案,我好像都没有妥协,我把这种想法归结为自我驱动力,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懒的人,但我仍然驱动自己的原因,是我那时那刻思考的不是期末能拿多少分,而是如何能设计出让自己满意的方案。
2. Push自己,提高效率
这里说的push自己,不是每天熬夜搞垮自己身体,而是通用建议:忙碌能够让我们更加有效率;如果有很多事情要做的话,我会强迫自己必须做好;如果你很努力,你会觉得休息的时候很值得;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才能成长。举个例子,在大三专业课最忙的时候,因为觉得自己近期做的方案没有进步,于是决定做几个竞赛转换思路,并斗胆在完全不会rhino的情况下用rhino建模,结果那个学期忙的不可开交,但学期结束发现做了好几个竞赛且rhino也熟练了。(当然这个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我是做好翻车打算尝试的了)
3. 课外积累
  除了学??纬瘫匦胍私獾闹逗妥龅难芯恐?,可以通过许多其他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阅读量,比如大师的纪录片、书籍;pinterest、archdaily等设计网站;建筑方面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b站、小红书美学博主;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搜索论文;全国各地的知名建筑和城市以及不限于建筑的展览等等。甚至我认为能做好建筑不该是只看建筑,而应该保持好奇心,做到所有领域广泛吸收。

专业课方面
1. 提高建筑基础,增加阅读量。没有最基本的建筑空间观念那么后续的会遇到层层阻碍,在每个设计之前需要大量的资料参考和案例研究,这时候没有阅读量的积累是不行的。建议增加资料查阅的深度和广度。深度是以专题、或者探索建筑师的方式挖掘论文,广度则是查遍网络能搜索到的相关方面的案例和书籍。
2. 方案推进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妥协。许多同学会因为麻烦或者不想思考而只是将自己的方案停留在“合理”的程度,符合任务书便草草了事,而你的妥协会损失许多本该有的方案亮点。印象很深的是度假酒店设计的时候,基地在福建武夷山,于是我把主题定为“茶”,但我不想把重点放在惯常的茶产品生产链上,于是长达两周的前期思路确定都在和老师的思路拉扯中度过,最后灵光一现,做了一个结合茶生产的地景建筑。
3. 方案的每一步都做到和专业课老师及时沟通,哪怕思路不合也可以互相探讨,及时主动反馈自己的想法,不要怕发言。
4. 我认为设计师和艺术家不同的地方,在于设计师是解决问题,为人服务的。所以概念虽然是方案亮点,但不要只注重概念,因此深度解析任务书,带着解决问题的视角出发显得尤为重要。在竞赛确定概念中,要清楚的认识到不是所有问题都是建筑师能解决的。
5. 学会思考,思考每一步是为什么,老师让你修改方案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这样分析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将每次推进的思考可视化,分析图就出来了。(免于集中周凑分析图)
6. 软件只是工具,不要沉浸在探索软件的成就感中,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7. 建筑不是纸上谈兵。在保研之后在山水秀事务所的实习中我明白在实际项目设计到落地过程中很多时候是设计和结构、技术相互配合相互推进的,结构难点也许是让设计方案发现问题从而变得更好的因素,所以本科学习阶段就要打好结构知识基础。

保研成功经验
保研没有捷径,需要四年多持之以恒的学习和努力。
保研准备有两个阶段:
一、大一到大四上学期的积累。有保研想法的同学可以提前了解本校的保研细则,不同年级计算综合排名的方式可能不同,每年纳入加分的竞赛,专业主干课与所有课程的计算比例也有所出入,建议根据自身情况查漏补缺,灵活准备。当然成绩是最硬性的要求,需要提醒的是学分比重高的专业课和英语四六级的成绩一定要重视。
二、大四寒假到大四下的整合阶段。需要提前为作品集排版做准备(可以去学一学indesign,最后根据每个学校的作品集要求快速微调并灵活排版),整理好自己的个人相关材料(身份证,学生证,获奖证书,成绩单,排名证明,推荐信等)以及简历、个人陈述等文书。需要及时关注不同学校的官网公示的需求材料进行准备和个人的应对提升。
关于作品集
尽量选择有深度的作品和脉络完整的作品。保证每个作品都能体现你针对某一类事情的独特思考,宁缺勿滥(3-5个作品),可以围绕一直以来的思考,选择设计经历来展现自己的思路历程(脉络),展现自己的可塑性、多样性(作品不同来源/不同尺度)。在保研面试中老师也许会提问相关内容,这时需要清晰的叙述方案的逻辑。
另外,排序应顺应思考的脉络性,作品之间有所联系(面试前可以将话题从单个建筑引申到对某个专题的思考与研究),作品排序要体现出围绕某种思考的时间历程。排版则要能够体现你的思考脉络,图纸的黑白灰、大小中关系以及图纸搭配逻辑也非常重要。
关于竞赛方面
关于参加竞赛,我一直以来的心态是无关是否中奖,准备竞赛的过程会驱动你对建筑产生新的思考,所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功利心不那么强地参加竞赛试试(参加了好多竞赛,有大量未获奖,最后发现作品集能挑的图太多了,甚至因为是竞赛图质量有保证最后不用改图就放作品集上了,也算是意外收获吧。)
对于我来说参加竞赛的收获有三点:一、遇到了志趣相投的高质量朋友。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会遇到都热爱建筑且和你思考角度不同的朋友,互相学习和相处非常有意思,不仅能互相约着一起做以后的竞赛,也能从对方身上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还能了解各个学校的教育模式。二、反思并调整完善自己的工作流。这能提升自己日?;嫉男剩ū热缭诖车腸ad和ps画图中加入ai和id效率会提升很多,rhino对与线形修改非常方便等等)三、拓展视野、发散思维(不是只有从平面到剖面再到立面这一种设计方法,根据设计需求具体灵活变动)
而如果你是个竞赛新手小白,我的建议是:1.看完你参加竞赛的历年图纸并试图分析每个图的画图排版逻辑与画图意图。2.了解近期所有竞赛的图纸和方案。
一些其他资源推荐
我始终认为,建筑像其他艺术一样,是我们看待自然与社会问题的其中一个方式,而建筑设计则是去解决这些自然/社会问题。所以我们日常的阅读和关注其实可以不仅仅限于建筑,这里分享几个我认为对提高自我认知世界和审美有很大帮助的内容。(我的兴趣罢了,和建筑关系不大)

我想说...
 建筑学这个专业学起来确实非常辛苦,但我还庆幸我依然热爱着建筑,热爱着设计。不管大家喜不喜欢这个专业,想和学弟学妹们说,建筑改变的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让你变得更能关注生活的细节美好,更享受生活。保研的过程是一个心累且焦虑的过程,不管是正在经历的你,还是打算追寻的你,都请放平心态,积极应对,保研只是多条人生道路中的一条而已,且并无高下之分,出国、工作、考研......都是你的选择,也祝愿你们能少走弯路,走上自己理想的道路。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1FNRsQQ2tscpUtBmAjjVQ

 
华南理工大学

添加华南理工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越考保研”,关注【越考保研】微信公众号,在保研喵微信号输入【华南理工大学保研夏令营条件、华南理工大学保研加分细则、华南理工大学保研群、华南理工大学保研学姐微信、华南理工大学保研真题、华南理工大学夏令营】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华南理工大学保研信息和免费资源。
回复【夏令营信息】【保研去向】【保研来源】【入营名单】即可查看蕞新蕞全的保研数据。
华南理工大学保研


本文来源:http://www.abikesmart.com.cn/huananligongdaxue/byxly_710948.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