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01-05 18:09:57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北京农学院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北京农学院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北京农学院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北京农学院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北京农学院官网来自北京农学院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北京农学院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北京农学院考研报考有用。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官网: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简介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前身是原农学系和园艺系,原农学系和园艺系是北京农学院建校时最早设立的院系。2002年6月,按照北京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调整的总体部署,原农学系(部分)和原园艺系整合为植物科学技术系,覆盖农学、园艺2个植物生产类专业。2008年12月31日,植物科学技术系更名为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现设有农学系、园艺系2个教学机构,有农学(作物遗传育种方向)、园艺2个本科专业,其中园艺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和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农学专业为北京市级特色建设专业。学院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有1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校级人才培养基地。现有作物学、园艺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了作物遗传育种学、果树学和蔬菜学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果树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和蔬菜学科为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目前,还有农学、园艺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有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果树研究所和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等3个研究机构。
学院拥有较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总值达8800多万元;现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300亩;10多个较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满足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需要。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90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300人。
目前,学院共有教师8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2人,占全院教师的61%;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2人,占全院教师的38%。现有专任教师6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人,占专任教师的76.9%;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5人,占专任教师的23.1%。在专任教师中,教授24人、副教授28人,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达80%。学院有博士生导师(联合招生)5人,硕士生导师49人。有北京市优秀教师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
2003年,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获得首都劳动奖状,被北京市总工会授予北京市教育创新优秀集体称号;2008年,园艺专业骨干课程教学团队获得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2005年和2009年,果品优质生态安全学术创新团队和蔬菜安全生产理论与技术学术创新团队分别获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学术创新团队资助。我院现有北京市级精品课程4门。主编和参编二十一世纪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18部,其中市级精品教材4部。
近三年,我院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20余项;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奖励21项;培育新品种30余个;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47项,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10项。
自建校以来,我学院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毕业生8000余人,其中中专生和大专生约2700人,本科生4700人,硕士研究生约700人,许多毕业生都辛勤工作在北京市城镇郊区的农业行业第一线,为首都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多年来,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各项工作成绩显著,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7号
邮编:102206 
电话:010-80799137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历史沿革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服务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与人才需求,办学特色鲜明,现设有农学系、园艺系、植物?;は岛团┮底试从牖肪诚?,分别开设农学专业、园艺专业、植物?;ぷㄒ?、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5个本科专业。所属专业伴随学校1956年的建校而创立。北京农学院几经变迁、数易校名,1965年正式升格为大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北京农学院。历经五十余年的风雨历程,特别是近30年的快速发展,植物科技学院所属专业设置、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日益提高,铸就了“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光荣传统,形成了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为北京郊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追忆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历史沿革,旨在回顾历史,激发植科学院师生为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勇攀高峰。
通县农业学校
北京农学院前身1956年通县农业学校创建,当时隶属于河北省,是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学制3年。当年招收学生400名,均为作物专业,分成8个教学班授课。由于新校舍尚未竣工,该届学生于9月l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焦农场报到开学。11月,校址由石家庄迁至通县管庄。当年学校有教师40名,教辅人员5名,行政管理人员15名,勤杂人员8名。第一任副校长周文仲、陈赞元、王乃生。校园面积400亩,设有实习农场、体育场等,校舍面积5000平方米。
第二年暑假全校共招生200人,均为作物专业,分为4个班,其中一个为干部班。
北京农业合作干部学校
1957年,在合作化运动的推动下,北京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在北京南苑东高地建立,隶属北京市农林水利局,主要任务是为北京市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培养农、林、牧、水利和经营管理人才。
学校暑期面向北京东郊区、南苑区、丰台区、海淀区、石景山区、京西矿区、昌平县招生233人,分蔬菜专业、林业果树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学制4年。招生报考条件:第一,农业社现职各专业主管干部或具有培养前途并有生产经验的男女社员;第二,工作积极、学习努力、作风正派、历史清楚;第三,身体健康能坚持学习。毕业后,仍回原社工作。
蔬菜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农业基本知识、蔬菜栽培和蔬菜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林业果树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农业基本知识、水土保持与育苗造林、果树栽培、果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各专业都必修政治和农业社经营管理两门课程。针对学生来源主要是农村干部、经验丰富但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的特点,教学中讨论辅导时间多于授课时间,并配合一定参观实习。
当年9月19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沈尹任校长,金骥任副校长。学校教职工共27人,其中教学人员11人,辅导员7人。教学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并熟悉北京郊区的情况。
北京市农业学校
1958年4月,河北通州专区划归北京市。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楸本┦?。通县农业学校与北京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合并,学校改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学校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管庄。沈尹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刘洁之任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周文仲、陈赞元、王乃生任副校长。
学校根据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精神,结合农业教育特点和北京市委指示,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指引下,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沧和生产操作技能、并能创造大面积的高额丰产、推广先进技术本领、懂得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会做群众工作,既懂政治又有文化,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人才为目标,为北京市郊区人民公社服务。
学校建有教学楼、学生宿舍、饭厅、运动场、专业试验室、研究室、图书馆、卫生室等,并附设有农场、畜牧场、苗圃、果园等教学和生产实习场地。
学校设立农作物栽培、果树蔬菜、畜牧兽医3个专业。每个专业已有一、二、三年级学生共1100人,27个班次。
8月暑期各专业均招收新生126人,学制4年。凡北京市各区县政治品质优良、历史清楚、初中毕业或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身体健康、年龄在18~25岁、愿献身祖国农业生产建设事业者都可以报名。由基层单位审查,乡、社保送,到各区农林科报名,学校统一考试。学生毕业后,仍回原人民公社,国家不另行分配工作。
1959年6月,北京市农林水利局决定新校址选在昌平县朱辛庄。
1959年7月31日,举行首届毕业生(均为作物栽培专业,336人)毕业典礼,北京市副市长赵凡来校讲话。按照哪个地区来的学生,尽量分配到哪个地区去的原则,分配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10名,河北省农林厅140名,北京市郊各区、县75名,北京市农垦局65名,副食品商业局15名,北京市教育局4名,《北京农民报》5名,其他单位22名。毕业生主要从事农业技术工作。
暑期学校通过人民公社内部招生与统一招生相结合的方法,招生474名,包括内部保送392名。其中,果树蔬菜专业6个班,作物栽培专业3个班,畜牧兽医专业3个班。招收新生多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工农劳动人民子弟占录取名额的83 3%,体现了农业教育面向郊区、面向公社的精神。
1961年3月,新校址竣工,北京市农业学校由朝阳区管庄迁至北京市昌平县朱辛庄。
1961年7月,第二届毕业生281人毕业。其中作物栽培专业102人,果树栽培专业44人,蔬菜栽培专业37人,畜牧兽医专业98人。毕业生中除3人到河北省工作外,其余均在北京市区及各郊县就职。
1962年7月,第三届毕业生184人毕业。其中果树专业38人,农业机械化专业72人,畜牧兽医专业74人。
1963年7月,第四届毕业生15个班共582人毕业。其中,作物专业83人,蔬菜专业85人,果树专业94人,畜牧兽医专业138人,农机专业116人,水产专业66人。
1964年7月,第五届毕业生为10个班,共计379人,其中作物专业136人,果树园林专业44人,蔬菜专业84人,畜牧兽医专业57人,农业机械化专业58人。
北京农业劳动大学
1965年3月北京农业学校改建为北京农业劳动大学。设有农学系、果林系、畜牧兽医系、农业经济系、农业机电系5个系,9个专业。9个专业分别是农学、蔬菜、果树、林业、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农业用配电、畜牧兽医、农业经营管理。设有作物育种教研室、土肥生理教研室、气象测量教研室、病虫害教研室、果树教研室、蔬菜教研室、果树蔬菜育种教研室、畜牧教研室、兽医教研室、农经教研室、农机教研室、机电教研室。
春季招生373人,分为12个班,农学专业、果树专业(652班为果树大专班)、畜牧兽医专业、农业经济专业各2个班,农业机械化专业3个班,林业专业1个班。
1965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全校???,投人运动。随着“文革”运动的展开,工宣队和军宣队进入学校。1969年,上半年,学生中的中专生按“社来社去”原则,回到各个区、县;本科生都到部队锻炼;教师、干部随市直机关下放到郊区、农村,还有一部分教师、干部随家属迁到外地;校内工人重新分配。
北京农学院
1977年1月北京市农林局党组向北京市委农村工作部提出筹办北京农学院的建议。1978年6月北京市委决定恢复北京农业劳动大学,改名北京农学院,并报请国务院批准。
1978年12月28日教育部下发(78)教计字1427导文件《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通知指出: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恢复和增设普通高等学校169所。文件的附件“同意恢复和增设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列出了北京农学院,专业设置包括:农学、遗传育种、植物?;?、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果树蔬菜、畜牧、兽医、农机使用修理、农机制造、农田规划、农业经济管理、林学、农田水利。
1979年12月19日,举行北京农学院首届新生开学典礼,北京市委副书记王宪、副市长王纯以及国家林业部、市委教育工作部、市委农村工作部、市科协、市高教局、市农林局和北京部分高校领导等40余嘉宾、教职员工50余人,学生101人(其中农学专业34人、果树专业34人、畜牧专业33人)参加开学典礼??У淅裼裳镏墼撼ぶ鞒?,党委书记潘桂山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农学院是为适应首都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学院要面向首都、密切结合首都农业发展规划的特点和当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新成就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教师代表刘作新、新生代表陈东也分别在开学典礼上讲话。同日,新华社发表消息报道我校首届开学典礼。
1980年9月,举行新生开学典礼,当年招收农学、果树、畜牧、农经4个专业新生159名。
农学系张文启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刘季厚任副主任,杜晓林任团总支书记。
园艺系赵乃扬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李燕生任副主任。李肃任团总支书记。
当时学校已具备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从事甘薯育种、果品贮藏保鲜、粮食种子干燥通风贮存和烘干能源的研究试验等项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农学系和园艺系。
1981年6月,学校向北京市科委、计委上报“北京农学院科技发展‘六五’规划”,这是我校第一个大型科研发展规划。规划项目共计14项,其中农学系、园艺系项目项,包括:(1)小麦基本苗数与穗数相关性研究;(2)香稻育种;(3)粮食烘干简易系统设计;(4)种子干燥、贮存通风;(5)甘薯组织培养;(6)果树品种资源研究;(7)板栗更新换代密植园早期丰产技术研究;(8)中华猕猴桃生物学规律及栽培贮藏加工技术调查研究(9)蔬菜银灰地膜覆盖的研究。
1981年全校录取新生91人,其中农学专业20人,果树专业20人。
1981年11月20日学校党委会议决定,撤销科研生产处建制,恢复科研处,建立实习农场,实习农场为处级单位,下设农学试验站、园艺试验站、林业试验站、畜牧场和直属队(农业队、机务队、积肥队、校园绿化队)。试验站(场)实行场系双层领导,以系为主。
1981年12月3日学校决定建立系(部)务会议制度,凡遇教学、科研、生产、人事、财务、学生工作中重大问题,均应由系(部)务会议讨论决定,由系主任、副主任组织落实实施?;嵋槌稍卑ㄕ?、副系主任,专职总支书记或副书记,各教研室负责人、试验站负责人,必要时可增加教师代表1~2人,原则上每两周一次。
1981年当年录取新生91人,其中农学专业20人,果树专业20人。
1982年录取新生120人,其中农学专业20人,果树专业20人,蔬菜专业30人,蔬菜专业为第一次招生。
1983年录取新生137人,其中农学专业本科25人、专科31人,果树专业本科22人、果林专科20人,蔬菜专业本科28人、专科11人。
1984年只招收一个农学专业本科班39人。
1985年录取新生89人,其中农学专业31人,果树和蔬菜专业各29人。
……
从1994年起,果树专业和蔬菜专业招生改为园艺专业招生。学生从三年起按照个人志愿和学习成绩择优选择专业方向。1998年起不再分专业方向,改为四年制的园艺专业本科培养。
植物?;ぷㄒ低U卸嗄?,从1998年起开始恢复植物?;ぷㄒ嫡猩?。1998年招收一个植物?;ぷㄒ底瓢?3人,1999年起招收植物?;ぷㄒ当究瓢?。
……
2004年果树学科硕士点获批,开始招生硕士学位研究生。
2006年,除了招收农学专业、园艺专业、植物?;ぷㄒ敌律酝?,开始招收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每年招生每个专业2个班60人左右。
2007年作物学科和蔬菜学科硕士点获批,硕士研究生人数逐年递增。
2009年园艺领域、作物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点获批,2010年植物?;ち煊蜃ㄒ邓妒垦坏慊衽?,2011年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硕士学位点获批。自2009年起,每年招收园艺、作物、植物?;?、农业资源利用、种业等5个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70名。
在职农业推广研究生在校生90余人。
2013年,开始招收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2014年开始,园艺专业本科开始一本招生。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学科设置
作物学一级学科简介
作物学科为北京农学院重点学科。学科现有教授12名,副教授7名。北京市创新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北京市教委青年拔尖人才1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2人。近几年,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30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育成品种11个。
本学科有4个研究方向: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作物分子遗传学,作物栽培与耕作,种子科学与技术。主要从事小麦、玉米、小豆、甘薯、杂粮等作物分子遗传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比较基因组研究、抗逆和品质改良等研究。针对我国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对优质青贮玉米需求旺盛、专用青贮玉米品种资源缺乏的现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青贮专用玉米的育种目标、制定了青贮玉米的试验技术和品质评价体系,先后审定青贮玉米新品种8个,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针对市民膳食结构的变化和健康理念的提高,为满足首都市民对食用豆类和彩色甘薯的需求,加强了对小豆、大豆和甘薯资源的搜集利用及新品种的选育。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小豆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杂志上,率先开展了小豆理化诱变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筛选工作。
园艺学一级学科简介
1.学科的定位与目标
园艺学科始终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对园艺产业的需要,以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北京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需要的园艺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创新研究为特色,针对产业持续性的重大问题凝练学科方向,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增强科研力量,构建学科平台与团队,强化社会服务,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为京津冀地区鲜活园艺产品保障供给和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撑。
2.学科的优势与特色
学科优势:围绕着首都及京津冀地区园艺产业的需要和首都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定位,以都市发展果蔬均衡供给和生态功能拓展需求为目标,设置了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园艺植物发育生物学、设施与观赏园艺学、绿色园艺生态调控四个优势方向;初步构建了以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为主体的学术指导委员会及以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研究团队,建立了林果业协同创新中心、林木分子设计高精尖协同创新市级研究平台、以新技术应用、都市现代农业、中关村现代种业与果树新品种选育及苗木产业化为支撑实验技术平台,构建了博士后工作站、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农艺种业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构架,以都市型现代园艺技术研究与应用为主体的培养模式,在全国同类院校园艺学科建设中起到了示范作用。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硕士类参评学科之首,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所有参评院校前50%。
学科特色:园艺学科多年来一直以都市型现代园艺为特色,以区域性八大果树优势树种、六大特色蔬菜种类和三大彩叶观赏树种为对象,以生态功能为特色目标对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进行选育与创新利用,对高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的园艺植物进行种质创新,通过工厂化育苗实现种苗产业化。通过矮砧、密植、早果、优质、丰产、高效的现代化果园建设开发果树的生态功能和休闲功能,通过品种选育、园区设计和一系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提升果园园区的多功能性和综合服务能力。以首都园艺产品鲜活供应及应急保障为目标,针对设施蔬菜高温逆境生育障碍,研究生菜等叶类蔬菜种质资源、耐热抽薹分子机制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发推广周年无害化安全生产技术和采后保鲜及加工关键技术,延长了生菜的货架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人才培养目标
园艺学科以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创新研究为特色,以服务于都市型现代园艺产业为宗旨,培养具备园艺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立足于都市型现代农业,从事园艺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
4.学科方向设置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构建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平台,研究特色园艺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筛选、评价技术体系,重点研究园艺植物新品种、新种质选育的技术体系,研究园艺植物新品种种苗产业化与推广技术体系。
设施园艺:研究环境因子对园艺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生理机制,根据栽培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应用各种设施设备及现代化自动控制技术进行综合调控,创造作物最优生育空间和环境条件。选育设施园艺专用品种,研究园艺生理生态与设施栽培技术。研究园艺作物工厂化栽培及生理特性,创建主要园艺作物绿色优质高产周年生产技术模式。
绿色园艺生态调控:创新绿色优质园艺植物栽培及生态调控模式,重点研究园艺植物水肥耦合规律和土肥水一体化的现代生产管理技术,研究高效园艺植物株型的生理生态机制及调控技术,研究园艺植物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和调控技术,研究观光园艺理论与关键技术。
园艺植物发育生物学:构建特色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抗逆的分子生物学平台,重点研究果实发育规律及其激素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特色园艺植物遗传变异与繁殖的分子基础与调控机理,研究园艺植物重要经济器官形成与发育调控的生理基础及分子机制,研究园艺植物抗逆性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基础。
5.国内外影响
学科与康奈尔大学、瓦赫宁根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京津冀农业高校建立了协同创新中心,进入林木分子设计高精尖协同创新中心,其中聘请Jocelyn Rose、Ton Bisseling、方智远、尹伟伦、康绍忠等国内外院士任学科兼职教授,共同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等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40余篇。奠定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在第三次、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其中学生论文质量、教材与著作、科研获奖、学生国际交流均居于前10位之内。
学科在经济林生态功能提升、生态观光果园建设、叶菜类生产关键技术等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在特色园艺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重要经济性状发育生物学、设施园艺与观光园艺、园艺产品安全生产和生态调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并在生产中转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学科近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园艺专门人才,其中多数活跃在都市型现代园艺产业的第一线,学科秉承以首都园艺产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都市型现代园艺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培养质量,培养博士(联合)与硕士毕业生近300人,其中大学生村官助理40余名,已成为首都都市型现代园艺产业建设的主力军。
 

添加北京农学院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北京农学院考研分数线、北京农学院报录比、北京农学院考研群、北京农学院学姐微信、北京农学院考研真题、北京农学院专业目录、北京农学院排名、北京农学院保研、北京农学院公众号、北京农学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北京农学院考研信息或资源。

北京农学院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