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02-10 16:47:28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东北农业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东北农业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东北农业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东北农业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东北农业大学官网来自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东北农业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东北农业大学考研报考有用。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官网: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简介:
农学院是东北农业大学长子学院,由1948年东北农学院建院时成立的三系之一农艺系发展而来,王金陵教授任首任系主任。1996年,由农学系、园艺系、植保系三系合并组建农学院。2000年,园艺系调整出去成立园艺学院,土壤农化、环境?;?、微生物及农业生态等4个专业和方向调整出去组建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实验站调整出去成为学校的植物类实验实习基地,农学系余下专业和植保系组成新的农学院。
农学院拥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个,包括作物学博士点和植物?;に妒康?;二级学科5个,包括作物学博士点下设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に妒康阆律枧┮道コ嬗牒Τ娣乐?、植物病理学和农药学;作物学科是农业科学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的贡献学科。农学院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2个,黑龙江省省级领军人才梯队5个,黑龙江省“535工程”第二层次省级领军人才梯队1个,黑龙江省“头雁”团队1个,校学科团队14个。学院作为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和黑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挂靠单位,主办期刊《中国马铃薯杂志》,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农学院现有在职教工128人,正高职38人,副高职45人。博士学位教师10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7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植物生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1人,国家万人计划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龙江学者3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1人,香江学者1人,东农“杰出学者计划”等多人。
农学院现有农学、植物?;?、种子科学与工程、智慧农业4个本科专业和1个农学本硕博连读班,其中农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农学和植物?;ぷㄒ滴〖吨氐阕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10人,本科生1763人,研究生64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8名,博士后42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08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251名。农学院是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学院,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入选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省级精品课1门,省级在线课3门程,教师承担各类教改课题45项,获省级各类教学成果奖24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各类教材60余部,主编校内教材38部。教学平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室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全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内外教学实习基地40余处。
学院拥有农学楼、大豆楼及公共基础楼五楼办公及实验场所,同时拥有哈尔滨市区向阳实习基地、阿城实习基地、海南南繁基地、校内转基因基地等实习场所,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8000余万元。
学院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及场站9个,包括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寒地粮食作物品种改良与生理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北方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北方寒地作物有害生物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寒地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营养健康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中心,农业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校级研究所研究中心8个。
十三五期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70余项,研究经费达1.2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审定作物品种56个,转让21个,转让金额达2000余万元,获得发明专利40项。发表文章700余篇,出版专著32部。
为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农学院持续派出多名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科技特派员带着课题和项目深入到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一线,与多地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学院每年组织多名专家与科技人员,培训农民,农技人员,农村乡镇干部推广科技成果为三农服务。
合作交流博采众长,农学院一贯注重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等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派人出国留学或访问,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学院定期主办国际及全国性会议,教师在国内外重要会议上作大会报告。自2020年,学院打造金陵品牌文化,创办金陵讲堂,邀请知名学者、专家以直播方式开展讲座,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学院高度重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历年来获过全国扶贫先进集体,黑龙江省文明单位;黑龙江省高校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院团委荣获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团委,植保系党支部荣获黑龙江省高校百优党支部,院辅导员办公室评为黑龙江省“团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和“学生工作先进集体”。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黑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黑龙江省道德模范等多个荣誉称号。
新时代的农学院,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有利时机,继承“心系三农,甘于奉献”的农学院精神,传承“勤于研学,注重实践”的院风,秉承“一手出成果,一手出论文”的院训。满怀信心地为东北农业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谱写更加绚丽的华章。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联系方式:
地址:中国 哈尔滨 香坊区木材街59号 
电话:+86-451-55190281
传真:+86-451-55190447 
邮编150030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学科设置:
作物学(学科)始建于1948年,1998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重新评为省重点学科,并列入国家级后备重点学科加以建设,是国家计委立项的“211”工程重点学科。经几代人的努力,本学科在全国同领域中具有相对领先的学术地位。1998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200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称号。依托于该学科的寒地作物生理生态实验室1996年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大豆生物学实验室2005年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本一级学科是原国家计委立项的“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
作物学现包括作物遗传育种学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两个二级学科。二个学科均是博士学位授权点、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批准设立农业部寒地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遗传育种学科,1979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准设立省特聘教授岗位,2003年引进第一位省特聘教授,以本学科的大豆研究所为基础,2005年批准设立教育部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经多年建设,学科已形成具有北方寒地作物育种和高产优质栽培与耕作特色的、稳定的9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和各方向主要学术带头人均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龙江学者、省优秀导师等担任,均为国家各类重大课题主持人。学科现有人员64人,正高级24人,副高级14人,具有博士学位40人。其中世界大豆研究会执行委员会委员1人。农业部创新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黑龙江省新世纪人才基金资助1人。龙江学者1人,国家和黑龙江中青年专家2人。40岁以下博导就有4人,并已主持国家“十二五” 支撑计划项目。
学科各研究方向均承担国家973、863、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重大项目,所设方向具有前瞻性,研究具有前沿性、总体研究水平在全国同领域具有先进性。大豆遗传育种等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十一五”期间共承担完成国家重大和重点以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37 项,获得科研经费共1.14亿元。其中“973”2项、 “ 863” 5项 、“国家转基因专项” 5项 、 国家攻关和国家支撑计划的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5项(仅2010年学科就新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获省部级奖励1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在09年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会年会,王金陵教授获大会颁发最高成就奖,是中国唯一获奖。 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3项,获新品种?;と?项,软件著作权9项。搜集、整理、创造各类基因资源5000余份。培育出具有寒地特色的作物新品种27个,推广面积达3000万亩。招收博士研究生53人,硕士254人。与外单位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2人,合作指导来自英国的博士1人,与国外合作指导研究生2人。博士后进出站44人;年招收农业推广硕士60人左右。发表论文330余篇,出版专著40部。入选SCI等刊物24篇,累积影响因子达30多点。
学科建有大豆、玉米、水稻、小麦和马铃薯研究所,有试验用地60公顷,1000m2作物挂藏库,建有农业部高油大豆原原种生产基地、农作物转基因中试基地、寒地水稻育种中心,拥有冬季加代温室、抗旱棚和?;ば愿魇匝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品质分析实验室。拥有可供学科研究用的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冷冻切片机、冷冻干燥机、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全自动凯式定氮仪、大米食味分析仪、PCR仪、台式低温高速离心机、超纯水系统、紫外透射仪、凝胶成像系统、振荡培养箱、大肠杆菌电激转化仪、分光光度计、高压灭菌器、DNA序列分析系统、超低温冰箱等仪器设备。
学科特色是:育英才、出品种、配技术、上水平、创效益;既能从事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又能进行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应用研究。
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寒地作物遗传理论与育种技术创新、寒地作物品种改良与资源创新、寒地作物生物技术研究与利用、作物生理、高产理论与栽培技术、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和土壤耕作体系与配套机械。 与“九五”相比,项目层次稳步提升,科研经费显着增加,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作物遗传育种
东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于1948年由我国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王金陵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创立。1979年被评为国家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被评为国家博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1997年成为国家 "211 工程" 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被评为国家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设立黑龙江省特聘教授岗位,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次的黑龙江省重点学科评估验收中均以高分获得评估优秀的好成绩。该学科承担全校作物遗传育种方向的教学、科研、推广和人才培养工作。
以寒地5大作物为研究对象,涵盖传统的作物遗传育种、分子育种、生物技术利用、生物信息、环境生物学等研究领域,学科建设较完整,师资力量较雄厚,科研实力较强,拥有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工程技术中心和农业部寒地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
经过近60年的发展,本学科的师资和科研力量形成年龄、学历、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在人才培养上稳定数量,注重质量,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在读本科生1000人;研究生人数18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0人。本学科60年来为国家培育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例如:前任农业部副部长王连铮、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前任理事长常汝镇等。改革开放以后,本学科先后派出100名优秀教师前往发达国家进修学习,一些人归国后成为国家科学研究骨干,例如: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邱丽娟博士和韩天富博士等。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根据黑龙江省北方寒地的生态地域特点,适应农业发展需要,追踪国内外遗传育种研究的发展动向,开展具有寒地特点的春大豆、粳稻、马铃薯、玉米、春小麦等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确定了“优异基因克隆与分子设计育种”,“寒地作物优异种质创制与种子产业化”,“生物信息与作物数量遗传”,“寒地作物环境生物学与抗性遗传育种”,“寒地作物育种方法与技术创新”等5个研究方向。该学科在研究方向上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坚持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为选育早熟、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提供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品种,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该学科先后承担“863”、“973”、“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课题70余项,研究经费近4000万元。已经建立起种质资源评价、基因工程、遗传作图、基因分离与克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一系列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平台,发掘了一批新基因资源,构建了几种主要农作物的分子图谱,标记定位了一批重要基因,育成了各种作物新品种25个,累计推广面积近2千万亩,创经济效益15亿元。申请专利7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在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SCI、EI、ISTP收录16篇,出版学术专著17部,科技成果转让共4项。
改革开放以来,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单位,先后主办国际马铃薯会议3次和全国马铃薯会议10次,主办全国大豆科研与生产研讨会1次,主办北方水稻科研研讨会1次。参加国际会议达100余人次,邀请国外专家来本学科讲学交流达100人次。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始建于解放初期,经过几代人长期精心建设,本学科于1982年被授予硕士学位点、1991年被授予博士学位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是我国第一批硕士点和第四批博士点,199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1999年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重新被评为省重点学科,并列入国家级后备重点学科加以建设,2006年以优秀等级通过验收,并作为 “十一五”期间省重点学科继续进行重点建设。本学科现有教授9 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其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有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以本学科为主要依托,1996年批准设立农业部寒地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经2008年第五轮评审继续被重新命名为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本学科与作物遗传育种构成的一级学科“作物学科”1998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称号。本学科是国家计委立项的“211”工程重点学科,也是“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的依托学科之一。在全国同领域中,本学科具有相对领先的学术地位。
学科针对东北地区寒地农业生产特点,以及农业和作物生产发展需要,围绕具有寒地特点的春小麦、春玉米、寒地稻作、大豆、马铃薯、甜菜、亚麻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化学调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高产、优质、高效理论和应用,开展多学科协作研究和大型攻关,使学科相互渗透,拓宽新兴领域的研究,通过引入高新技术和研究方法,同时开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研究问题来自于生产实践,研究结果返回实践进行检验,研究过程重视基因型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已形成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并重,以及重视推广开发的学科科学研究特点。研究生培养重点放在能力(思维、动手和组织管理能力)和实事求是学风的培养上。教学科研相长,理论联系实际。本学科设有四个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作物生理、作物高产理论与技术体系、作物高产优质安全生产?;ば愿骼砺塾爰际跫?、作物生物技术。学科先后主持、参加国家和省部级重点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32余项,其中“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 国家支撑计划9项,总经费3000万元,表明本学科既能从事应用性基础研究,又能进行国家、省级支撑计划大项目攻关研究。发表论文83余篇,其中国外期刊和国内一级期刊26篇,SCI收1篇,EI收1篇,在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著作6部,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项3项。
共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03名,博士研究生41名,接受进站工作博士后15名。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农业教育、科研和生产战线的骨干,并做出突出贡献。
农药学
东北农业大学农药与杂草学科隶属于植物?;ぷㄒ?,成立于1996年,为东北农业大学重点学科;1997年被东北农业大学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自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被评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单位。
农药与杂草学科拥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4 人。农药合成与制剂加工技术、生物农药研制与应用、除草剂作用机理与应用技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培育、杂草生物学特性等是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了农药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作物育种学、应用化学、环境?;ぱ?、土壤微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尤其在除草剂应用技术方面,东北农业大学农药与杂草学科在我国占据相当重要的学术地位,率先对超高效磺酰脲类除草剂作用机理和应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提高了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应用水平,对我国此类除草剂的合成,开发和应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中国早期引进的国外化学除草剂,大多由本学科宣传推广的。
农药与杂草学科承担东北农业大学农药与杂草方向的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工作,是黑龙江省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支柱学科。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施齐全,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已培养研究生100余人,为我国农药界及杂草防除领域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科研专业技术人才。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农药与杂草学科就进行了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应用技术研究,二十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首次合成化学除草剂“茅毒”,对中国农药合成和制剂加工工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始建于1963年,从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所属一级学科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于1996年被列为东北农业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于2000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为黑龙江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被黑龙江省人事厅批准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2人;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每年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5~20人。
本学科近五年主持、参加了国际、国家和省部委科研项目19项。共获得研究经费853.9万元?;竦妹拦屎献鹘?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等各级各类教学及科研成果奖12项?;竦霉曳⒚髯ɡ谌?项?;竦檬〖毒房?项。出版全国统编教材和著作8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本学科教学研究重点方向是农业昆虫学、普通昆虫学精品课程建设及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生态学(植物-害虫-天敌相互关系等)、昆虫分子生物学(昆虫几丁质酶基因、Bt基因克隆等)、应用研究领域的害虫治理(生物防治,大豆、水稻、蔬菜、城市等害虫治理,植物检疫等)及微生物利用(苏云金杆菌、昆虫病毒和微生物资源等)等方面已形成明显特色和优势。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科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评为省人事厅重点学科和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2001年被评为省教育厅重点学科。为省植物病理学会挂靠单位。是国家计委立项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学科实验室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300余万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学科实验室隶属于农业部“寒地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和教育部“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以本学科为依托的植保实验中心为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中央与地方共建“有害生物防治”基础实验室。植物?;ぷㄒ?004年被列为校级重点专业,2007年被列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近年来获得国家“211工程”建设资金、农业部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项资金、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专项资金、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项资金、校级和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省级重点学科专项资金和学校重点课程建设资金共计1856万元。目前学科共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级2人,助教1人。博士6人,硕士3人,学士1人。5人具有校外学历,其中2人具有国外学历。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此外还聘请留美植病学家李永镐教授为讲座教授。
本学科具有3个稳定明确的研究方向:植物病原生物学、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植物病害可持续控制的关键技术。近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17项,厅局级项目23项,总经费约839.3万元?;袷】萍冀蕉冉?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窆曳⒚髯ɡ?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科研论文72篇(SCI收录3篇)。主持省级教学项目2项,校级教学项目2项。出版专著(教材)9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7部(主编1,副主编1,参编5),省级出版社2部(副主编1,参编1),主编校级教材9部。发表教学论文10篇。建成两门校级精品课程。主编的国家级教材获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植物?;ぱА房渭裱5谌於嗝教蹇渭辣榷冉?。
近三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4名,授予学位3名;招收硕士研究生27名,授予学位27名,授予推广硕士学位9名。
 

添加东北农业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东北农业大学考研分数线、东北农业大学报录比、东北农业大学考研群、东北农业大学学姐微信、东北农业大学考研真题、东北农业大学专业目录、东北农业大学排名、东北农业大学保研、东北农业大学公众号、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东北农业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东北农业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