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02-10 10:10:18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西南民族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西南民族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西南民族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西南民族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西南民族大学官网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西南民族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西南民族大学考研报考有用。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官网: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简介: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智库建设为一体,秉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学校1951年创立伊始,为了服务于解放西藏、稳定云南边疆和推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即在校内建立了“民族研究室”,专门从事对西南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著名民族学家李安宅、吴泽霖、任乃强等均在此从事过教学科研工作,研究室开设的“民族问题研究班”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高端民族研究人才,其中不乏如李绍明等知名学者,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传统和厚重的学术积淀。
1978年,学校在原民族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民族研究所”。1985年成立了“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所”。1997年成立了“民族经济研究所”。隶属四川省民委的“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和“四川省民族经济研究所”也先后在校挂牌。2002年学校整合民族学科资源,以相关研究机构为主体成立西南民族研究院,并于当年5月正式运行。2003年,我校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申报了民族学博士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2004年开始招生。2003年学校成立社会学系,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下设社会工作教研室。2009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正式批准在我校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被评为“四川省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3年社会学系增设社会学教研室开始招收社会学专业本科生。
2020年,学校为进一步聚焦‘双一流’建设,组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与西南民族研究院合署运行,下设民族学与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民族学一级学科点是目前四川省唯一涵盖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学科点。社会学一级学科现设民俗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4个研究方向,有目录外专业社区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个研究方向。学院现设有民族学系、藏汉双语民族学系、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有民族学、藏汉双语民族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四个本科专业,有社会学类综合实验室和近30个正式挂牌建设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82人,其中高级职称41人,拥有博士学位46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1人,四川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文化领军人才人选1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社科菁英人选2人,国家民委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学术研究团队1个。
按照学校发展战略要求,2009年学校正式成立了“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基地下设5个中心,其中“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3个中心设在民族学与社会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学院现有1个省部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6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新型专业化高端智库,1个四川省新型智库——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研究智库,1个“全国格萨尔研究西南基地”。入选CSSCI来源期刊的《民族学刊》编辑部现设立在学院。
学院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多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0项。30余项智库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政府部门采纳,其中9项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学院承担了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全国高等院校彝汉双语教材编译审定的工作;并且在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国西南民族语言资源库、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普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方面都建立研究基地,已形成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智库建设与文化传承创新为一体的民族研究前沿阵地。
继往开来,学院将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以学习宣传贯彻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三大阶段目标和“以本为本、特色发展、人才强校”三大战略,通过强党建,铸平台,凝特色,提优势,聚焦“一流学科”建设任务,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联系方式:
武侯校区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610041)
电话:028-85524577
e-mail: xnmzyjy@126.com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发展历程:
西南民族研究院有悠久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人文积淀。
西南民族学院1951年创立伊始,为了服务于解放西藏、稳定云南边疆和经营四川藏彝族地区,即在校内建立了“民族研究室”,专门从事对西南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著名民族学家李安宅、吴泽霖、任乃强等均在此从事过教学科研工作,并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传统和厚重的学术积淀。
1978年,我校在原民族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民族研究所”。1997年又成立了“民族经济研究所”。隶属四川省民委的“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和“四川省民族经济研究所”也先后在我校挂牌。
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校党委在2002年初做出重要决定:整合民族学科资源,以相关研究机构为主体,成立西南民族研究院,着力打造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智库建设为一体的民族研究特色学科群,建设国家级、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教学科研提供高层次学术研究、实践和交流平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当年5月,西南民族研究院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行。
 
专业名称 分数线 2022拟招生
教育管理 2021:337
2020:331
23
学科教学(思政) 2021:337
2020:331
23


添加西南民族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西南民族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南民族大学报录比、西南民族大学考研群、西南民族大学学姐微信、西南民族大学考研真题、西南民族大学专业目录、西南民族大学排名、西南民族大学保研、西南民族大学公众号、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南民族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西南民族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