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01-28 14:33:33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中国人民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中国人民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中国人民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中国人民大学官网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中国人民大学考研报考有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官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始建于1955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新闻教育机构。1958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汇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燕京大学三校学科资源,经过六十多年发展,成为新中国记者摇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重镇、新闻传播教育工作母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者、全球新闻教育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新闻学院迄今培养毕业生万余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东方风来满眼春》等深刻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历史篇章皆出自人大新闻学院毕业生之手。学院现任院长为赵启正教授,执行院长为周勇教授,党委书记为张辉锋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设有新闻系、传播系、视听传播系、广告与传媒经济系、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五个系,建立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等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学院首批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依托机构。在教育部开展的四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蝉联第一或评为“A+”。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
截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共有在校生1186人,其中本科生672人,硕士生353人,博士生165人,共有留学生124人。学院本科阶段现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四个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院着力构建以本为本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和生态型培养体系,本科人才培养全面打通专业壁垒,开设了“新闻学-法学”实验班、创意传播实验班、国际新闻全英文项目、未来传播学堂等以学生兴趣、爱好和实践前沿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项目,最大化实现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现有学术型硕士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两大类别。其中,学术型硕士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传媒经济学、广播电视学四个专业,另在新闻学专业下设有特色项目国际新闻传播方向;服务于冬奥组委需求,2020级在传播学专业下增设一届奥运传播方向。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方面,学院秉持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响应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在项目内设立大数据与新闻传播、战略传播等特色人才培养方向,并于2017级起新开设“一带一路”全球新闻传播全英文硕士项目。博士研究生阶段,学院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传媒经济学、广播电视学四个专业,2020级起在传播学专业下新增国际传播方向。学院还建立有硕博连读机制和直博机制,自2017年起启动新闻传播学科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本硕博学术拔尖人才的贯通培养机制,为全国新闻传播学科培养后备师资和高水平学术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名师辈出,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2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3人。目前,学院有28人次入选国家各类重要人才项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学院设有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和文献中心。2008年,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编辑出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际新闻界》,影响力指标居国内同行前列。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紧密围绕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三大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面向新时代、面向新技术革命、面向新型全球化,引领中国新闻传播学术创新,打造一流科研平台。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各项学术活动,原创性科研成果产出大幅提升,代表性成果不断涌现,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在国际顶级期刊发文量居于国内领先。学院重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传播学基础理论创新与中国传播学知识体系构建、新闻传播史与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史研究、融媒体与数据新闻、公共传播与国家治理、视觉文化与创意传播、互联网内容生态规治:伦理与立法、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未来传播、全球新闻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等领域,构造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等全案式科研公共服务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致力于构建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平台,与海外十几所世界知名大学新闻院系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洲、欧洲、亚洲、中国港澳台地区多所新闻传播院校长期开展教师互访和学生交换,并于2016年发起成立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学院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举办外国记者长短期访学和交流项目,并于2018年正式启动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高层的“全球新闻传播英文硕士项目”,目前已形成覆盖本硕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长期培训与短期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系方式:
学院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
邮编:100872
邮箱:xwxy1955@ruc.edu.cn
工作时间:
工作日:08:00-11:3014:00-17:00
学院办公室:
010-62514835、010-82509359、010-62515215
传真:010-62510917
对外交流合作办公室:
010-82509357、010-82501820
学生事务办公室:
010-62511009(本科生)
010-62515795(全日制硕士生招生、学位)
010-62423758(全日制硕士生培养)
010-62516860(博士生)
010-62511013(学生党团、实习就业等事务)
实验中心:
010-82509364、010-82509354、010-62513611
文献中心:
010-82509371
《国际新闻界》编辑部:
010-8250936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科设置:
新闻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组建于原新闻采访写作教研室和新闻编辑教研室的基础之上,是一个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新闻系主要负责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任务,目前已经把“新闻编辑”和“新闻评论”建设成国家级精品课和北京市精品课,2008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本系多位教授是双肩挑,担任学院和重点社科基地的领导工作,本系曾产生过多位教学标兵、北京市名师和优秀共产党员。
系部开设本科课程有《基础采访写作》、《高级采访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以及《调查性报道》、《人物报道》、《新闻特写》、《杂志编辑》等;研究生课程包括《新闻采访写作研究》、《新闻编辑研究》、《新闻评论研究》、《媒介融合与新闻实务》。
系部教师有许向东(主任)、王斌(副主任)、唐铮(副主任)、陈继静、蔡雯、邓绍根、方洁、李沁、马少华、潘曙雅、潘文静、王润泽、许颖、杨保军、周俊、张金玺、赵永华、赵云泽。
传播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通晓新闻传播理论和方法,掌握媒介融合规律、知识和技能,能够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现实传播问题,适应传媒、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需求的高级传播人才,具体包括新媒体、摄影与视觉传播、出版与文化产业、公共传播人才等。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新媒体传播、视觉传播、公共传播和文化产业,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较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传播系目前有教师16名,刘海龙为系部主任,刘东为副主任。
视听传播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专注培养具有较高视觉素养、全面视听传播技能,能充分适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的视听传播专业人才和研究性人才。该系目前已有近千名毕业生,活跃在中央和全国省地各级专业媒体,其教学团队亦在视觉传播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在学界、业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视听传播系由新闻学院原广播电视专业和新闻摄影方向的授课团队共同组建而成。广播电视专业成立于1985年,为全国同类专业最早开设的一批。2009年,广播电视系成立,同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2012年正式设立广播电视学博士点,并从次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人大新闻学院是中国最早开设新闻摄影课的大学之一,并在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设立了新闻摄影专业,为业内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90年代初,国家教委修改文科专业目录,删去了新闻摄影专业,但人大新闻学院新闻摄影专业以新闻摄影专门化的形式仍然存在。
视听传播系现有教师高贵武(主任)、任悦(副主任)、刘宏宇、雷蔚真、栾轶玫、盛希贵、于东东、顔梅、殷强、闫岩、周勇、钟新。
广告与传媒经济系
中国人民大学广告与传媒经济系成立于2009年11月。主要包括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两个专业。面向本科生的广告学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广告媒体策略》、《广告文案》、《广告创意与设计》、《媒介经营与管理》、《公共关系学概论》、《新闻理论》、《传播理论》、《跨媒体传播实验》、《市场营销学》等。面向硕士研究生的传媒经济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传媒产业发展研究》、《传媒经济研究》、《公关理论与实务》、《广告理论与实务》、《出版理论与实务》、《媒介市场分析》、《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本系现有在职教师8名,包括王树良(主任)、韩晓宁、李彪、孙利军、王菲、张辉锋、赵小曼、周蔚华。
国际新闻与传播系
响应国家重大战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于2021年成立国际新闻与传播系。国际新闻与传播系工作立足于: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国家对外传播实践与科研人才,围绕国家对外传播实践需求开展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为国家对外传播工作贡献切实可行的战略和策略建议,助推国家对外传播实践,助力我国构建良好国家形象。
多年以来,人大新闻学院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置于整体培养工作的重要位置,已建立了本硕博一体化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下设5个国际传播本硕博项目,包括: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一带一路”全球传播全英文硕士项目、全英文国际新闻本科项目、“新闻-国际政治”实验班、国际传播博士项目。在2022年,还将开设以法语和西班牙语为侧重的国际传播本科项目。
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汇聚二十多位国际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师资(其中绝大多数拥有海外顶尖名校学历背景),同时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在国际政治、外语等方面的一流教学资源,形成一支国际一流学者领衔、中青年骨干学者为主、主流媒体专家支持的国际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团队。所有师资均可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多名教师具有主流媒体国际新闻与传播从业经验。主要师资包括:张迪(系主任)、钟新、赵永华、王莉丽、李沁、潘曙雅、陈继静。
 
专业名称 分数线
高等教育学 2021:350

高等教育学 [040106]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教育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4]教育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教育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5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
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
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40)德语
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④(--)无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41)法语
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④(--)无
备  注: 该招生计划根据往年录取情况编制,因教育部暂未下达2021年总规模,实际招生人数会因国家下拨招生计划和实际报考人数等因素有所调整。
摘要:2019考研复试分数线大涨,这让正在准备20考研的考生很是紧张,考研分数线作为评价院校报考难度的主要因素,11-19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考研复试分数线趋势,为大家提供择校参考,帮助大家确定自己的最终目标,在复试阶段判定自己是否可以进入复试。

  关于分数线,小伙伴们要关注是哪个分数:单科【满分=100分】分数线(如政治/英语)、单科【满分≥100分】分数线(如数学/专业课)、总分分数线,因为只有这三个分数都过线,才能获取复试资格。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总分分数线走势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单科【满分=100分】分数线走势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单科【满分≥100分】分数线走势

  数据说明:


 ?。?)分数线均来自学校官方发布的招生考试复试资格基本线

 ?。?)对于该学科专业课一/二单科分数要求不同时,帮帮提供最低分数线

 ?。?)各院系可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和计划数制定不低于学?;疽蟮谋驹合笛Э?、专业复试基本要求,即具体专业的复试线会高出学校复试基础线。

  友情提示:

  考研信息数量巨大,整理过程中难免出错,如您发现问题,欢迎评论留言指正。

  考研帮说:以上内容为考研帮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等教育学 [040106]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教育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4]教育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教育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635教育管理与政策
备  注: 复试专业课:教育学综合、外语

添加中国人民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分数线、中国人民大学报录比、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群、中国人民大学学姐微信、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真题、中国人民大学专业目录、中国人民大学排名、中国人民大学保研、中国人民大学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