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官网

更新时间:2022-01-28 09:33:15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 西安理工大学学姐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西安理工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西安理工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西安理工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西安理工大学官网来自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历年考研分数线数据的汇总(学校网站一般不稳定,或存留的分数线年限较少)。以下即是西安理工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西安理工大学考研报考有用。

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官网:

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创建于1958年,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现已发展成为我校集自动化、电子及信息类专业于一体,学生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
学院下设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和三电教学实验中心四个教学单位,设有自动化(类)、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智能控制、机器人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和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8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名牌专业”,并均已入选“国家一流专业”;通信工程为“省级特色专业”,入选陕西省高校“一流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2017年两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年首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院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9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9人,教授31人,副教授48人,高级工程师9人。建设院士工作室3个,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计划1人,陕西省“新世纪三五人才工程”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4人,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西安市劳动模范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10余人。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学院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通信与信息系统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覆盖全部本科专业。现有2个陕西省重点学科,2个陕西省优势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全国前20%,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进入全国前40%。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成果丰硕。依托学院建有晶体生长设备与系统集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晶体生长设备及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复杂系统控制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军民两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西安市电力电子器件与高效电能变换重点实验室、无线光通信与网络研究中心、先进导航与电磁技术研究所等重要科研机构。学院以“技术开发与基础研究贯通融合”为发展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在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与控制、系统优化调度、控制与仿真、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无线光通信与导航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领域形成了以“电子级硅单晶生长设备”为代表的特色、优势研究方向,产出了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近5年,先后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1388项,其中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央军委科技项目79项,累计科研经费2.81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6项,其中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0余件;发表科技论文1600多篇。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3个。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13项,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国家级奖9项、省级奖22项;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国家级奖5项、省级奖40项;在“恩智浦杯”智能车大赛中获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16项;在研究生电子大赛中,获国家级奖34项、省级奖125项。近年来在全国互联网+竞赛中获全国银奖3项。2020年,学生科技荣获国家级奖项228人,省级以上奖项183人。学院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工作成绩突出,学院团委连续两年荣获校级“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荣誉称号”。
学院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影响力不断提升。学院先后与美、日、英、德等国近十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西安理工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西安理工大学-艾默生数字化工厂和西安理工大学-飞思卡尔嵌入式应用实验室,与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西理工-粤嵌众创空间”,与武汉凌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共建虚拟仿真实验室,加强学生的联合培养,夯实人才培养基础。目前,除校级奖学金外,企业、校友、知名人士先后在学院设立了“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奖学金”“镇泰奖学金”“唐仲英奖学金”“罗克韦尔奖学金”“艾默生奖学金”等奖学金,覆盖了全部本科专业。
由于学院学生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青睐?;?、中兴、华硕、特变电工、永济电机、许继集团、苏州汇川、维谛技术、创维集团、中芯国际、航天集团771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连续多年与学院优秀毕业生签约,近年来学院本科平均就业率在90%以上。
长期以来,学院始终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秉承“祖国、荣誉、责任”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全院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为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和推进“双一流”建设而努力奋斗!
 
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联系方式:
地址:西安市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联系电话:
029-82312063(学院办公室)
029-82312427(研究生培养)
029-82312431(本科教育)
 
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发展历程:
 
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科设置: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
西安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创建于1958年的自动化本科专业,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B+(百分位在10%~20%)。学科目前拥有复杂工业系统智能优化控制、复杂环境下的检测理论与高效自动化装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4个重点研究方向。
截止2018年,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3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4人,40人具有博士学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客座教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4人、霍英东教师奖获得者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陕西省科技新星2人。依托本学科,先后建立了“晶体生长设备及系统集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复杂系统控制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现代装备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晶体生长设备与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及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近5年来,学科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企业委托项目近400项,累计科研到款超过1.5亿元;获得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6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检索200余篇,EI检索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国内外5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5项。出版国家规划教材3部、获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拥有“信息与控制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定位与发展目标
西安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坚持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研究与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努力将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2.学科优势与特色
学科始终践行在工程实践中进行人才培养的理念,努力实现“寓教于工”的人才培养特色。学科主动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紧紧围绕其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展开了长期不懈地研究与攻关。
3.人才培养目标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科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一流;培养能够面向工程实际解决相关领域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装备制造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
西安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始建于1972年,是我校最早设立的重点学科之一。1973年开始本科招生,1990年获得首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00年获得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依托该学科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为“国家特色专业”。2011年获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2016年依托该学科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先后获批全国示范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陕西省军民两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陕西省新型半导体功能材料与设备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教学团队、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功率半导体器件及设备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中省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与功率集成研究中心、西安理工大学先进导航与电磁技术研究所,并于2017年成立郝跃院士工作室。
本学科经过多年科研与教学实践,已形成了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新型电力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器件与技术、电磁理论与数值计算等四个稳定且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1)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新型电力半导体器件
本方向针对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立足于工程实践,与“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紧密结合,在行业的地位不断提升。研发出6-8英寸碳化硅晶体生长设备及其生长工艺;针对硅基超结功率MOS、高压FSRD、IGBT及IGCT等新器件,提出了若干具有创新性的结构。本方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10余项;获陕西高等学??蒲Ъ际跻嫉冉?、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貳等奖各1项。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35篇,出版著作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
(2)集成电路设计
本方向主要围绕专用集成电ASIC设计方法在生物医电领域的应用研究、三维集成电路设计和高集成度大功率IGBT IPM设计方向开展工作。生物医电领域方面,在片上微流控细胞检测仪和视觉假体上获得了若干原创性成果;率先提出了基于数字测试方法的三维集成电路产业化测试方案;提出了高集成度智能IGBT IPM设计方案,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本方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3)光电子器件与技术。
本方向开展用光电导方法产生THz电磁脉冲及辐射的方法与机理研究、开展半导体光电子器件、超快光电导开关材料和器件、新型有机半导体器件、THz探测器件等新器件结构、制作工艺等研究工作。与“美国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太赫兹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多个研究中心及大学合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及认可。本方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SCI和EI收录近10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
(4)电磁理论与数值计算
本方向主要围绕电磁理论、数值计算及并行计算、电磁参数诊断等技术及相关应用开展研究工作。率先将FDTD方法应用于预测再入等离子鞘套中的电波传播特性和低频地波传播预测,解决了计算速度与计算精度之间的矛盾;首次构建了“实测+正演计算+反演优化”的大地电导率反演架构;提出了“等效球形粒子+强扰动理论”、“低频初值+色散特性”的多针状晶须吸收剂和蜂窝吸波结构等效电磁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精度。本方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863军口项目5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5项,总装预研项目4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本学科在重要学术研究方向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是国内最早开展功率半导体器件研究的学科团队之一。在新型硅功率器件研究领域,以及新型半导体材料生长设备及其生长技术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日本东北大学、东京大学、德国GE全球研究院、新加坡微电子研究所和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单位与本学科有着长期的科研项目项目合作。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也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他们在国内龙头企业中(中车集团西安永电电气有限公司、襄樊台基半导体有限公司、西安电力电子研究所)担任高层领导职位。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国家一级硕士点学科,于2006年获得学位授予权,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国家二级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于1990年批准建设,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于2003年批准建设。2011年,获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依托本学科的“通信工程”专业于2011年获陕西省特色专业,2014年获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获陕西省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和陕西省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6年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
学科拥有陕西省智能协同网络军民共建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欧阳晓平院士工作室、西安理工大学无线光通信与网络研究中心及电子工程省级实验中心等科研平台,形成了包括院士、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省级科学新星等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
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要开展无线光传输、通信网络等相关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提出了无线光MIMO空时编码的基本框架,推进了高容量无线光通信的发展;完善了相干光通信理论,引领了空间光通信新体制的发展;成功研制了无线激光综合业务通信样机,实现了无线光通信技术和理论创新。近年来,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厅局级科技攻关及横向项目50多项,经费达800万元,获各级各类奖项多项科研成果奖近20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目、三等奖5项目?;衽⒚髯ɡ?5余项,转让专利10项。在Optics Express、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 Radiative Transfer、J. Opt. Soc. Am. A、IEEE Transactions on A P、Applied Opt.、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Chinese Physics B和中国科学、通信学报等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EI检索论文300余篇。出版《无线光通信中的部分相干光传输理论》、《无线光MIMO系统中空时编码理论》《无线光通信》、《无线激光通信系统中的编码理论》、《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理论》等专著和教材8部。
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学科先后与广州无线电集团、江苏海虹电子有限公司、西安普天通信设备厂等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产品开发、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获广东省“优秀企业科技特派员”1人,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创新领军人才2人。
在人才培养,学科以培养具有坚实、深厚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现代通信与电子、信息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具有创造性地进行理论与新技术的研究能力和独立分析与解决本专业技术问题能力为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所培养的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获国家奖8项、省级奖20项等。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在通信、电子、信息处理、航天、测控和机械电子等领域的工作岗位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认可和好评。
 
高等教育学 [040106]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西安理工大学
招生年份:2019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4]教育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教育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高等教育管理
02(全日制)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03(全日制)西北高等教育研究
招生人数: 7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④--无
备  注: 777教育学原理

 

学科概况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它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学及其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高等教育学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工具,具有独立担负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能力,能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及社会组织机构独立从事教育研究、教育管理及培训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就业前景:

高等教育学顾名思义是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此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不只是单纯的从事教学工作。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学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但是随着部分高校改革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制以及高等教育学硕士持续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学硕士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高等教育学硕士就业难,而高等教育女硕士就业更难。

就业方向:

1、高等学校管理人员、教学

2、各级教育行政人员

3、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后备人员

4、相关部门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员

5、考博继续深造

6、出版社、报社

相关职位 教师发展促进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干部教研员,人才测评顾问,教务处教学管理人员(数据来源:招聘网站)

添加西安理工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西安理工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安理工大学报录比、西安理工大学考研群、西安理工大学学姐微信、西安理工大学考研真题、西安理工大学专业目录、西安理工大学排名、西安理工大学保研、西安理工大学公众号、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安理工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西安理工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