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森林生态与保育重点实验室介绍

发布时间:2020-04-23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森林生态与保育重点实验室介绍

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森林生态与保育重点实验室介绍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森林生态与保育重点实验室介绍 正文

实验室简况及定位
 
 

1. 实验室简况及定位

1.1 实验室简况

l 实验室名称:广西森林生态与保育重点实验室
l 实验室英文名称: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l 实验室主任:温远光教授
l 学术委员会主任:曹福亮院士
l 主管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l 依托单位名称:广西大学
l 依托单位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00号
l 邮政编码:530004
l 依托单位联系电话:0771-3239053,0771-3272192
l 传真:0771-3237873
l E-mail :gxskl@gxu.edu.cn

1.2 实验室定位

瞄准国家和区域森林与生态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及生态学国际前沿,以亚热带地带性森林和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为对象,着力开展森林与生态安全关键理论、技术创新及应用研究,努力将实验室打造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科研平台,成为支撑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2.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和建设目标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人类生存的根基,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粮油安全、生态经济安全和气候安全。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破碎化正在对陆地生态产生严重威胁,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因此,森林生态保育已成为全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成为全球科学界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前沿。随着人类日益关注全球环境变化,森林生态保育研究方兴未艾。本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凝练,形成如下稳定的研究方向。

2.1 林木生理生态与进化

重大科学问题:
(1)热带亚热带重要林木科属如壳斗科、樟科、龙脑香科、番荔枝科系统进化与热带亚热带森林的演化和对历史环境变化的适应有什么联系?
(2)广西重要用材树种人工林的水分消耗量和对土壤水文的影响?
(3)广西典型森林类型(包括红树林)水力学安全边界范围和抗旱性如何?对未来环境的变化的适应性如何?
(4)广西重要林木和森林资源植物的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理想条件?
主要研究内容:
(1)重要林木种子与幼苗生理生态研究
依托森林大样地研究网络,对重要林木种子萌发生理,种子雨和幼苗动态开展基础研究,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和苗木繁育的关键技术。
(2)植物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研究
利用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西南地区森林优势科,如壳斗科、樟科、龙脑香科和番荔枝科等重要林木基因组谱系学、进化与生态适应,分析长期进化过程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物种进化速率,以及这些科的进化与亚洲热带亚热带森林演化的关系。
(3)林木的水力结构与功能和水分关系研究
通过水力学特征、解剖学和野外植物水势和树干液流的测定,阐明广西主要人工林树种和天然林优势树种的水力学安全边界,重要用材树种的水分消耗和调控机制,为人工林发展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树种选择提供依据。
预期研究目标:
(1)定量阐明望天树、番荔枝全基因组特点,重新构建龙脑香科和番荔枝科系统演化关系;
(2)阐明龙脑香、壳斗科、樟科系统演化差别及其与热带亚热带森林演化的关系;
(3)阐明适于热带喀斯特土地造林的6个珍贵用材树种和3-4个红树林树种水分利用特点;
(4)阐明岑王老山山地森林20个主要树种和广西红树林8个树种水力学特征和水力学安全边界;
(5)描述岑王老山山地森林主要树种种子雨和幼苗动态特点。
(6)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1篇发表在SCI影响因子大于10的期刊。
(7)在亚热带重要林木水力学特征和水力学安全边界研究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

2.2  森林生态与生态修复

重大科学问题:
(1)桉树发展关系国家木材安全和生态安全。桉树连栽林下植物功能群的显著改变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有何影响,是否导致生态系统多功能性退化?桉树人工林主导功能(木材生产)与其它重要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权衡不同功能之间的关系?
(2)短周期连栽体制下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维持能力及其对人工林的可持续性有何影响,其潜在的机制是什么?如何定向修复退化的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
(3)石漠化综合治理是国家重大需求。在以豆科植物(树种)启动石漠化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地上/地下生态功能或服务的耦合作用如何?其调控机制是什么?
主要研究内容:
(1)桉树连栽林下植物功能群演变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机理
在华南桉树主要种植区设置调查样地,通过植物群落调查、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及生态系统碳、氮、磷循环过程的监测,研究林下植物功能群演变过程驱动下人工林木材生产功能和生态系统碳、氮、磷循环相关功能的变化,探讨桉树连栽林下植物功能群的显著改变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有何影响,是否导致生态系统多功能性退化。通过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和谱系多样性分析,桉树连栽林下植物功能群演变过程中,植物功能群–土壤营养–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的协同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多功能维持的影响和调控机制;
(2)桉树人工林退化生态系统定向修复的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示范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短周期连栽体制下,桉树人工林存在严重的生物入侵和土地退化。在广西国有东门林场,选择连栽第5代遭受严重外来植物入侵的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红椎、格木、望天树等珍贵树种和林下经济作物,构建多种优化模式,探讨桉树人工林退化生态系统定向修复的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
(3)石漠化修复过程中地上/地下生态功能或服务的耦合变化及调控机制
以豆科植物(树种)启动石漠化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土壤质量、植物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规律;植物-土壤-微生物耦合作用关系及其调控的关键技术。
预期研究目标:
(1)揭示桉树连栽林下植物功能群演变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明确桉树人工林主导功能(木材生产)与其它重要生态系统功能的权衡关系;
(2)阐明桉树连栽林下植物功能群演变过程中植物功能群-土壤营养-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的协同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多功能维持能力的影响;从机理上初步系统地回答桉树连栽林下植物功能群演变是否导致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退化及可持续性问题,为提高人工林的植被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探明桉树人工林退化生态系统定向修复的关键技术,建立试验示范林300亩;
(4)阐明以豆科植物(树种)启动石漠化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地上/地下生态功能或服务的耦合作用关系及调控机制。
(5)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一区SCI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
(6)在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退化桉树人工林生态修复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领跑全球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修复研究。

2.3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

重大科学问题:
(1)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服务形成与维持机制是什么?及其与全球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响应如何?
(2)中国西南石灰岩森林鸟类多样性及其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3)鸟类混合群在物种性状和群落构建上具有怎样的进化意义?
(4)中国西南石灰岩特有两栖爬行动物和鱼类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主要研究内容:
(1)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服务形成与维持机制,以及对全球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响应
依托本实验室建立的广西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化学物质循环、水循环、生产力等生态系统功能或服务进行长期定点监测,重点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群落构建机制、生产力形成机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规律和响应机理等,为亚热带地区森林资源的?;ず凸芾?、退化生境的植物重建以及现有人工林的林分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2)中国西南石灰岩森林鸟类多样性及其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
   主要研究内容:①中国西南石灰岩森林鸟类的混合群结构及维持机制;②北热带石灰岩森林特有鸟类的繁殖策略;③景观变化和经营管理对鸟类及其它动物多样性影响;④喀斯特地区重金属对鸟类繁殖的影响。  
(3)中国西南石灰岩特有两栖爬行动物和鱼类的多样性和?;?br />    主要研究内容:①两栖爬行动物的疾病的生态和进化关系;②石灰岩地区特有洞穴鱼类和两栖类的识别和监测;③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对鱼类幼体和两栖类蝌蚪的后生影响。  
预期研究目标:
获得中国西南石灰岩森林的鸟类、两栖爬行动物和洞穴鱼类的多样性资料,探讨在森林片断化、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背景下,这一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预计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二区以上3篇,出版专著1部。在石灰岩森林鸟类、两栖爬行动物和洞穴鱼类的多样性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实验室2017年工作进展

3.1 研究工作与成果水平

3.1.1 植物生理生态与进化研究组

(1)、完成番荔枝和望天树的全基因组测序;构建壳斗科和樟科植物进的分子系统树;完成约60种苏铁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组装,在进一步分析分子进化信息;完成木姜子属植物约30种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并进行分子进化分析。这为从基因和功能性状的视角科学诠释西南森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响应提供重要依据。
(2)、对北热带喀斯特山地引种的6种珍贵用材树种的树干液流进行了监测,初步了解生长在岩溶山地植物的水分季节动态和耗水情况,为揭示岩溶山地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树种选择提供支撑。继续对海岸带红树林4种红树植物的树干液流进行监测,完成35种红树植物的水力结构和光合特征的测定,为进一步分析红树植物对高温、高盐和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3)、完成岑王老山5个1 ha样地树种的重要水力学性状和解剖结构的测定工作,对这些树种的叶片经济学性状和养分剂量特征的测定也基本完成。为下一步分析岑王老山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构建机制、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4)、在岑王老山每个1 ha样地分别布设了24个幼苗观测小样方和8个种子雨收集筐,并且已经获得了连续1年的监测数据。
(5)、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一区3篇、二区4篇。
(6)、提交国家级项目申请5项、广西自治区项目申请3项;获得1项区基金项目。
(7)、接受国外访问学者6人,国外本科生1人。
(8)、出席国际会议8人次,主持国际大会2个分会场会议;参加国内学术会议16人次。
本研究方向已全面完成年度研究计划,其中SCI论文完成率为167%。

3.1.2 森林生态与生态修复研究组

(1)、开展桉树连栽林下植物功能群演变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机理研究。对广西、广东、海南主要桉树人工林进行调查,在不同连栽代次的桉树人工林设置调查样地291个,完成植物群落调查、土壤微生物群落高通量测序、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及生态系统碳、氮、磷循环的分析和研究,相关数据正在分析整理中。这些研究将为揭示桉树连栽林下植物功能群演变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明确桉树人工林主导功能(木材生产)与其它重要生态系统功能的权衡关系,阐明桉树连栽林下植物功能群演变过程中植物功能群-土壤营养-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的协同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多功能维持能力的影响提供重要基??;可望从机理上系统地回答桉树连栽林下植物功能群演变是否导致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退化及可持续性问题,为提高人工林的植被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开展桉树人工林退化生态系统定向修复的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示范研究。在广西国有东门林场,选择连栽第5代遭受严重外来植物入侵的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已选定700亩退化林地作为定向修复的试验示范区,并开展退化生态系统定向修复的试验设计工作。
(3)、开展石漠化修复过程中地上/地下生态功能或服务的耦合变化及调控机制研究。对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石漠化区域的顶果木纯林、降香黄檀纯林和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样方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土壤碳氮转化过程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测定,相关数据在进一步分析中。
(4)、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对广西马山、平南、昭平、八步和北流五县的中药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建立调查样地204个,样方套1020个,累计采集野生中药植物种类2467种,植物标本7401份,重点药材31种,完成5个县级资源普查试点工作验收报告和5个县级中药资源?;だ梅⒄构婊ǜ?。项目将于近日接受国家组织验收。
(5)、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一区2篇、二区4篇。
(6)、提交国家级项目申请6项、广西自治区项目申请3项,获得2项区基金项目。
(7)、出席国内学术会议32人次,国际会议1人次;组织4人到浙江大学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和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交流访问。
本研究方向已全面完成年度研究计划,其中SCI论文完成率为150%。

3.1.3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组

(1)、完成了十万大山、大瑶山、岑王老山、九万山、花坪、木论六个国家级自然?;で?0个1 hm2样地的建设,对300000m2样地内胸径大于1cm 的植物个体进行了调查记录,包括记录每个个体的种名、定位、胸径和树高测定等。
(2)、收集了南宁市50个市区点和73个农田点的生物多样性及空间/景观数据。相关数据在进一步分析中,将揭示市区与郊区植物多样性和鸟类多样的分异规律,以及植物和鸟类对人为活动干扰的适应和响应。
(3)、继续开展了广西大学林学院的9个1 hm2样地的生物声学监测及西双版纳25 hm2样地的监测,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通过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广西、云南两省的鸟类形态、呼吸速率及生态位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稳定同位素测定样品1100多个。
(4)、新建了Madhava Meegaskumbura教授实验室,为开展爬行动物多样性及保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5)、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二区3篇、三区4篇;在美国学术出版社(Academic Press)出版了《Mixed-species animal groups: Behavior, community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学术专著1部。
(6)、提交国家级项目申请4项、广西自治区项目申请3项,获得1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7)、接受国外博士后和访问学者5人和爱丁堡大学的学生2人,出席国际会议3人次;出席国内学术会议6人次;与斯里兰卡Colombo大学教授Sampath Seneviratne开展了项目合作。
本研究方向已全面完成年度研究计划,其中SCI论文完成率为183%。

3.2 实验室重大研究成果介绍

(1)热带用材树种蒸腾耗水特征研究研究取得新进展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社会对于木材产品、以及工业原材料、食品等的需求日益增加,世界范围内天然林面积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林、农田和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人工纯林多种植一些速生树种(如桉树、橡胶等),其耗水量往往较大,可能会引起集水区水流量减少,对当地水文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尽管水分消耗量与个体大小相关,但是相同大小的不同物种,不同功能类群或叶片习性的类群水分利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了解不同树种水分利用能力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是人工林物种选择、提高人工林经济、社会及环境服务功能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当前气候变化伴随的季节性干旱频发的背景下,选择兼顾经济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物种以缓解以往单一人工林饱受诟病的高耗水低生态服务功能势在必行。植物生理生态与进化研究组曹坤芳研究员指导巴基斯坦籍博士Zafar Siddiq利用树干液流技术对比研究了21种(包括11种常绿10种落叶)常见热带树种的蒸腾耗水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尽管日间耗水量与个体大小正相关,但是相同大小的常绿树种比落叶种类具有更大传导区面积且具有更高的日耗水量。此外,虽然都表现出变水势植物的气孔调节行为,但常绿树种其冠层导度对于空气水分亏缺的敏感性更高。因此,研究者建议在热带地区尤其是具有显著季节性干旱区域,种植落叶树种相比常绿种更为节水从而能获得更好的生产、生态效益。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农林科学SCI一区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上。
(2)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科学管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国桉树人工林的面积已超过450万hm2。在短周期(轮伐期5-7年)连栽桉树人工林的经营中,经营者常通过人工清除灌草、喷施除草剂(采用中剂量除草剂每年5、9月林下植物生长季节各喷施一次,造林后连续喷施3-4年)等,在部分地区,甚至采取去除表土(0-5cm)及林下植被的管理措施去除林下植被以减少林下植被与桉树之间的养分竞争,以此提高桉树的木材产量。然而,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碳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的植物多样性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供能多的生物量碳储量及产品。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同时兼顾生物多样性维持、碳储量及木材产量等多目标的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策略备受关注。因此,探讨短周期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对植物多样性、生物量碳储量及木材产量之前的权衡和协同的影响,寻求能实现多目标经营的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对于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主要意义。温远光教授研究团队对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措施的桉树人工林的研究发现,采用人工带状清除林下植被时,植物多样性与碳储量(或木材产量)为正协同关系,有利于多目标可持续经营;随着林下植被管理干扰强度的增加,林下植物多样性减少,而入侵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则增加。同时去除表土层及林下植物导致植物多样性与碳储量(或木材产量)为负协同,在桉树人工林经营中不应采取此种管理措施。高频率除草剂施用虽能提高木材产量,但增加了入侵植物的多样性,应减少除草剂的施用浓度和频率。此项研究为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成果发表在农林科学Top期刊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上。
(3)地形和土壤类型对华南地区片断化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取得进展
生境片断化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因素之一。因为农民常常选择平坦和肥沃的土壤耕种,所以在异质化生境中,片断化过程不是一个随机发生的。为了了解生物多样性在片断化森林里的维持机制,非常有必要理解这些与生境片断化相关的参数(例如面积、与边缘的距离)和片断化位于哪里(如地形和土壤条件)等的区别。之前的相关研究已经意识到位置因素是片断化森林维持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条件(Liu and Slik,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4)。然而,这些因素是否影响那些具有运动能力和较短生命的有机体尚不得而知。 我们对42个样地的两栖爬行动物和鸟类进行了为期2年调查,多重模型分析显示地形是两栖类多样性最重要的预测因子。在山谷地带,两栖类的种类可达其它区域的3倍之多。地形因子与斑块面积共同影响鸟类多样性。在山谷地带,栖息于森林内部的鸟类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这种关系在其它地带并不明显。土壤类型(石灰土或非石灰土)也强烈影响森林鸟类在多维度分析上的第一指标。结果表明:在管理上应该在景观上考虑片断化的位置,并对一些区域进行优先?;?,山谷地带对两栖类?;ぬ乇鹬匾?,如果这些斑块的面积大于1000 ha也将有利于大多数鸟类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生物多样性?;ざ诳疊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发表。

3.3 实验室研究队伍及人才培养

3.3.1实验室队伍的基本情况

本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8人(研究人员25人),其中正高13人,副高13人。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A类”学者1人,中组部外籍“青年千人”学者1人,广西“八桂学者”1人(新增),广西“百人计划”学者5人(新增1人),外籍专家教授7人(新增1人);研究人员中,博士占100%,博士生导师13人(新增4人),外籍和国外留学人员占48%(提高12个百分点)。按照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建议,对实验室固定人员进行优化,形成了一支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中外结合、年富力强的国际化研究队伍。
2017年5月,从斯里兰卡引进Madhava Meegaskumbura教授,他是美国波斯顿大学博士和美国哈弗大学博士后,曾以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3篇,是斯里兰卡国际自然?;ち?物种存续委员会两栖动物专家组联合主席,国际自然?;ち?物种存续委员会两栖动物专家组红色名录权威成员。2017年申报了中国国家QR(外专长期项目)。

3.3.2 实验室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措施与取得的成效

(1)人才队伍建设坚持走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并举的路子,积极引进外籍或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努力培养拔尖学术带头人,造就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近年先后引进了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中组织部外籍“青年QR”学者、广西“百人计划”学者以及一些国外著名专家学者,已经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本年度又在依托单位广西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与国际著名两栖动物专家Madhava教授签订了全职引进的工作协议,为实验室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方向增添了拔尖领军人才,大大提升了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
(2)积极选送青年骨干到国外著名高校做高级访问学者或博士后,以造就省部级青年学术带头人。本年度蒋爱伍博士、尤业明博士分别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顺利出站并晋升为硕士生导师;选拔研究骨干杨梅教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美国耶鲁大学深造。这些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为实验室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态学一级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优越条件,大力培养生态学科研与应用高级人才。本年度招收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22人,博士研究生13人,毕业24人。依托生态学科研流动站,本年度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名,出站3人。

3.3.3  2017年度引进和培养的优秀人才介绍

本年度引进的Madhava Meegaskumbura教授。Madhava Meegaskumbura,男,2007年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2009为美国哈佛大学环境中心博士后,曾就职于美国波士顿大学和帕拉代尼亚大学。两栖动物专家,斯里兰卡IUCN / SSC两栖动物专家小组(ASG)联合主席,IUCN/SSC/ASG红色名录的权威一级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系统学、生态和进化遗传学、生活史进化、古生物学、生物和生物多样性?;?。近年来,在斯里兰卡生物多样性热点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已发现30多种斯里兰卡青蛙、鱼及小型哺乳动物新种及鱼的三个新属( DawkinsiaPethiaHaludaria ),发表研究论文40篇,其中3篇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 (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目前,通过对HylaranaAdenomus两个属的DNA条形码及进化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古老树蛙的生殖进化模式。

3.4 开放交流

3.4.1 开放课题及执行情况

本年度实验室资助开放课题3项,课题主持人已如期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阶段性研究结果正在分析中。

3.4.2 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情况

2017年7月23-29,曹坤芳、蒋国凤、Joeri S. Strijk、Kim Shan WEE出席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均在分会场做报告。
2017年8月20-25,曹坤芳出席第12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主持一个分会,在分会场做报告;朱师丹在分会场做报告。

3.5 实验室大事记

(1)2017年6月19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从实验室建设的目的、定位、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研究目标、年度研究目标和方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实验室平台建设、对外合作与交流、组织架构与运行管理、经费投入与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实验室2017-2018年建设计划进行审议,学术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论证。
(2)2017年8月27日承办广西生态学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曹坤芳研究员、温远光教授分别作了“植物水分运输安全性主要调控机制”和“桉树短周期连栽制度下外来植物的入侵机理”的特邀报告。
(3)植物生理生态与进化研究组学术带头人曹坤芳研究员入选广西“八桂学者”。自2013年引进我校以来,曹坤芳研究员申请获得2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西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专题,1项广西林业厅重点项目;2013年以来,其研究团队共发表SCI论文37篇,其中一区期刊的论文18篇。本年度曹坤芳研究员入选广西第四批八桂学者,受聘广西大学森林生态学岗位。
(4)2017年8月20-25日,曹坤芳研究员出席第12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主持分会场并应邀作分会场 “Canopy transpiration of woody angiosperms in tropical forests with a seasonal drought is regulated by plant hydraulics and trunk capacitance”主旨报告。
(5)2017年12月23日,自治区科技厅委托广西大学组织专家对广西大学13个区重点实验室进行考核评估,本实验室顺利通过考核,排名并列第九,在2016年广西大学获批准的4个实验室(包括培育基地)中名列第一。

4. 实验室2018年度研究目标

4.1 林木生理生态与进化

(1)比较分析龙脑香科、壳斗科、樟科进化特点和差别;
(2)测定大瑶山,十万大山森林优势树种的水力学特征;
(3)继续测定凭祥大青山6个用材树种和山口红树林3-4个树种树干液流和水力学特征;
(4)测定岑王老山和大瑶山森林种子雨和幼苗动态;
(5)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1篇在影响因子大于10的期刊;
(6)提交国家级项目申请13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1项、优青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青年基金4项、地区科学基金3项;申报广西科学基金项目申请3项;
(7)出席国际会议3人次,接受国外访问学者4人次。

4.2  森林生态与生态修复

(1)继续开展桉树连栽林下植物功能群演变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进一步明确桉树人工林主导功能(木材生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
(2)建立退化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定向修复实验示范林,对恢复林地进行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调查与测定。
(3)继续进行顶果木纯林、降香黄檀纯林和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样方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土壤碳氮转化过程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测定,分析数据,撰写论文。
(4)发表SCI论文6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5)提交国家级项目申请14项,其中面上项目4项、青年基金2项、地区科学基金8项;申报广西科学基金项目申请3项;
(6)出席国内学术会议12人次,国际会议6人次。

4. 3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

(1)完成大明山5个1hm2样地的建设,对样地进行初次全面调查;
(2)对建立的35个1hm2样地数据进行分析,撰写论文;
(3)比较分析中国西南不同森林鸟类混合群结构和领导种差异;
(4)测定喀斯特地区不同生物类群的重金属污染程度;
(5)分析片断化和人为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
(6)测定喀斯特两栖类和鱼类分子系统发育数据;
(7)发表SCI论文6篇;
(8)提交国家级项目申请6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项;申报广西自治区项目2项;
(9)出席国际会议3人次,接受国外留学生2名。

4.4  2018实验室人员申报国家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
(3)国际合作项目1项;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3项;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含海外)基金项目7项;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14项。
 
 
 
 
 
广西大学

添加广西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广西大学考研分数线、广西大学报录比、广西大学考研群、广西大学学姐微信、广西大学考研真题、广西大学专业目录、广西大学排名、广西大学保研、广西大学公众号、广西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广西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广西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www.abikesmart.com.cn/guangxidaxue/yanjiushengyuan_255962.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