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向葵

发布时间:2021-11-22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向葵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向葵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向葵 正文

姓  名: 张向葵 性别: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所在院系: 教育科学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研究领域: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学习工作简历】   1.1986-1990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助教、讲师)   2.1990年底月-1995年3月希腊亚里斯多德大学心理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3.1995年至2001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任教(1995年12月破格副教授,1997年12月破格教授)   4.2000年被东北师范大学评为博士生导师   5.2001年9月-2002年月在牛津大学心理学系作高访学者   6.现任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心理学系教授   7.2004年任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8.2004年-2006年9月任东北师范大学女性中心主任   9.2005年任东北师范大学第一届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10.2006年10月-2007年8月在美国加里弗尼亚戴维斯大学作高访学者(富布赖特项目).   A.学术访问   1.2001年-2002年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系高级访问学者   2.2002年访问香港中文大学   3.2003年访问美国哈佛大学、波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   4.2004年访问台湾嘉义大学   5.2007年访问旧金山大学。   B.参加国际会议   1.2001年在英国牛津参加国际脑科学研讨会   2.2003年在韩国参加中韩东方文化教育新视野国际会议   3.2003年在美国参加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变革   4.2004年在台湾参加亲职教育国际研讨会   5.2004年在北京参加第二十八届国际心理学大会   【社会学术兼职】   社会兼职   1.国际心理学会会员   2.中国心理学会理事   3.全国教育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4.全国家庭教育委员会理事   5.教育部“十五”、“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评审组专家   6.教育部心理成人考试中心专家组专家   7.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   8.吉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9.长春市首届社科成果评审专家组成员等职务。   10.《心理科学》杂志编委.   11.《心理学报》审稿人.   12.《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编委.   13.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组成员.   学术兼职   1.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2.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获得奖项

*学术获奖情况   31.2006年《走向行动定向的儿童研究》获吉林省第五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0.2005年《青少年心理学》获东北师范大学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特等奖;   29.2005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第二位);   28.2004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获东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二位);   27.2004年《青少年心理学》获吉林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   26.2004年12月《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著获吉林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5.2004年11月《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著作获首届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成果奖;   24.2004年10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获东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二位);   23.2004年10月《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著获东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2.2004年《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著获东北师范大学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21.2004年《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著获第二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2003年7月《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著获吉林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2003年7月《高师教育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典型范例》获吉林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二位);   18.2003年获宝钢优秀教学奖;   17.2002年12月获第四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16.2002年9月《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15.2001年12月《学习策略学科化》获第五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14.《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获2001年高等教育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位);   13.《教育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获2001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位);   12.2000年香港教育与社科研究计划指导奖;   11.1999年《中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及图式水平关系的研究》获全国教育心理专业第四届年会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10.1998年《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全国首届教育图书二等奖;   9.1998年《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第四次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部级);   8.1997-1998年度东北师范大学校优秀教学奖;   7.1997年《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一文获吉林省“刘航杯”二等奖;   6.1997年《宣传效果与受众的心理加工机制》一文获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5.1997年《走进心理世界》一书获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4.1997年《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吉林省社会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3.1998年《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2.1997年至今被评为东北师大跨世纪人才;   1.1995年获希腊亚里斯多德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大理石奖章;   *荣誉称号   1.2002年12月获第四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2.2002年获吉林省普通高?!敖磬判憬淌薄?;   3.2002年获吉林省第七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人才称号;   4.2003年获宝钢优秀教学奖。

著作及论文

发表论文(按研究方向划分):   第一类: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自尊的系列研究   《SSCI》论文   8. Jiao, R.K., Zhang, X.K.. A study about effects of the correlated factors o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166-166.   7.Yu, X.N., Zhang, X.K.. Mental health among laid-off work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 and perceived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221-221.   6.Zhang, X.K..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model(?。?A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way of self-este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319-319.   5.Sun, Y., Zhang, X.K..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gnitive apprais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 fac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320-320.   4.Cong, X.B., Zhang, X.K..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444-444.   3.Zhang, L., Zhang, X.K.. Theory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ii): A confirmatory study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319-319.   2.Pan,Y., Zhang, X.K.. Self-esteem is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he education with resp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39 (5-6): 319-319.   1.Guo, J., Zhang, X.K.. Coping styles of the retired persons as modulator to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320-320.   《国家级》论文   3.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国家级).   2.张向葵(第1位):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心理学报,2005(3):240-245(国家级).   1.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 教育研究,2003,(1):53-57(国家级).   《CSSCI》论文   38.张向葵(第2位):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心理学中幽默感研究的方法论超越,理论探讨,2007(2):62-68.   37.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的电视环境与儿童成长.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50-153.   36.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与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对社会政策变化感受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4): 91-96.   35.张向葵(第2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震荡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6,29(5):1045-1048.   34.张向葵(第2位):高自尊的异质性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 704-709.   33.张向葵 (第1位):自尊只有高低之分吗?——高自尊的异质性及其启示.心理学探新.2006(3):20-22.   32.张向葵(第1位):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1):78-82.   31.张向葵(第1位):大学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与状态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139-140.   30.张向葵(第1位):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中的差异比较.心理科学.2006(2):336-340.   29.张向葵(第1位):透视文化变迁下的个体心理状态--社会文化震荡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访谈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4-127.   28.张向葵(第1位):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5(10):42-47.   27.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41-146.   26.张向葵(第1位):国外自我决定研究述评,中国特殊教育,2005(9):78-81.   25.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学习理论及其干预模型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6):41-45.   24.张向葵(第2位):促进残疾学生自我决定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概述,中国特殊教育,2005(2):81-85.   23.张向葵(第1位):自尊能缓冲死亡焦虑吗?——自尊对死亡提醒条件下大学生死亡焦虑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28(3):602-605.   22.张向葵(第1位):“內隐自我信息加工方式”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探索.心理学探新,2005(1):49-53.   21.张向葵(第3位):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144-148.   20.张向葵(第2位):找回心理学失去的自我——心理学研究主体的历史探寻与当代启示.南京师大学报,2004(5):85-89.   19.张向葵(第1位):关于自尊结构模型的理论建构.心理科学,2004(4):791-795.   18.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38-442(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17.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的心理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4(7):36-38,52.   16.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2):119-12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15.张向葵(第3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表征理论及其进展.心理学探新,2003(2):55-58.   14.张向葵(第1位):自尊机制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2):54-56.   13.张向葵(第1位):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心理学探新,2003,23(4):55-5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12.张向葵(第2位):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2):171-17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11.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测查问卷的编制.心理科学,2002,2:152-15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10.张向葵(第1位):处于不支持行为压力下的下岗人员的心理中介研究. 应用心理学,2002,8(3):9-14.   9.张向葵(第1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特点及其关系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2,22(4):50-54.   8.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74-79.   7.张向葵(第1位):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东北师大学报,2002,(3):107-113.   6.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002,25(4):414-431.   5.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测查问卷的编制.心理科学,2002,(2):152-155.   4.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特点的调查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1,(3).   3.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4):111-116.   2.张向葵(第1位):中考与高考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6):55-56.   1.张向葵(第1位):当前社会形势下儿童--老人助人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2):6-11.   《核心刊物》论文   5.张向葵(第1位):未来中国儿童研究的战略构想.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6):13-15.   4.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248-251.   3.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对当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6):53-56.   2.张向葵(第1位):Philosophical meditation on mental health.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5,Volume9. Number12: 248-251.   1.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探析.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2(10):21-24.   《省级》论文   14.张向葵(第1位):父母应如何培养儿童的自尊,中国家庭教育,2007(1):42-47.   13.张向葵(第2位):四种训练方式对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的影响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37-41.   12.张向葵(第1位):我国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现状的新调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24-30.   11.张向葵(第1位):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29-233.   10.张向葵(第2位):大学生自尊、抑郁和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5(3):15-18.   9.张向葵(第1位):幼儿气质类型、母亲态度与自我调节的关系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4(2):54-57.   8.张向葵(第2位):当代中国诚信?;奈幕笫?新长征,2002,(6):50-52.   7.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2):1-5, 32.   6.张向葵(第2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3).   5.张向葵(第2位):知识女性工作压力归因特点及相关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1):18-20.   4.张向葵(第1位):当前形势下知识女性心理素质分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3):76-80.   3.张向葵(第2位):教师心理素质与课程改革. 吉林教育研究,2000,(8).   2.张向葵(第2位):文化震荡与“边际人”心理调适.长春市市委党校校报,2000,(4):66-69.   1.张向葵(第1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误区的成因及矫正.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3):30-32.   第二类:儿童认知加工效率、学习策略获得与改造及环境对其成长影响研究   《SSCI》论文   1.Andreas.DEmetriou, zhang xiangkui:The architecture,dynamics,and development   of mental processing:Greek, chinese,or universal? Intelligence,2005,   Volume 33.Issue 2:109-141   《国家级》论文   2、张向葵(第1位):走向行动定向的儿童研究:国内外儿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启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总第346期转载),2005(4):131-134.   1.张向葵(第2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解决比较问题的差异.心理学报,2002,34(4):400-406(国家级).   《CSSCI》论文   40.张向葵(第3位):发散思维训练对62名初一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3):169-172.   39.张向葵(第2位):规则形式及其呈现问题情境对高二学生类比迁移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7,30(1):100-103   38.张向葵(第1位):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3期转载),2006(3):27-31.   37.张向葵(第1位):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73-78.   36.张向葵(第2位):多层线性模型在纵向研究中的运用,心理科学, 2005,28(2):429-431.   35.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14-622.   34.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教学与生成智慧.教育科学研究,2005,9:47-51.   33.张向葵(第1位):西方侵犯受害儿童早期经验研究及其对幼教的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2001,28(1):50-54.   32.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的访谈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5):14-16.   31.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与使用特点.心理科学,2006(1):98-102.   30.张向葵(第1位):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策略教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5(5):28-31.   29.张向葵(第1位):如何上好学习策略方式教学课—《生活中的轴对称》课例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46-49.   28.张向葵(第1位):阅读障碍学生创造力特征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1-6.   27.张向葵(第1位):有关类比推理过程中的图式归纳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5):866-869.   26.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4):603-607.   25.张向葵(第1位):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监控的鲜活生命.教育科学研究,2003,7/8:31-34(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转载).   24.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110-11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23.张向葵(第1位):认知发展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的数学模型. 心理科学,2003,26(1):118-120,143.   22.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对学生未来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民教育,2003,(2):30-32.   21.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的深层思考.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36-38.   20.张向葵(第1位):儿童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1):22-26.   19.张向葵(第1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6):22-24.   18.张向葵(第1位):图式教学对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2):22-27.   17.张向葵(第1位):类比推理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0,23(6):725-728.   16.张向葵(第1位):备课时怎样备好学生.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8):30-32.   15.张向葵(第1位):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 (9): 35-37.   14.张向葵(第1位):学科素质教育与学习策略.宁波大学学报(全国文科学报文摘报转载),1999,21(5):1-3.   13.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策略与图式行为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1999,(5).   12.张向葵(第1位):3.5—6.5岁儿童对丧失认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8-12.   11.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及其对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心理科学,1999,(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999年7期).   10.张向葵(第1位):在高等教育中开办小学教育专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   9.张向葵(第1位):3.5--6.5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7-10.   8.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4):16-18.   7.张向葵(第1位):宣传效果与受众的心理加工机制.东北师大学报(校优秀论文一等奖),1997,(4):93-95.   6.张向葵(第2位):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al Dimensions of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ongitudinal and Cross--cultural evidence. HORIZONS OF PSYCHOLOGY, LJUBLJANA, 1998.6.   5.张向葵(第1位):影响信息加工容量的语言因素研究. 心理科学,1997,20(3):248-251.   4.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4):57-60.   3.张向葵(第1位):信息加工观点和信息加工系统.东北师大学报,1996,(4):93-96.   2.张向葵(第1位):Processing Capaci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in complex problem-solving.:A cross-cultural study in Greece and China. IV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OLOGY, JULY, 1995, GREECE.   1.张向葵(第1位):9--15岁儿童信息加工系统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7-11.   《核心刊物》论文   4.张向葵(第1位):微观发生法在认知策略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2005,3(6):40-43   3.张向葵(第2位):超越式学习的现象学研究.教育科学,2005,21(1):25-27   2.张向葵(第1位):实现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探索,2003,(2):1-4.   1.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学科化.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9):35-37.   《省级》论文   15.张向葵(第2位):幼儿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态观念的访谈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5(2):57-59.   14.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教学与生成智慧,教育科学研究,2005(9):47-51.   13.张向葵(第1位):图试: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石.当代教育论坛,2003,(12):54-56.   12.张向葵(第3位):策略性知识: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现代教育科学,2003(7):10-13.   11.张向葵(第1位):幼儿对丧失的认知、成因及调适对策. 中国家庭教育,2003,(1):65-69.   10.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10-115.   9.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的获得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6):44-46.   8.张向葵(独撰):阅读过程研究的新视角. 吉林教育科学,2001,(8):41-42.   7.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与图式水平关系的研究.宁波大学学报,2000,22(2):1-4.   6.张向葵(第1位):西方儿童类比推理研究的回眸与展望. 教育实践与研究,1999,(5).   5.张向葵(第2位):运用认知图式 指导语文阅读教学.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8,(4):24-26.   4.张向葵(第2位):小学部首归类识字教学的新方案.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2):36-38.   3.张向葵(第3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1):42-45.   2.张向葵(第1位):罗比.凯斯关于儿童智慧发展的"过程--结构"论.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6,(4):14-15.   1.张向葵(独撰):关于工作记忆发展的新研究.长春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51-54.   报纸   1.张向葵:专家指津:把心理学导入家庭教育.中华读书报,2005,(70):第三版.   著作   8.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7.张向葵(编著).课堂教学监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张向葵(独著). 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2004年第二版.   5.张向葵(编著).步入青春河.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0.   4.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长春出版社出版,2000.   3.张向葵(编著第1位).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向葵(独著).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   1.张向葵(编著).走进心理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   教材   8.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学历教育系列教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网络课,2006.   7.张向葵 路海东(主编).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专论(4+2教育硕士研究生教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共同课教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张向葵.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全国继续教育网络课,2004;   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向葵.管理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张向葵主编. 发展心理学.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   内刊   2.张向葵.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探讨. 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9,(1).   1.张向葵(第2位):关于切实提高高?;】谓萄е柿康募傅闼伎己妥龇?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7,(2-3).   成果总汇   国内外学术刊物共发表论文108篇,SSCI上8篇、国家级5篇、CSSCI论文67篇、核心刊物论文7篇、省级论文25篇,   著作8部,教材6部;   获奖成果共27项,其中国家级成果3项,省部级成果5项,其它20项;   承担项目16项,其中国家项目4项,省部项目10项,校级2项;   近三年支配科研经费58.4万元,年均19.5万元。

承担项目

18.2006-2008年主持《高效心理健康教育标准研究》,\\"十一五”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进行中)。   17.2006年主持《城市贫困家庭儿童生存状态与促进研究》,吉林省教育规划“十一五”课题(进行中);   16.2006-2007年主持《东北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全国人文社科基地“十五”规划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的子课题(进行中);   15.2005年《发展心理学》课程被吉林省确立为教材建设项目(进行中);   14.2004年《发展心理学》课程被东北师范大学确立为教材建设项目(已结项);   13.2004-2006年主持《社会文化震荡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课题,全国妇联\\"十五\\"规划项目(已结项)   12.2002—2006年主持《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研究》,第四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进行中);   11.2002—2005年主持《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重大课题,全国人文社科基地“十五”规划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待结项);   10.2001-2003年主持《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形成影响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已结项);   9.2001-2003年主持《学习策略与创新素质关系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已结项);   8.2001-2002年主持《发展心理学教学实验改革》课题,东北师范大学“优师工程”改革项目(已结项);   7.2001-2002年主持《中小学心理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研究》课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项目(已结项);   6.1998—2000年参加(第2位)《教育学科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结构的改革与研究》课题,国家教育部基教司项目(已结项);   5.2000--2002年主持《在人生重要转折关头心理中介的调节作用》课题,全国人文社科基地“九五”规划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已结项);   4.1998--2001年主持《着眼未来,加大教科院教学改革力度----教育学科、心理学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东北师范大学“优师工程”改革项目(已结项);   3.1998--2000年主持《现代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培养研究》课题,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第二批项目(已结项);   2.1997--2000年主持《青年认知结构模式的实验研究》课题,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已结项);   1.1995--1998年独立主持《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研究》课题,国家教委留学基金研究项目(已结项)。

以上老师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网站,如有更新或错误,请联系我们进行更新或删除,联系方式

添加东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东北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东北师范大学报录比、东北师范大学考研群、东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东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东北师范大学专业目录、东北师范大学排名、东北师范大学保研、东北师范大学公众号、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东北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东北师范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东北师范大学

本文来源:http://www.abikesmart.com.cn/dongbeishifan/daoshi_550868.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