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黄正来

发布时间:2021-11-22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黄正来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黄正来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有各种考研问题,也可直接加我们网站上的研究生学姐微信,全程免费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争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黄正来 正文


姓名:黄正来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3年6月
职称:教授
学院:农学院
研究方向:


1963年6月生,1985年7月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科研与科技服务工作。现任研究生学院第一(农学院)党支部书记,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所所长,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安徽省“115”小麦创新团队成员;2009元月至2010年12月曾挂职任铜陵市郊区副区长。主讲《作物栽培学》、《农学概论》等农学类本专科生与硕士研究生课程;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20多项;先后获得?。ú浚┘犊蒲?、教学成果和奖励8项,安徽省及安徽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4次,科技部“十一五”粮丰工程先进个人1次;发表论文30多篇。

主要教学经历与成果:
主讲课程:
作物栽培学总论(本科)、作物栽培学(本科)、农业概论(本科)、农学概论(本科)、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研究生)、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题(研究生)。

教学成果:
1.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校级教学成果1等奖,2003
2.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省级教学成果2等奖,2005
3. 种植类专业实习教学实行产学研结合的改革,校级教学成果2等奖,1997

出版教材:
作物栽培学(高等农业院校地方教材,参编),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ISBN7-81066-418-2/S319

主要研究领域:
1. 小麦、大豆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
2. 小麦高产栽培生理生态
3. 小麦抗逆应变栽培生理生态

主要科研项目:
1.沿淮江淮地区稻麦持续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团队,2011.01-2015.12
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土地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土资源部行业专项子课题(201111010-07),2011.01-2013.12
3.沿淮江淮地区水稻茬小麦高产稳产节本增效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D02A06-20),2006.01-2010.12
4.小麦-水稻秸秆还田循环利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07BAD89B10-2),2008.01-2010.12
5.稻茬小麦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综合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安徽省农发局土地治理科技项目,2009.07-2010.10
6.小麦高产攻关科学播种技术示范与推广,安徽省农发局土地治理科技项目, 2008.05-2009.10
7.黄淮海冬麦技术集成与示范(安徽),农业部农产品重大推广项目,2007.9-2008.9
8.中强筋小麦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安徽省农发局土地治理科技项目, 2006.05-2007.10
9.合肥地区黑豆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研究,合肥市科技攻关项目,2005.01-2006.12
10.沿淮水旱间作区水稻茬小麦丰产优质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项目,2004.10-2006.06

主要科研成果:
1.沿淮稻茬小麦丰产优质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第1完成人
2.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9完成人
3.淮北东部旱作区小麦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2008年,宿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第4完成人
4.优质小麦新品种皖麦33综合增产技术,2002年,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第4完成人
5.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2002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8完成人
6.小麦品种淀粉品质及糯性变异的研究,2001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6完成人
7.淮北地区稻麦两熟节本、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技术研究,2000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第3完成人

代表性论文论著:
1.追氮时期对不同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2010,30(2)342~345
2.秸秆机械全量粉碎还田与密肥调控对稻麦周年生产力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10,40(10):5017~5020
3.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稳定性及其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中国粮油学报,2009,24(2):31~35
4.追施氮肥对皖麦48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影响的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36(3):391~395
5.不同栽培措施对扬麦12淀粉糊化参数及其他品质性状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9,39(22):10395~10397
6.浅析小麦冻害机理及栽培措施,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2):100~101
7.小麦品质性状的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效应分析,核农学报,2008,22(5):706~711
8.小麦糊化特性参数稳定性分析及其与其他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激光生物学报,2008,17(5):587~592
9.播期、密度和追肥对黑豆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安徽农学通报,2007,13(7):128-129
10.六种基因型草坪草染色体核型分析,草业学报,2006,15(6):109~111
11.菜用大豆品质研究进展,种子,25(1):53-55
12.基因型和播期对不同筋力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33(1):25~29
13.花期追施氮肥对菜用大豆AC10生理指标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激光生物学报,2005,14(3):193~196
14.粳籼稻亚种苗期叶片荧光特性的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0 (1) : 1-5
15.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苗期若干光合特性初探,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0(2):113-116
16.安徽省主要小麦推广品种品质状况分析,粮食与饲料工业,1999,(9):1~2
17.教学进程表的研制与实施,高等农业教育,1999,99(9):63-64
18.延衰剂对小麦开化后物质积累运转的调节效应,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25(4):375~377
19.安徽麦作学,安徽科教出版社,2009,181~198(第十二章、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

以上老师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网站,如有更新或错误,请联系我们进行更新或删除,联系方式

添加安徽农业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小站”,关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小站微信号输入[安徽农业大学考研分数线、安徽农业大学报录比、安徽农业大学考研群、安徽农业大学学姐微信、安徽农业大学考研真题、安徽农业大学专业目录、安徽农业大学排名、安徽农业大学保研、安徽农业大学公众号、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安徽农业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安徽农业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小站公众号
安徽农业大学

本文来源:http://www.abikesmart.com.cn/ahnydx/yjsds_559831.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