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专业课资料

北京大学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北京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为了促进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青年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北大化学学院)自2008年起举办每年一度的“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这项活动也成为了全国高校优秀大学生了解北大化学学院的重要途径,受到各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2021年北大化学学院“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拟于2021年7月9-12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夏令营活动拟招收营员300人左右,因名额有限,要求入营同学全程参加夏令营活动。如确有特殊情况,请提出书面申请。
一、活动内容
1)向营员介绍北大化院总体情况、各二级学科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化院各课题 组做墙报展示,并与营员进行交流与互动;
2)营员参观实验室并与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座谈与交流;营员参加化学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暨“化学之星”评选活动;
3)优秀营员评选方式可能包括化学综合知识测试和营员风采展示等方面,具体评选细节后续将另行通知;
4)具体日程安排请关注后续通知。
二、交通住宿
化学学院为京外院校营员免费提供夏令营期间在京的食宿,并按全价火车票价格(含高铁二等座、动车二等座、硬卧、硬座)补贴来京旅费。来自北京地区高校的营员原则上自行解决住宿,如有特殊情况可提出申请。
三、申请资格
申请营员的同学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大学在校三年级(2022年毕业)学生(包括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
2)对化学或相关交叉学科(材料、物理、生物等)研究有浓厚的兴趣;
3)本科前两年半学习成绩在全年级排名前20%(若其他方面有突出表现,可适当放宽排名限制)且必修课成绩均为及格以上;
4)英语水平良好。
四、网上报名
申请夏令营的同学务必于2021年5月14日前登陆下面网址进行网上报名,注意所有纸版申请材料信息必须与网报信息完全一致,否则将影响报名。如有些信息还不确定,请先准备纸版材料再填写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网址:https://www.wjx.top/vj/r4hGI1g.aspx
网上报名二维码:

五、纸版材料的准备
申请材料包括以下四类(要求统一使用A4纸,双面打印或复印,材料首、末页必须分别使用提供的“封面”和“声明”,无需再自行添加封面或包装):
1)申请表、个人陈述;
2)包含所修全部课程的正式成绩单(负责人签字、院系教务公章);
3)英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四、六级英语,托福、GRE、雅思等证书);
4)其它证明材料(体现个人学术水平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首页的复印件,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等。若未提供相关材料复印件,则视为无效)。
六、纸版材料扫描件的提交
申请夏令营的同学准备好纸版材料后(包括需要签字和盖章的部分),将材料从封面开始按注意事项确认表中推荐的顺序扫描成一个PDF文件(推荐信除外),PDF命名格式为“2021夏令营-专业兴趣1-学校-姓名”(例如:2021夏令营-有机化学-南开大学-张三),发送至邮箱:
pkuccme_summercamp@163.com
请务必于2021年5月14日24点前发送,每个人允许发送一次。同时,在开营报到时携带并递交纸版资料原文件,注意,扫描件和开营提交的纸版资料原文件必须完全一致,否则取消夏令营资格。
七、专家推荐信的提交
每位申请人需提交两封专家推荐信,请申请人通知两位推荐专家在2021年5月14日24:00之前将推荐信以推荐专家本人的邮箱发送到邮箱:
pkuccme_summercamp@163.com。
注意事项如下:
1)邮件题目:推荐信-学校-被推荐学生的姓名
2)附件题目: 推荐信-学校-被推荐学生的姓名
3)邮件附件形式:pdf格式,直接填写推荐信模板,推荐专家可以不签字,但必须以推荐专家本人的邮箱发送。
4)报到时无需提交推荐信原件。
七、夏令营通知微信公众号
为方便有意报名的学生及时准确接收通知和反馈信息,请有意报名的学生扫描下图二维码,关注北大化学微信公众号。该公众号将同步推送相关报名录取信息,并且接受咨询答疑。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大学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中心,于2013年5月正式成立;集成了化学、材料、物理、医学等多个学科,是北京大学“985”三期工程中重点建设的一个跨学科实体研究中心。该中心对软物质性质的深刻了解是新的先进功能材料创制的基础,开展软物质科学研究将极大推动北大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对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中心发展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期望在基础理论有所突破,在软物质科学研究上要做引领者,建成世界一流的教学与科研平台,造就跨学科、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凝聚国际一流学术团队,培养学问好、人品好的学生;另一方面注重新材料、新科技方面的发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和企业界实质性的合作,最终为国家及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心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点,其目标是成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以多学科交叉为依托的材料化学和物理领域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机构。 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Synthetic and Functional Biomolecules Center, SFBC)是经校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和规划部的技术和规划论证之后,学校党政联席办公会议批准于2011年8月成立的一个校际跨学科研究机构,人事关系挂靠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中心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学术研究平台,汇聚国际一流的青年人才队伍,致力于生命科学及人类重大疾病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经过一定的学术积累将该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前沿交叉学术研究机构。在成立的两年里,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正朝着这一目标稳步前进。
 未来几年,中心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表观遗传学;
(2)核酸生物学;
(3)蛋白质化学以及蛋白质进化;
(4)化学糖生物学;
(5)合成生物学。
北京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于1988年,2006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基础仪器等教学实验室以及1个示教中心,每年承担全校9个院部约4000人次、20万人时的实验教学任务。总面积约4500m2,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000万元。现有在编教师3人,实验技术人员16人;其中1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1人具有高级职称。
以加强基础、注重能力、引导创新为指导思想,实验教学中心确立了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课程体系,采取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一体化、分级式的运行模式,教学辅助工作遵循“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的原则,为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促使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目前学院的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均有实验课程参与。2006年以来,化学学院本科生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4次获得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13次获得一等奖。2012年实验教学中心顺利通过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参与完成的“建设多元化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化学后备人才”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促进拔尖人才全方位成长——北京大学化学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2017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简称:中心)成立于1983年,是北京大学最早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可以出具权威检测报告的分析测试机构。中心挂靠化学学院,化学学院院长(书记)兼任中心主任,2011年与化学学院中级仪器实验室合并。自成立以来,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多次重点投资及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下,陆续装备了光谱、质谱、色谱、X射线衍射、能谱、透射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核磁、元素分析、热分析等在学科领域均有广泛应用的仪器设备,总价值约8427万元的先进大中型分析测试仪器66台套,代表仪器包括:多功能成像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高分辨质谱等,实验室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在成分与结构分析方面的仪器设备已基本配套,部分仪器还通过国家计量认证资质认定。中心队伍齐整,在职人员均为工程实验系列职称,多数是高级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是一支中青年为主、热心测试服务、团结向上,积极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团队。 中心依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与技术力量,业务范围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是北京大学乃至周边单位重要的分析测试平台。
目前,中心主要业务范围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成份与结构分析、表面分析、热分析和物性测定分析等分析测试服务,坚持在现有基础上稳步扩大学科受益面。校内主要用户单位包括化学、物理、环科、工学、交叉、生命以及医学能学院。中心的仪器均参加了北京大学校内分析测试基金开放服务,每年约完成1/3基金测试任务,基本满足校内教学和科研的测试需求;中心参加了北京地区协作共用网和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开放实验室的开放工作,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各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冶金、医药卫生、材料和食品等部门和行业提供大量可靠的分析测试数据。1993年,中心首次通过计量认证,2015年11月通过换证复审,成为可以向社会相关单位提供公证数据的检测机构,为了达到公正、科学、可靠、准确的要求,多年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以计量认证为契机,对人员培训、档案管理,功能分区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范,确保中心有序高效运行;实验室通过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开放管理、远程监控、在线预约等手段,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仪器使用率;中心注重新的测试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力求公正、科学、可靠、准确,分析测试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力争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是一个跨院系的新型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其主要成员来自化学学院、工学院、物理学院以及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中心的前身是1993年6月成立的光电智能材料研究室和1995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智能材料研究中心,2008年更为现名。2013年5月获批成立北京市低维碳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刘忠范院士为中心创始主任,张锦院士为现任主任。中心现有教师10名,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教授3名、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1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4名、副研究员1名、工程师1名。另有科研支撑人员6人。教师中1人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杰出人才、3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含青年长江1人)、4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获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资助、4人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4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人获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资助、1人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目前中心在读五年制直博生78名、在站博士后14名、本科生12名,师生总数逾百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石墨烯及其二维杂化材料的CVD生长、能带工程与新原理器件;2)碳纳米管的CVD生长与手性分离;3)石墨炔与新型碳材料;4)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及其光电性质;5)碳材料化学、维度效应及其拉曼光谱;6)纳米光学与低维物理;7)低维材料的理论与计算模拟等。
中心所辖实验室600平方米,拥有大中型实验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自1993年以来,承担了科技部攀登计划、973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研究与量子调控、和重大仪器专项等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杰青和优青基金、重大和重点等项目,总经费逾亿元。
1993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子刊11篇、JACS 15篇、Angew. Chem. 11篇、Nano Lett. 23篇、Adv. Mater. 24篇等,被Nature、Nature Chemistry、C&E News等专题报道数十次,在Chem. Soc. Rev.、Acc. Chem. Rev.、Adv. Mater. 等上撰写邀请综述多篇, 获授权专利42项。2013年《Small》杂志出版低维碳材料专刊庆祝中心成立20周年。2017年、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获得高等学??蒲Ъ际踅弊匀豢蒲б坏冉?、2005年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等十余项奖励。
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卓著,毕业生中已有44位晋升教授或研究员,5位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位入选中组部QR,9位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4位入选万人计划,1位受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位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位获美国青年科学家奖,3位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位)或提名奖。
北京大学分析化学学科是北京大学化学学科最早创设的二级学科之一,从1923年起开始开设相关的理论和实验课程。1940年代逐渐形成研究方向,1950年代正式成立分析化学教研室,1994年正式成立分析化学研究所。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1987年被国家教委评为重点学科,2001年和2007年再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重点学科。2008年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北京大学分析化学研究所目前有教授8名、副教授6名、特聘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各1名。其中长江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中组部人才计划1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承担全校(包括医学部)本科生主干基础课程“定量分析”和“仪器分析”的教学工作,2004年分析化学系列课程被评为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
北京大学分析化学研究所现有7个课题组,研究方向覆盖电分析化学、光学分析、分离分析、质谱分析、磁共振分析等领域。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仪器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近年来以生物分析为重点,在微纳尺度分离分析、组学分析、活体分析和成像分析方面开展了广泛、系统、富有特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上升。
北京大学分析化学研究所将继续坚持优良的学术传统,精诚团结,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力争做出卓越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培养更多杰出的人才。
北京大学应用化学学科前身为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于1955年筹建,是我国最早设立的核领域化学类学科。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展的需要, 学科设置进行了多次调整,并在调整中不断发展。1981年设立放射化学专业硕士点,1982年放射化学和环境化学本科专业合并成立应用化学专业,1985年设立放射化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设立了应用化学(工科)硕士点,2001年应用化学专业从原技术物理系调整到化学学院,成立应用化学系,2003年设立化学(应用化学)理科博士点,2007年,获批建设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2017年设立放射化学国防特色学科, 2019年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系现有教授5人,特聘研究员2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6人,博士生导师11人。另聘任兼职教授6人,聘任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Jean-Marie Lehn为荣誉教授。应用化学系现有超分子化学与核燃料化学、辐射化学与材料、环境放射化学、核药物化学、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化学、放射化学生物学与核药物、f族元素配位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七个学术组。核科学和核技术是本学科方向的特色,也是支撑本学科长期发展的保证。六十多年来,北京大学放射化学-应用化学专业为我国国防事业和经济建设输送了3000多名各类高级人才,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92号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1710 
传真:010-62751708
学院历史
创建时期 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化学门,1910年首次招生。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京师大学堂停办,后改名北京大学。1913年化学门重新招生,1918年有首届毕业生7名。它是中国国立大学中成立最早的化学系。教授多为外国人。1917年蔡元培来北大主持工作,进行改革。俞同奎、丁绪贤、任鸿隽、吴匡时、王兼善、陈世璋等先后来此任教。1919年废门改系。第一任化学系主任是俞同奎,他是京师大学堂1902 年入学的首届学生,后去英国利物浦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他调往北京工业专科学校去当校长,主任由王星拱接替。
1923-1924学年化学系开设有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学,高等无机、高等分析、高等有机、高等物化、应用化学、化学工程、胶体化学、电化学、 化学史等21门课。1929年2月, 王星拱任理学院院长, 化学系主任由丁绪贤继任。
中兴时期 1930年冬,蒋梦麟继任北京大学校长,在胡适的支持下,争取留学生回国任教,并按照美国大学模式改革北大。1931年刘树杞到校任理学院院长,曾昭抡任化学系主任。在1932-1936 年间,在系任教的还有李麟玉、胡壮猷、赵学海、刘云浦、钱思亮、孙承锷、张贻伺、朱汝华、李续祖等。清华大学高崇熙、黄子卿也来兼课。当时,化学系重视基础,不强调专门化,严格考试制度,规定毕业论文必修,教材多用英文教科书,德文必修,研究工作开始起步。曾昭抡关注国家安危, 将炸药化学、军事化学列入教学计划。曾昭抡估计,当时的化学系设备条件已经达到欧美二流大学水平,教师研究积极性超过欧美大学,比起10年前有了较大提高。那时,归国留学生积极组织学术团体,1932年组建了中国化学会, 1934年出版了《中国化学会会志》,化学系同人都积极参与。
抗战时期 北大于1937年10月迁校并与清华、南开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迁往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途中师生徒步3000里,历时68 天。联大化学系由南开大学杨石先任主任,杨出国期间由黄子卿代理。联大化学系集北方化学界中之精英,有教师42名,其中教授13名,讲师4名,助教25名。教授中有北大的曾昭抡、孙承谔、 刘云浦、钱思亮、朱汝华, 清华的张子高、高崇熙、黄子卿、张大煜、张青莲、苏国桢和南开的杨石先、邱崇岳。在仪器药品极度缺乏,无自来水,煤气的条件下,师生共同克服困难,使教学实验得以维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尽量给学生多开些课。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依然成长出一批批优秀人才。
胜利之后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次年5月西南联大的三校分别复原。北大于1946年10 月迁回北平?;抵魅稳杂稍崖盏H?,在曾赴美考察期间由钱思亮代理??拐狡诩? 沦陷区的北大校址仍在招收学生,实验室仍在使用,药品、仪器和藏书被保存下来。复原后的化学系除曾昭抡、钱思亮、孙承锷外,又增加了袁翰青、马祖圣、邢其毅、蒋明谦、 张龙翔等。清华大学黄子卿、高崇熙、张青莲、严仁荫、曹本熹等仍来北大兼课。尽管政局动荡,学生学习气氛仍然浓厚。
解放前夕钱思亮、马祖圣离开大陆。后曾昭抡又调任教育部副部长, 袁翰青调任科普领导工作。此间,唐敖庆、徐光宪、田曰灵、高小霞等相继回国。
院系调整至“文化大革命” 1952年秋全国范围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的北大化学系是由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三校的化学系重组而成。来自北大的有孙承谔、邢其毅、徐光宪、田曰灵、高小霞等;来自清华的有黄子卿、张青莲、严仁荫、冯新德,唐有祺等;来自燕大的有张滂、白和懿;、朱起鹤、师树简等,由孙承谔任系主任。
1952-1966年间化学系年招生数都在 200人以上,比院系调整前三?;的暾猩芎突苟嗉副?,而且学生人数波动很大,教师人数也大幅度增长。学习苏联是当时的方针。培养目标是造就化学专家,因此强调专门教育。建立的专门方向先后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稳定同位素化学、胶体化学、高分子化学、催化等。学制从4年延长到5年(1955年入学),6年(1956年),再减至5年(1962年)?;档匙橹闹饕涸鹑讼群笫且队谄?、李琬、戴乾圜、文重、王效挺(王孝庭),副系主任有文重、卢锡锟、严仁荫、徐振亚等。
调整前的三?;刀家丫谂嘌芯可?。调整后,又兼顾研究生和进修生的培养,扩大规模,为北大自己和兄弟院校培养出大批人才,尔后成为中国化学界的学术骨干。1955年, 黄子卿、傅鹰、张青莲受聘为首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
1957年夏开始了众所周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党中思改甑牧己梅⒄故仆肥艿酱煺?。许多能向党坦诚相见的师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成为批判对象,直到1962年情况才有所扭转。
1962年的广州会议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又给人们带来希望。次年教育部批准在北大建立以黄子卿、傅鹰为首,包括溶液化学和胶体化学在内的物理化学研究室,科研条件略有改善?;乖湍鸾⒁蕴朴徐魑椎奈镏式峁寡芯炕?。1962-1965年期间是继1952-1956年后的又一个相对安定时期。重大成果是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这个课题原来是以“群众运动”方式进行的,后因学校转入正常教学状态而中断。 1964年化学系派遣6名教师、研究生,在邢其毅、文重率领下到上海,与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及生物化学研究所合作于1965秋完成,后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 但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的狂飙突然袭来,给化学系带来巨大破坏。许多教师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许多干部被打成“走资派”,许多归国教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疑为“特嫌”,隔离审查。
1969化学系的教职工,有的留校办厂;有的到东方红炼油厂“开门办学”;有的到江西鲤鱼洲和德安下放劳动,教师业务荒疏,进一步拉大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1970年“工农兵学员”进入校。他们的多数渴望学习,尊重教师,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以后有所成就,也是化学系在困难年代为国家培养出来有用之才。但整体讲来,极“左”的教育路线对化学系的打击是严重的。 
文革期间,基础研究受到了受到极大抑制。为了装璜门面,个别基础研究项目还勉强维持,如猪胰岛素的结构测定。这个课题是由化学系、生物系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生物物理所协作进行,于1974年完成,以后获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拨乱反正, 化学系进入又一个中兴时期。当年5月张青莲被任命为“文革”后第一任系主任,孙亦梁、张榕森、徐筱杰、赵新生、林建华陆续接任,至今已过22年。这是化学系建系90年来持续稳定时间最长的时期,对发展有利。1994年化学系更名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拨乱反正提高了入学学生水平,学制恢复到四年,培养目标不再强调专门化,实行了学位授予制度,改变以往攻读多年而无学位的做法,扩大了博士生导师队伍和研究生培养规模,等等?;迪群笥晒裨貉晃被崞莱霾┦可际?3名,学校自评29名。5个二级化学学科都被批准为博士点并都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扩大了国际学术交流,几乎所有教授、副教授都有机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经常接待来访的外国同行。进入SCI 的论文数在全校兄弟系科当中以及兄弟大学化学系当中都处在前列 。酝酿已久的物理化学研究所在1983年正式成立。后又陆续增设了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有机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争取到许多大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和世界银行贷款约四百万美元,添置了许多大型仪器,扭转了长期存在的仪器设备严重落后的局面。建筑面积 20,800 平方米的化学大楼1989年起投入使用。
积极实行人员流动政策。大批经验丰富的教师、干部支援外校、外单位,近8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吸收进来。人员构成比例失调的矛盾有所缓解?;指戳送6?5年的职称评定工作。增设并发挥了系学术委员和系学位委员会的作用。
22年来科研取得显著进展,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及科技进步奖8项,国家教委等部级科技奖43项, 共计65项。邢其毅、冯新德、高小霞、徐光宪、唐有祺、张滂、黎乐民、周其凤先后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聘请了赵新生、刘忠范、严纯华、程正迪等为“长江学者”。根据中国国情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理论与实际结合,重视技术开发工作。
结语 90年来,北京大学化学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化学专业人才,本科毕业生约7000名,研究生约1600名, 其中博士生400多名。 他们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起着骨干和领导作用。在化学系执教的现有和已故的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共有13位。许多曾在北大化学系工作或为化学系毕业生以及兼有两种身份的人未计算在内?;褂幸慌当弦瞪丫诠庵笱УH谓淌谥拔?。
北大化学系同仁一贯重视向全国和北京的同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凳ι渭又泄Щ崴橹母飨罨疃?,担任中国化学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参加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承办《物理化学学报》和《大学化学》和接受委托成立了“高等学?;Ы逃芯恐行?rdquo;。 
北大化学系经过了光辉曲折的历程,一代代学人,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都能以对祖国前途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对子孙后代极端负责精神,全心全意,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徐振亚、孙亦梁、林建华 写于2000年)

添加北京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北京大学考研分数线、北京大学报录比、北京大学考研群、北京大学学姐微信、北京大学考研真题、北京大学专业目录、北京大学排名、北京大学保研、北京大学公众号、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北京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北京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关于我们

以下资料由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团队整理提供,其团队成员覆盖各个院系,专门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题和高分笔记、题库等资料。

专业课资料作为考研核心资料,部分专业重题概率极高,必须吃透,反复复习。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学长一对一辅导的,也可联系我们安排。

考研派网站,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资料有任何问题,均可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团队解决问题,保障同学们的权益。

最新购买

    手机商城

    扫描二维码,更便捷的购买资料

    不仅有商品,还有更多资讯和活动

    购买流程

    找到要考的专业或资料

    方法一:选择学校->学院->专业

    方法二:查找功能

    点击浏览招生简章+资料详情

    通过招生简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资料

    查看资料详情了解资料要点

    点击购买或加入购物车

    支付方式:支付宝

    填写付款信息并付款

    请确认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货,可查询快递信息

    若有疑问,可联系在线学姐

    学姐联系方式:

    im钱包如何取消等待打包-下载imtoken钱包-imtoken怎么找回原来的币-imtoken钱包怎么取消交易